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市场营销教材电子版 市场营销基础教案

  

     

  

  如何在15分钟内卖出一个产品?   

  

  2003年,“QQ游戏平台”发布,腾讯游戏在.首次亮相在随后的14年里,腾讯游戏经历了平台、代理、自研的系统建设,经历了从PC到手机的平台变革,也完成了从新人到国内第一到世界第一的蜕变。.   

  

  受制于成绩和规模,人们往往将腾讯游戏视为结构复杂细致的庞然大物,却忽略了它最重要的一环:.   

  

  鹅厂的游戏玩家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同样的成功,也有着同样的失败,也有着同样的悲欢离合,正是这些渺小却伟大的个体,构建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游戏世界。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组报道触摸到一个更加生动的腾讯游戏。   

  

  在腾讯互娱的深圳基地科兴科技园,葡萄君采访了雷.会前,腾讯有人告诉葡萄君   

  

  “只要钱不是问题,雷总有办法在15分钟内打败朋友,“只要钱不是问题,光芒总有办法在15分钟之内让朋友败一件东西".   

  

  一开始葡萄君不信,就让他试试。于是,他抓住记者对设备便携性、网络状态、多线程的需求,对比MacBook和iPad的差异,用不到15分钟的时间,成功为葡萄君做了一台iPad。   

  

  事实上,他还开了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就像要钱一样],向同事和朋友推荐最新的扒手指南。   

  

  腾讯市场总监:在鹅厂8年,曾主导推广几十款产品,我们怎么做品牌营销?丨在鹅厂   

  

  小雷的个人安利微信官方账号,每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跟不要钱一样!”……   

  

  看起来我终于用几句话说服了你,,但.其实背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首先要知道产品的优缺点,最大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快速分析接收者的核心需求、痛点和真正的门槛在哪里。这是推销的艺术,也是营销的简化版,因为营销是.更间接的营销   

  

  广广,本名刘志鹏,现任腾讯互娱市场总监,负责西山居营销组和自研市场部媒体中心的管理工作。   

  

     

  

  腾讯互娱营销总监广芒。   

  

  广广于2009年加入腾讯互娱。此后,他见证了“四大古典小说”在腾讯游戏的蓬勃兴起。   

  

  曾主导过 《斗战神》 、 《勇者大冒险》 、 《魂斗罗:归来》 、 《乱世王者》 等几十款产品的品牌营销工作   

  

  而在泛娱乐来临之际,基于IP内容和玩家洞察,他为.做了大量的产品口碑和情感建设工作   

  

  他所倡导的“反证法”方法论,与腾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相对应,是整个他提倡的“反证法”方法论和腾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相应和,称得上是整个互娱市场部方法论的一个缩影.互娱市场部方法论的一个缩影   

  

  《斗战神》推广期间,他策划的静态电影海报颠覆了当时游戏行业低俗的营销习惯,是内容营销的雏形。此外,,   

  

  当腾讯娱乐的许多新员工加入公司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听到了一个三个半小时的课程:《不可诗意的网游时代》许多腾讯互娱的新员工入职时,还大多听过一门由他主讲,长达3个半小时的课程: 《斗战神》 .   

  

     

  

  103010系列静止电影节选。   

  

  近日,小雷向葡萄君讲述了自己加入腾讯的经历,讲解了自己八年来的营销思路和经验,并分享了自己对品牌营销方法论.的理解和思考   

  

  以下内容由灯光指示:   

  

  # #学的是车辆工程,却因讲网游历史被腾讯挖走   

  

  其实我没学过市场营销。我学的是车辆工程,学的是武汉理工大学,专业是汽车底盘设计和.   

  

  2005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汽车行业非常火爆,这个专业的学生也非常受欢迎。东风和广本来签约,都是直接到.签班   

  

但我从小热爱游戏,除了FPS几乎什么都玩,尤其喜欢MMO在大四开学的时候,我在家打了一个月游戏,10月8日才去学校到学校后发现大公司已经几乎都招聘完毕了,除了2个要考研的同学,全班只剩下我一个人没有签约

  

机缘巧合,当时有一位朋友问我是否愿意去盛大, 我问我妈,我该干汽车还是干游戏?我妈说随便,选你喜欢的吧

  

,最后我选择了游戏,进入了盛大市场与媒体中心

  

