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抖音极速版豌豆荚 抖音短视频安装下载

  

     

  

  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滴滴打车与快手打车的合并、58同城与Jiji.com的合并、携程与Qunar.com的合并、频繁的垂直合并潮以及BAT三巨头,使得互联网创业者越来越难有机会成长为新巨头。   

  

  在2016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提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我说这个,并不是说未来大家都不会用手机上网,而是说如果这样的公司在今天还没有成立或者做大,就不可能再有独角兽依托移动互联网,因为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其他大佬也有类似言论,共识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想要再次做大的概率几乎为零。   

  

  据CNNIC数据,截至2017年12月,境内外互联网上市公司102家,整体市值8.97万亿元,其中3家BAT公司市值占总市值的73.9%。   

  

  在App Store,如App Store、百度移动助手、pp助手、豌豆荚、华为移动助手等。App下载总量排名变化不大,都是巨头行业,新应用进入榜单的可能性很小。   

  

  成立于2016年的Tik Tok,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日活1.5亿,月活3亿。最近6个月,百度在Tik Tok的日均搜索次数超过10万次,估计价值80亿美元。   

  

  Tik Tok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的痴迷,也给疯狂Tik Tok背后的企业家和互联网巨头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 # 1.移动互联网仍有机会。   

  

  2016年的短视频已经不在蓝海市场,Aauto Quicker、美拍、二拍都已经成熟。2016年6月8日X博士在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上发布的《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文章,将Aauto faster推到了风口浪尖。Aauto quick首席执行官苏华在首次公开亮相时提到,截至2016年6月,Aauto quick的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   

  

  除了像Aauto Quicker这样的短视频,移动社交、移动新闻、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视频、移动支付、移动购物等移动互联网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一萝卜一坑”,新人很难有“占坑”的机会。   

  

  然而,Tik Tok已经从流行走向疯狂,但它给了企业家和互联网巨头一个启示。看似饱和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仍有机会。Tik Tok的受欢迎程度不同于短暂的应用程序,如Faceu、脚注、疯狂图片猜测、魔人相机等。在社区社交的双重属性下,用户使用后不会逃跑,而是逐渐上瘾,只有在用户碎片化时间被打断或者厌倦自己的时候才会离开。   

  

  # #其次,巨头们的“护城河”并没有那么深。   

  

  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并不复杂。电商、游戏、广告、用户付费是主流。这四种盈利模式看似土里土气,但实际上它们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有流量,他们就能产生一切。   

  

  对于新兴创业公司/创新产品来说,要想成长,就打不过BAT等互联网巨头筑起的“护城河”,也交不起巨头们的“入门费”。移动互联网产品最终将达到下载量和安装量。没有达到下载量和安装量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在“吹水”。在下载量和安装量上,巨头们都保留了自己的重点,如关键词广告、信息流广告、应用商店广告等,基本都在巨头手里。创建和维护App的成本降低了,但其渠道成本变高了。没钱的创业公司会直接在渠道层面被折叠。此外,新创业者/初创企业最终可能会在模式上与巨头发生冲突,大部分创业者/初创企业一旦遇到互联网巨头就会充当炮灰。   

  

  2016年的短视频虽然依旧火爆,但远不足以让巨头们过度关注,或者说巨头们有自己的核心战略部署。2016年,百度还在“allinAI”,而阿里开始布局新零售。   

  

  在巨头们没有关注的短视频领域,Tik Tok开始逐渐成长。直到成为短视频领域的巨头,BAT等互联网巨头才开始放慢脚步。看似d   

  

  第三,你不能离开Tik Tok。   

  

  如果允许Tik Tok一路胜利,最终互联网巨头可能会受到Tik Tok的限制。一方面,巨头旗下产品的用户使用时间和关注度会被Tik Tok抢走;另一方面,Tik Tok的规则已经确立,其他平台只能成为Tik Tok的玩家,这显然不是互联网巨头们希望看到的。对于巨人来说,他们必须有行动。   

  

  在多重因素下,疯狂的Tik Tok近几年带来了一批短视频“学徒”,就连BAT这样的巨头也未能免俗,比如腾讯的聚餐视频、快看视频、时代视频、百度的纳尼视频等。   

  

     

  

  鸡贼企业家也不愿意放弃在Tik Tok当“学徒”的机会。据Claire Kuo中的网圈显示,企业家们在夸大自己对Tik Tok的“学习”,比如抖秀短视频、抖三短视频、抖s短视频、抖浪短视频、抖友短视频、调侃短视频等。在名字和形式上完全类似于Tik Tok的“孪生兄弟”。   

  

  为什么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成为Tik Tok的“学徒”?   

  

  *第一,Tik Tok既然能有机会脱颖而出,其他平台自然也会有机会脱颖而出,以防它像Tik Tok一样大;   

  

  *第二,创建App的成本不高。   

巨头公司随手就可以做一个类抖音的产品,除微视外,大多数类抖音产品都非主营业务部门在大力推动,更像是各个垂直业务线的尝试,比如Nani小视频就是出自百度贴吧旗下,有戏短视频则出自搜狐新媒体部门,谁说短视频则出自陌陌旗下的子公司;

  

* 三是抖音本身的门槛并不算高,抖音的前置属性是短视频制作工具,是一种短视频的玩法,而这种玩法并不是“独门秘籍”,能让用户感到娱乐有趣的玩法有很多种。

  

对于抖音而言,这些“学徒”的出现并不会造成影响,抖音的“护城河”是社区+社交,通过社区留存内容,通过内容来形成社交氛围,用户在线下或者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的谈资、数字谈资很多时候都是抖音内容作为载体,“学徒”们固然也能像抖音一样做出各种好玩的短视频工具,但其要做到跟抖音一样成为社交的一部分,则又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节点,另外在运营、推广、砸钱等方面也得用力+配合,并且还得走在抖音前面,而不是做抖音的“学徒”,学抖音易,做成抖音难。

  

  

当然,抖音如今也遇到了一些麻烦,这是任何公司在做大之后都会遇到的坎坷,只要抖音能跨过去,未来还是很美好的。

  

在短视频策略上,互联网巨头们更钟爱的方式是,将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内容介质,与平台结合,比如淘宝商品详情页里逐渐以短视频内容作为呈现方式;App

  

Store的App介绍里,也允许开发者使用短视频作为介绍;新闻资讯平台里短视频也早就开始占据重要位置,在线音乐平台的短视频也已独立成为一个子频道。

  

遑论巨头们对于抖音的危机感,我认为有点儿夸大,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的主营业务非常稳健,另一方面,巨头们的诸多投资布局也逐渐成型,且获得了不菲的商业回报,抖音不可能成为互联网的第四极。

  

所谓“邯郸学步”,学抖音挺没意思的,只怪市场的大机遇已成定型。

  

### #专栏作家#

  

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自媒体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体成员,钛媒体专栏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者。同时为多家杂志长期供稿。关注互联网,关注TMT,用心做一个互联网领域的原创狗。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