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就业指导课心得体会,就业指导视频观后感200字

  

  今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碰巧看到不止一个人转发黄博士论文的感谢信。我质朴的语言,坎坷的经历,前半生都打动了我的心。   

  

  仔细回想,我即将进入无疑之年,我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黄医生依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未来充满希望,而自己却在经历所谓的中年危机,忙于自怨自艾,仿佛一眼就看到了余生的尽头。   

  

  回顾过去,从1996年母亲去世后,我一直是儿子,甚至是丈夫或父亲,内心一直缺少一种母爱的感觉。这几年,我作为一个男人做了几件事。虽然写作一直是个软肋,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儿子过几年能看到我的写作,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他会有所感悟。于是他坚定了信心,把键盘擦得干干净净,记录下前几年的点点滴滴。   

  

  直播。母亲在世时的大部分生活都记不清具体的年份。我还记得小时候和玩伴一起疯狂,整天摸床板都能睡着。迷迷糊糊中,妈妈用热毛巾擦了擦脸上和脖子上的汗水和污垢,昏暗的白炽灯下眼睛隐约映出她瘦弱的身影,然后就脚踏实地地睡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早晨。当我醒来时,我父亲已经早起去地里干活了。起床后,妈妈坐在堂屋的门槛上给姐姐梳头扎辫子。然后,爸爸回来了,一家人一起吃早餐。这些记忆是童年最温暖的。   

  

  食物。因为离爷爷奶奶家只有七八里路,作为他们最喜欢的二女儿,妈妈经常一个人去看望她。每次妈妈回来,我和姐姐都会拿着大金路自行车把上挂的篮子翻找,每次都不会失望。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总会有好的食物带回来满足你的呼吸欲望。妈妈们也经常用简单的食材为家人做诱人的饭菜。金黄的炸馒头片、红虾、干辣椒酱蘸着刚出锅的锅巴蒸馒头,等肚子饱了再吃也不会难。然后,蒸笼里的“馍馍尿”就不难喝了。小时候有三四亩果园,里面种着藤蔓和苹果树,果树下的空地上种着一些花生。因此,一家人在下雨的晚上在厨房里剥花生。去皮的花生在油中炸至香味四溢,撒上一把盐。当时我和姐姐觉得没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了。我父亲有商业头脑。葡萄成熟后,他会骑着自行车,提着一大筐葡萄去县城摆摊。当他回来时,他会经常给我和我妹妹带几磅散装饼干。我妈妈不愿意让我们一次吃饱。她把饼干放在带把手的竹篮里,挂在横梁上的挂钩上。每天,她都会拿出一些,平均分给我和妹妹。虽然我不能每次都享受它们,但我和我妹妹有足够的零食成为一个。这些是大约93年前的事了。上初中之前,我觉得我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在村里应该还可以,不算富裕,但也不算贫穷。这些记忆是童年最甜蜜的。   

  

  衣服。80后的浪潮,尤其是85年前的浪潮,应该不会对小时候的衣服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因为颜色和款式单一,大部分来自家里长辈的手工或缝纫机,供销社卖的成衣也不多。小学的时候,我对衣服有印象。冬天,学校里的几个学生穿着长棉袄,带着过膝帽,胸前有一排竖扣。我们管这种衣服叫“棉猴”,我就缠着妈妈给我做点东西。原因记不清了,最后没能如愿,以至于我哀叹了很久。再一次,当我读到初中第一天时,对衣服的生动记忆就来了。那年冬天,我爷爷打算带我去我爷爷在北京的家。第一次去首都,不得不买一套像样的行头。于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村里(当时不叫镇里)采购。最后花了70多元买了一双白色运动鞋,当时很流行,尺寸也大了很多。我记得这双鞋穿了大概三年,应该和我一样大。终于,在那一年的冬天,我第一次跟着爷爷来到了北京,穿着这双球鞋,穿着新发的一年级蓝色校服,穿着爸爸的一件军绿色外套。这些记忆是我少年时最深的。   

  

  好的。爷爷家里有两辆自行车,爷爷有一辆。依稀记得叔叔还在读中学,骑着一辆。后来我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爷爷娶了我妈以后就不送自行车了,但一直都是当时主流的,贵的那一块。我不记得我父亲什么时候买的了。牌子是大金鹿,弯了,踏板可以调头刹车。踏板可以倒着转圈,是带手刹的28杠。我们把这两种自行车分别称为大轮和小轮。小轮应该属于高档自行车。另一种叫做大链条箱的小轮车更精致,它的链条和链轮都包裹在铁盒子里。后来在大学学机械工程的时候,才知道是棘轮棘爪的声音。简而言之,当我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时,我父亲非常喜欢它。像大多数人一样,他用塑料带盖住裸露的框架。他还懂木工,做了一个前后带踏板的小凳子,卡在车梁上。所以假期去爷爷奶奶家的时候,我和妹妹可以一前一后。妈妈坐在后座,车把的一侧挂着一个篮子,用来举行节日仪式。我父亲骑着车出发了。午饭后,和三个叔叔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顺利地把一家人抱回家。我觉得这应该是我父亲那一年R&F最强最有活力的时候。一辆人类的自行车载着一家四口,我的快乐应该远比现在开着他一辆车的快乐。然后就是去县城卖蒜苗的记忆。滑板车里装满了蒜苗。我父亲用绳子把自行车后座和滑板车连接起来。他在前面蹬自行车拉动力,我妈负责踏板车的方向。卖完蒜薹后,滑板车的车把用绳子均等地绑在自行车后座上。这时,母亲坐在滑板车上,而父亲蹬着滑板车。两人从20英里外的县城回到家。好几次爸爸妈妈才答应把蒜薹卖给我。那次卖完蒜薹,他们带我逛了县城百货,买了一个康巴斯的石英钟。我姐姐和我都很新奇。这只钟在我母亲去世多年后仍在使用。大学放假回家,看到它挂在主房的旧位置。后来大学毕业,盖了新房子,就没了。这些记忆是童年最温暖的。   

