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如何看待短视频利弊 短视频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睿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看微信里有没有未读的消息,然后刷朋友圈和微博里的热搜,生怕错过什么“大事件”。在她看来,手机已经成了她的一个“器官”,无时无刻不离不弃。   

  

  和李睿一样,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留着手机,“手机依赖”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近日,中国高校媒体联盟对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021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10.87%的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10小时。   

  

  当代大学生已成“掌上生活”一代   

  

  今年8月,第42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7.88亿,网民使用手机的比例。   

  

  98.3%。003010也表明,中国的网民主要是青少年、青年和中年人。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网民总数的70.8%,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7.9%。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堪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典型的“掌上生活”一代。根据中国大学媒体联盟的调查数据,64.8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值得的,63.3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用手机学习知识、处理工作。对他们来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早上被手机上设置的闹钟叫醒,上课路上打开手机App背单词,下课后去食堂买午饭,用移动支付完成,这就是大三陈晓的日常生活。“我的生活离不开手机,手机给我提供了便利,可以用手指完成很多事情。”她说。   

  

  来自辽宁某高校的李青青是校园媒体微信官方账号的负责人。她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微信上。除了联系外界和回复新闻,她还阅读各种微信官方账号文章。“阅读其他微信官方账号文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校园媒体人寻找灵感的渠道。”对她来说,手机不仅是工具,更是取之不尽的“书”。   

  

  “刷微博就是看世界”,李锐不仅通过微博了解时事热点、学习美容教程,还认识了一些个性张扬、欣赏不同生活的博主。“我钦佩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博主。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不断努力,这正是我想成为的!他们也是我的榜样,是我努力的方向。”但是,李蕊很清楚,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并不能帮助她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每天通过屏幕赞美别人的生活,但她也知道自己和偶像的差距不仅仅是手机屏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大学生能充分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手机就能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为大家上网学习提供便利。   

  

  “沉迷”手机难自拔已非个别现象   

  

  四川大学的黄文静已经习惯了寸步不离手机的生活方式。只有考试临近,他才会意识到这种“依赖”需要戒掉。“期末考试前,我真的不想复习,特别想玩手机。因为看剧,我经常把复习推迟到考前一天晚上。考完试,我会很后悔的。感觉考前不玩手机也能做得更好。”这种后悔的感觉会持续到下一次考试,但她被手机的“乐趣”所吸引,以至于她总是陷入后悔和再次被手机吸引的恶性循环。   

  

  与黄文静不同,王磊喜欢看短视频。“我认为人们需要看一些能戳中他们笑声的东西,通过笑来快速释放压力。比如课间10分钟后,可以看几个短视频放松一下。”王磊是短视频App的忠实用户,经常刷短视频   

  

  根据中国大学媒体联盟的调查数据,52.79%的受访大学生在手机上看电影和电视剧,25.86%的受访大学生喜欢在手机上看短视频,40.84%的受访大学生喜欢在手机上网购,26.05%的受访大学生喜欢玩手机游戏。   

  

  大连理工大学辅导员李文超表示,沉迷电子产品几乎是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要克服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如果长时间放任自己,被手机‘绑架’,很容易出现缺乏目标、疏于学习等问题。身处手机漩涡的人,其实更孤独。”   

  

  根据中国大学媒体联盟的调查数据,70.2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手机影响了他们与亲友的线下交流。辛格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学生。作为班长,她的手机上几乎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消息。虽然“宝贝”、“努力”、“爱你”已经成为辛格输入法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但在她看来,在手机上很难找到知心朋友。还有就是因为手机,她和失散多年的闺蜜吃饭时“无话可说”。   

  

  学会自控才能让手机利大于弊   

  

  “只有在找路、逛街的时候,才会觉得没有手机就活不下去。”王锦认为他保持了最初对手机的谨慎。“我知道智能手机给我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也尽量不依赖手机,珍惜独处的自由。”王锦知道,手机是一个“矛盾体”,有利有弊。   

  

  熊丙奇认为,中国部分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缺乏理性自律。“现在,一些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点外卖吃饭,所以他们习惯了网络生活。他们缺乏自律的原因有三:一是高校的管理要求不够严格;二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第三,中学情况的延续导致大学生花大量时间上网。"   

  

  对于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上课上交手机,从而建立一个没有手机的班级,熊丙奇觉得效果有限。“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可以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规划,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排名   

段,强调的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如果自我管理能力弱的话,就会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所以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应该逐渐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他说。

  

李文超则建议,大学生应该从手机的虚拟一端走向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去感知现实生活。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个人自控力,当沉迷手机已经成为成长的牵绊,就要努力改变。

  

在熊丙奇看来,大学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制定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计划,要强迫自己完成制定的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当外部环境对你没有约束的时候,就要靠自己。如果读完大学觉得很后悔,荒废了很多时间,自己没有提高,缺乏竞争力找不到好工作,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瑞、陈晓、李青青、黄文静、王进为化名)

  

大连理工大学 朴春雨 安徽大学 扈嘉翼 吉林大学 钟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