工作两年后,我加入了一家以游戏为主要方向的广告代理公司做策划部的Leader那时我负责对接上海几乎所有的游戏公司,配合之前在甲方的经历,对市场工作有了更具体的概念

  

市场工作是个下限很低上限很高的工种,比如我们的营销方案,

  

内部开玩笑说扫地阿姨看到了也能提两句意见――所有事情都很显性,都是真实可被感知的,好像谁都能说出来两句有道理的东西

  

但它的弹性又很大,好的市场甚至可以反向驱动产品,和他们讨论游戏设计

  

在公司做了4年,我最多的时候1年写过400多份方案,但没有一份方案被从头到尾执行过,我感觉自己陷入了迷茫,我无法确定我的方案究竟有没有效果

  

正好公司鼓励我们每个Leader都出一门课程,供内部培训使用于是我希望开一门《网游编年史》,讲讲故事,回顾一下几款关键网游如何影响了现在的游戏行业

  

这个题目很大,有很多素材都来自我的亲身经历, 我还花了4个月和同事搜集资料

  

――搜索引擎搜不到这些老游戏的历史,只能搜到一些软文,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还被公关掉了,我们要去论坛甚至平媒上把它们重新扒出来最后我终于做了一份能讲3个半小时的教案出来

  

在公司第一次试讲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有一些同事进来听了一会,又出去叫其他同事进来听,最后会议室挤得爆满这第一次的试讲给了我不少信心

  

接下来我先后去了金山、阿里等公司,腾讯是这次分享的最后一站结果回上海没几天,我就接到了猎头的电话

  

说实话,当时我对腾讯的印象不太深刻,只知道当时它在游戏行业里排第四,而且在印象中这并不是一家以擅长游戏的公司但面试改变了我的印象

  

当时Steven(马晓轶)面试了我,结果在1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们有1个小时20分钟都在聊魔兽争霸

  

当时我所在的公会有着比较靠前的进度,他问我几个Boss该怎么开荒,我就拿一张纸给他画,P1,P2,P3该怎么打最后我们只聊了不到10分钟的具体业务逻辑

  

我认为这是一家爱游戏的公司,连老板都很爱游戏于是2009年,我加入了腾讯

  

## “反证法”:代入用户的角色做营销

  

刚进入腾讯的时候,我执行经验很少,写方案也主要凭直觉但新员工培训时有位老师讲公司文化,说“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你们要多去想想用户再想什么,以此决定你的工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觉得我就是一直这么做事的,所以进了腾讯以后觉得理念上是很合拍的

  

其实有不少人在谈方法论的迭代,但我认为 每天变化的东西叫做方法,不能叫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导思路的,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在没有方法的情况下找出方法的方法,不会每天都在变的

  

腾讯互娱市场部有IMM方法论(整合营销方法论)、有APSCC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的核心其实都是相通的――聚焦在用户的触达与感受上

  

我自己最认同的方法论叫做“反证法”,或者“代入式营销”

  

,它与IMM、APSCC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是一种更为直观简洁、感同身受的思考逻辑,“反证法”更注重在方案完成后的逆向思考

  

其实做市场的人是比较容易陷入一种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陷阱的:

  

当我们每天坐在亮堂的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写着方案的时候,我们可能没见过2,3线城市的用户在干什么,我们只凭着想象,写出一个逻辑严谨、格式美感的PPT,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方案,然后去执行落地

  

但其实 用户看不到我们的完整PPT,用户所能感知到的是这套方案中实际落地的单个点,只能感知到你PPT里的几件事甚至只有一件事

  

这是一个片面的逆向感知过程,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把方案放下,真正站在用户的立场,去想象如果我是用户,我只看到了这些单点营销事件的时候,我会是什么感受?这个感受与我希望传达出去的调性匹配吗?这是“反证法”的核心

  

举一个例子,我来腾讯先是做了的第三款产品《斗战神》,这是一款以西游记为背景、今何在《悟空传》为世界观底层的MMO端游,画风黑暗,气质独特,很注重战斗体验(葡萄君注:《斗战神》是当时腾讯的一款战略级产品,耗时5年研发)

  

当时我们希望突出《斗战神》在传统文化上所作出的“颠覆”的感觉,于是决定改编大家耳熟能详的“敢问路在何方”,来影响更多的大众用户而歌手陈奕迅没有代言过游戏,本人的气质与形象都和产品气质很吻合,我们就邀请他演唱了主题曲,同时请林夕写词,许镜清作曲

  

  

从所有角度来看,这个方案的出发点很不错,正向推导逻辑合理事后从数据维度来看,这个合作还是给产品带来了海量的关注、带动行业及大众媒体的关注,同时我们也发现其实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就是有少量用户的感知与我们的初衷出现了差异:

  

“陈奕迅很贵吧,《斗战神》真土豪!”

