来源:北京商报
如果你在投诉平台输入“诱导下载”,你会发现很多用户都在吐槽不好的东西,从头部信息平台到不知名的应用都有,这让用户怨声载道,各种形式的广告也惹恼了用户,他们很难控制“关闭广告”的主动权。
第三方数据机构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5292.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增速几乎比上年减少一半。随着流量红利的结束,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更倾向于在最成熟的广告市场掘金。
由此引发的乱象越来越明显,比如广告更加密集,用户选择权被剥夺。根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数据,随机抽取的600款应用中,有58%包含广告,69.7%没有“关闭按钮”。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近日提到,App要明确显示哪里可以关闭广告。如今,广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如何识别诱导广告,值得关注。
无处不在的广告
在北京商报记者发布的《网文江湖事不休》系列报道中,有一条用户留言说:“广告读得好,你为什么给我插小说?”。通过笑话,网友对广告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
之所以提到免费网文,是因为与新闻资讯、网络视频相比,免费网文是一个以广告为主要实现手段的新兴行业。
北京商报记者体验了飞行小说、疯狂小说、甚至书籍、免费番茄小说等主流免费网络app,发现广告是标配,包括但不限于开篇广告、互动效果广告、伪装成文章的广告、诱导下载的广告,几乎每个app都有一种以上的广告形式。
以疯狂阅读小说为例,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阅读了10篇网络文章,发现每篇文章的前两章都没有插入广告,页面底部也没有显示互动广告。但从第三章开始,每两页插入品牌广告,每页底部也显示互动广告。阅读页底部会有广告,但广告空间比疯狂阅读小说小。
据QuestMobile介绍,中国互联网市场分为电商广告、社交广告、综合视频广告、信息平台广告等。2019-2020年,市场份额最大的是电商广告,但行业第二、第三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信息平台广告占比从2019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二位,排名上升最为明显,市场份额从8.2。
艾媒咨询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2-3月,中国网民在使用App时最反感的三种体验分别是广告太多(占57.9%)、广告太长(占43.8%)和需要下载额外软件(占42.1%)。数据还显示,受访网友使用的常见广告类型为视频现场广告(56.9%)、现场广告(52.3%)和浮动窗口广告(43.1%)。
说到信息类应用,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和视频后期广告是主要的广告形式。然而,信息流广告的频率并不那么一致。《今日北京商业》的记者使用同一部手机,同时登录各种信息应用。研究发现,用户更容易在一点点信息上遇到广告。
记者多次随机调查发现,当天第一次打开一点信息时,信息流的第三个位置是一点信息推荐页面顶部文章之后的广告,相隔三、六、四、六的内容也是广告。
有时一点信息流广告出现在较低的位置。推荐页面上排名靠前的文章后,第12位的信息流位置为广告,用4、6、10分隔的内容为广告内容。在
仔细对比还会发现,信息平台上的信息流广告展示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上面提到的信息流广告,前两个是图文展示的产品,和信息内容一样,在图文的底部没有显示出版者的名字和评论数,但是产品描述类的内容没有标注“广告”二字。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上述产品跳转到另一个平台的购买页面。
对于上述商品内容是否为广告,有信息相关人士在与北京商报记者交流时表示,“这是一个联盟广告,图片上有带广告的联盟LOGO字样,但底色比较淡,可能看不清楚”。在用户方面,对于这类内容的争议不仅仅在于是否是广告,更在于是否是诱导行为。
隐藏起来的诱导下载
类似的诱导行为在信息平台上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