  

  我妈是鲁西南标准的农村妇女,但气质特别温顺,死后很多年经常被亲戚朋友提起,她还说我性格最像她。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应该很坚强,但是自从我母亲去世后,他一直都是一个人沉默。我的外貌和我父亲非常相似。看着他年轻时的照片,我的眉毛几乎和他的一样。我妹妹小时候脾气很暴躁,现在也是   

母亲去世那年我复读初二,初三考入县一中后开始住校,再往后读大学、就业能住在老家的时间就更少,最忘不掉的还是老家的土坯老屋,因为所有关于母亲的记忆都离不开它。

  

98级的高中,复读一年,02年开始读大学,06年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干了不足一年就跳槽到现在的单位,一干就是14年,期间娶妻生子,买房购车,也经历了爷爷的去世,总感觉时间过的太快,像毛阿敏唱的仿佛还在昨天。当然随着职务升迁、收入提高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大有改善,不再是以前我和妹妹常提及的“后街首穷”,我想我是阶段实现了我高中时期短浅但质朴的奋斗目标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生活状态,可以经常吃烧鸡喝啤酒”。父亲现在喜欢在人前炫耀我的工作,把我买给他的酒和茶分享给亲戚邻居。一次陪他小酌,我劝他好东西要留着自己享用,不要人前显摆,哪知道他回怼我说以前生活潦倒腰杆不直,现在这样做是为我和妹妹挣脸面,我无言以对,只好任由他。

  

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自己也像多数农村走出来的娃一样,开始习惯城里的生活,回老家的次数愈来愈少,尤其儿子出生以后。车也换了两辆,现在老婆的怂恿下开始考虑买二套房,但这几年心里委实是不快乐,感到焦虑与日俱增,我一直把这些归咎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临近不惑之年,职业面临瓶颈,以致去年听朋友建议读了不少国学书来沉淀自己,最后搞的不了了之,连带着把自己的爱好篮球

  

、乒乓球和口琴也鄙弃了,自己也越发焦虑。日常除了完成上班、接送娃、家务、做饭一系列中年男人标准作业之外,整日感觉无所事事,和老婆也几近成为最好的兄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状态。

  

对于中年危机这个词褒贬不一,有的作鄙视状,有的作同情怜悯,我却深以为然,危机这个词用的很贴切,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深刻体会,这应该在心理学上作为人心理成长的一个必要阶段才对,要拿出来深刻剖析并附之以疗法,最好发展为一门学科。

  

读了黄博士的论文致谢,才有所悟,原来这些年自己一直像拉车的车夫一样,只顾的往前走,没适时停下歇脚,当自己口干舌燥精疲力尽怨天尤人时,忘记了车上载的其实是甘美多汁的瓜果。物资和精神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平衡,物质富足则精神贫瘠,精神丰满则物资匮乏,就像圣雄甘地和当代终南道士两个极端。

  

刚入职单位那年,我和老婆租住在公司附近棚户区一个十多平米的简易出租房,下雨时床要搬到房间中央,因为房檐漏雨。后来租住在郊区一个小产权房四楼,小区不通柏油路,下雨时我经常背着老婆走那段百十米泥泞小路,再后来或因拆迁或因房东转租陆续搬家几次,于是我和老婆下决心要买房,我记得当时对老婆说过一句话,“能住在自己买的房子里骑脚踏车上下班就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这也像极了“烧鸡啤酒”那个目标,成为了一个历史节点。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订的人生目标太低,是不是需要制订一个百亿家族财富的究极目标才能不枉走这一遭,我知道这是自嘲和笑谈,当不得真。

  

梳理一下缭乱激荡的心情我还要继续坦荡的生活。以老理工男的思路剖析并反省自己,首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照顾好自己,不需要有兼济天下的大志,努力让养我的、我养的、爱我我爱的人过的都好,人到中年,有情无待,还有要少给社会添麻烦,如果还有余力就像黄博士那样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其次,实在得不到的就任它去,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强求不了别人起码要管住自己,欲求不满是为原罪,大房子和好车的目标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得不到心理上不能耍无赖;再次,焦虑和危机是源于怕失去,要时常回顾当年艰苦奋斗时无所畏惧的光棍心态,用以平复现在的负面情绪;最后,自己还没做好步入不惑之年的准备,归咎于心智不够成熟,期望在剩余的一年多时间里能大彻大悟,以大圆满的心态顺利步入不惑之年。

  

庆幸在这个充斥网络心灵鸡汤的年代能看到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这样走心的文章,效力远胜于前两年可以佐酒的《人到中年不如狗》,让同为80后的我可以借此小小解析一番“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这个命题,有心情停下手头的工作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慰藉正处于中年的自己。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