  

  

而“反证法“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规避这些感知上的差异除了正向逻辑推导外,我们还需要回到普通用户的身份上,在执行前就去逆向感受用户的心态,用正常人的视角与价值观来看待每一次营销工作,帮助营销“自我进化”

  

具体来说,

  

每款游戏都有买点和卖点没玩过这款游戏,但听了某个玩法觉得它很好玩,愿意去尝试,这是卖点;在玩这款游戏的时候因为某种东西留下来,这是买点

  

比如“电影级画质”是卖点,用户可能因为画面很好就被吸引了,而“数值平衡”则是买点,用户在没玩到之前无法感知数值平衡的意义,营销也无法直观传达,但是进入游戏后用户是会因为数值平衡而留下来的,这是买点的价值与意义,

  

前者针对新增,后者针对留存

  

作为营销人,我们需要十分清楚的知道给用户呈现的是卖点还是买点如果我们给用户不断展现买点,那很有可能是白费功夫、费力不讨好这就是一种“感同身受”

  

其次, 市场营销人需要更加深入的体验产品

  

,目的同样是为了与用户一起“感同身受”比如刚进入游戏就发现画面好差,UI很难点到,某些系统级的功能找不到等等 这些感觉稍纵即逝

  

,但我们会把它们逐一记录下来

  

,然后去问项目组,问他们的看法比如哪些地方是已知问题还没调整,哪些地方是底层逻辑永远无法解决了解了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之后,再深入用户,问问他们怎么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用到Colin(姚晓光)讲到过的“蘑菇理论”

  

面对面的时候用户是羞涩的,是照顾到我们的感受的,他们会说“这个产品还是不错的,哪些地方其实做的挺好的”,然而事实上用户心理可能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的,这些地方他们可能有一些保留,也有可能是无法很直观的表达出来,需要我们沉入到他们的环境中来感受、来提炼

  

比如说混迹到玩家群里,甚至跟着用户一同吐槽:“这个挂饰真的好丑哦”,用户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更加直接的去感受用户是如何看待游戏中存在的问题的,才能分析出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甚至基于一点点细微的观察来提炼用户深层的感受

  

这里还是举之前提到过的《斗战神》案例有一年十一假期我回到家乡,我有个非常喜欢游戏的表弟,每次见到我都很兴奋,他一直觉得从事游戏行业的哥哥很厉害,席间不断跟我讲述他在游戏里有多厉害,还给我看各种他在游戏里取得的成就然而饭桌的大人表达出一种不屑的态度:“好好好,你最厉害,赶紧吃菜

  

当时表弟在饭桌上嘀咕了一句:“这些你们根本看不懂的”我当时感受到了一名真实的玩家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奈一个人钢琴弹得好,哪怕我不会弹琴也能知道他很厉害;

  

然而一名游戏玩家的光环往往只停留在他的游戏世界里,其实他们也需要被认可、被理解

  

于是我们就制作了多组静态电影海报――“他们看到你的平凡、我们看到你的浩瀚“、”我的快乐,你们不懂”以此来赞美平凡的玩家朋友们背后不平凡的一面

  

  

  

《斗战神》系列静态电影节选

  

事后表弟告诉我,他看到这组静态电影海报很感动,我也是现在我想到什么点子也会问问我表弟的看法,看看他以普通用户的角度如何看待某个营销内容,他和我关系很亲近,说话也直白,经常会强烈的表达“这个事情一点也没意思,某某厂商早就做过了!你们干这个事不行……”

  

所以, 每个营销人都应该有能听得到真话的地方,这些话能够给你灵感,而且听得越多,你就越容易带入这些群体去反证自己的营销方案

  

最后,虽然《斗战神》上线前的营销做得还不错,但游戏上线后,玩家的反馈却与上线前的热度不太匹配这让我对品牌的概念有了反思――当时

  

我们错误地把期待当成了品牌 玩家对《斗战神》的期待被拉得过高,一旦用户的期待与实际的感受不匹配,那这些期待就会产生负面作用

  

所以什么是品牌?当用户没体验过之前对它的认知都不能叫品牌就好像我们喝可乐,你告诉我可乐是全球最好的饮料,卖得最多,全世界不论在哪里都能看到它,我的确对可乐非常期待,但这不能叫作品牌

  

直到我有一天买了一罐,喝了一口觉得哇真的好喝,这时候它才真正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品牌认知

  

用户的期待是可以跳脱出产品的,而品牌不可以,品牌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认同

  

## 超出用户预期:更清楚用户的需求逻辑

  

我看过很多营销方面的观点,比如说做市场很简单,尽可能得满足用户需求就好但如果用户要茫茫多的钱,茫茫多的道具,那你给不给?

  

这些需求真的是用户需求吗?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很多时候可能会完全毁掉游戏最本质的乐趣,我觉得

  

超出用户预期首先意味着我们要比用户更清醒,更了解他们深层的需求逻辑

  

在《斗战神》上线后,我们发现用户有一些抱怨,因此市场与项目一同发起了相关的研究,通过用研发现 不少用户都表示压力很大,玩得太累

  

那怎么办?减少日常活动?我们没有急着去修改产品,仔细研究后台数据后,我们发现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们产品的活动并不算多

  

,一般的MMO一天大概要4个小时来完成日常任务,而在《斗战神》里花2个小时就够了

  

所以我们再次去做了深入的用户研究,和用户去聊太累的感受从哪里来?别的游戏为何没有这种感受?累的本质来源于哪里?累的感受是心理上的还是身体上的?随着问题不断的深入,逐渐找到问题的本质

  

的确,

  

我们的游戏设计了数量可观的日常活动,设计思路上大约只有5%的玩家能全部做完,大多数玩家都只能完成50%-60%,不过这些活动的性价比最高,做完这些任务是收益最高的

  

但对普通玩家来说,他们的感受是 “我做不完所有的日常任务,但一定有人做得完,我没做完就是亏了,我永远都追不上大部队的节奏

  

累的感受就来源于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

  

于是我们跟项目组反馈了这个问题,产品增加了日常活动的存储系统,让玩家可以把平时的活动存下来,在周末有空的时候一口气做完最后我们的活动没有减少,但用户的反馈有了明显的好转

  

## 内容营销的核心是“走心营销”

  

如果说提炼用户深层需求只是超出用户预期的初级阶段,那么 超出用户预期的高级阶段则意味着要真正做到“走心”, 这可能是内容营销之后新的阶段

  

我现在负责与西山居的合作项目,郭炜炜有一句话很打动我:“我们从来不把用户当成数据来看待,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名活生生的用户

  

90后、00后是受过良好教育、有道德洁癖的孩子,他们不那么在乎你说了什么,而是更在乎你做了什么,你用不用心,你怎么对待喜欢你的人

  

《勇者大冒险》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它是一款融合了TPS和动作元素的端游,拥有动漫、文学等衍生内容,算是我们在泛娱乐上的第一次全面探索,需要做出更好的口碑

  

当时我们办了一次粉丝见面会, 门票标价199元 ,但 粉丝在入场后就会获得一个大礼包

  

,这些礼品是大家一直在论坛、贴吧中讨论的希望拿到的, 价值肯定超过了门票本身的价格

  

当时现场的活动很精彩,但对于来参加活动的用户来说,这场活动只能说是基本达到了粉丝的预期不过

  

在活动最后,我们在现场宣布把门票钱退还给粉丝,因为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学生,这199元的门票本来只是筛选出真正热爱勇漫的用户,目的并不是为了拉收入

  

事情结束后,有同事问我要不要把这件事拿出去宣传一下我说用户是能感觉到你是不是诚心对他们好的,你做的事情超出了用户的预期,你也能感受到用户的走心,根本不需要再去做什么炒作事实也是如此,这次活动的反馈很好,

  

甚至有粉丝在现场听到退票当场就哭了

  

  

玩家在贴吧的帖子

  

当然,现在腾讯游戏的业务很广,很多事情我们都在探索,“反证法”其实也只是一条朴素的,以用户为依归的方法论,我们也希望能与用户走得更近,做出更多超出用户预期的营销案例来

  

事实上,腾讯游戏从2011年开始就非常注重品牌了

  

现在很多人都讲买量,但到底什么是优质流量?没被洗过的,没被伤害过的,对你还有信任的用户才是优质流量

  

现在的用户见识过很多营销手段,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坑蒙拐骗的方式并不长久

  

同时,营销是传递价值观的,我们也会用道德作为衡量的标准:在主流价值观或者道德层面不被接受的事情,我们不会做,也不能做

  

腾讯游戏有很多真正热爱游戏的伙伴,我想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会干这一行我不希望有一天,等到我们7,80岁,一头白发的时候,我的孙子问我“爷爷,你原来是干啥的?”我说是做游戏的“那做过什么呢?”我羞于启齿,那恐怕真是遗憾一辈子的事情

  

## 一些问题

  

葡萄君:腾讯互娱市场体系的架构大概是怎么样的?

  

光芒: 目前我们共有6个部门,你可以理解为左边和右边各有3个

  

左边三个分别是 综合市场部、自研市场部和合作市场部 ,这三个市场部里的同事都是品牌经理,负责对接产品,帮助产品建立品牌与期待

  

右边三个是更垂直的专业部门,分别是 市场平台部、平台营销部和用研与设计部 ,他们为整个品牌工作提供平台性支撑

  

市场平台部包括公关传播中心和媒介中心、数据中心、BD组等等平台性的支撑;平台营销部则负责区域与线下的工作,比如说特定省份的校园、网吧、户外、报纸等等;用研与设计部就更好理解了,负责用研和设计相关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流程也很简单,

  

每个项目都会接入品牌经理,由品牌经理制定市场方案,把需求拆分到右边的三个专业部门里,组成一个以项目为导向的虚拟组,来自右边三个专业部门的同事再把后续内容反馈给品牌经理,由品牌来做整体把控

  

葡萄君:你会如何复盘分析好的营销案例?

  

光芒: 我不会过分关注它们的操作模式,而会更关注它们是用什么核心情感打动人的

  

人的大多数情绪是属于弱情感的,比如“快乐”和“悲伤”就属于弱情感,每天都会有感知,并且由于包含了很多种类,很难以被明确传达,有点类似买点这样但这些弱情绪可以提炼出强情绪,比如咆哮,比如愤怒,比如颠覆

  

曾经有一位候选人讲到如何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KOL内容,他说有三点: “感同身受、喜闻乐见、这个东西好像对我有点儿用”

  

它们就都是强情绪,都很容易被感知和触摸到

  

在复盘的时候,

  

我更在意的是这个营销案例是从哪个核心情感切入的,最终通过什么方式传达这些情感的,以帮助我们积累用户层面的感受,更深入的分析实际执行的案例

  

葡萄君:在面试中你更看重应聘者的哪些品质?

  

光芒: 主要还是看应聘者有没有热情 这个热情不只针对游戏,还针对其他事物 这是在一个领域钻得很深的保证

  

我曾经有遇到过应聘者说他爱读书,“那你今年读了几本书?”,“两本”你就很难评价说他是不是真的爱读书,或者在读书这件事上他到底有多大的热情

  

也有人跟我说她很喜欢包包,买包对她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同时其实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你最喜欢什么品牌的包?为什么你喜欢这个品牌的包?你第一次从哪里听说这个品牌的?第一次有人告诉你这个品牌的理念是在什么时候?告诉你的人是谁?Ta是怎么说的?这个品牌是用什么方式传达这个理念?它是如何在你的大脑中形成这种认知的?

  

实际上借助你所热爱的东西,你愿意投入时间的东西,能触类旁通出很多在营销上的思考,实际帮助到你日常的工作

  

葡萄君:在腾讯这么多年,你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光芒: 头发

  

葡萄君:发际线很健康啊

  

光芒: 是几乎都白了我是83年的,你看7年前的照片……那时我头发是全黑的,还敢留长一点儿,但现在差不多每两周就要理一次发了

  

主要是现在有了孩子,早上7,8点孩子就醒了,我也得起床;晚上到家11,12点,我会觉得如果不玩一会游戏,今天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玩一玩游戏,再洗个澡,可能也要2,3点了好在只要情况不是特别紧急,我们周六周日都不会加班,能够在周末调整状态

  

在腾讯心理上并不觉得累,做事情比较有方向,看到用户的正向反馈,成就感是很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