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信更新了新功能。
这次更新的内容,被许多人评价为“尴尬到抠脚”!
说白了,微信也是用心良苦,可能是考虑到现在很多人都不刷朋友圈,导致写得好的朋友圈被忽略了。
于是引入了一个新功能,把你的朋友圈推到另一边,即使你不看。
具体来说,当你对微信好友进行视频或语音通话时,拨号界面会自动播放对方在三天内建立的新朋友圈。
当然,别人也可以看到你的朋友圈自动播放。
对方是你的密友、同事、领导还是客户。
不管你有没有看过,你都打算假装没去过那个朋友圈。
无论如何,你必须看到它。
这开了很多玩笑。
比如有人在拨号接口上看到两个刚被猫切掉的新鲜球。
你想要猫的脸吗?
就算做了绝育手术,也得给这么多人播。
如果老师或搭档打语音电话,他突然在屏幕上看到猫的蛋蛋,他不得不咬紧牙关,把电话贴近耳朵。
这是一种社会死亡场景。
当然,也有比较浪漫的。
一对夫妇刚刚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他们结婚的好消息。
拨号界面自动开始播放,不知不觉就扔了一波狗粮给朋友。
-2-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微信推出这个新功能后,很多人都吓哭了。
提出了一系列要命的问题:
“如果对方屏蔽了我,或者那些朋友我看不见,我还会看视频吗?人,这对我很重要!”
“我发送的所有群组都可见。看不见的人会看到他们吗?我很有可能和领导谈话……”
“问同样的问题,对方能看到只有他看得见的私人照片吗?”
“只是聊聊天,这个会被看到吗?”
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的社交恐惧症太严重了。
有人紧急开始了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你屏蔽了对方,对方也没有屏蔽你,你说话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朋友圈,但是他看不到你的。
如果你的小组看不到朋友圈,那么你就看不到那个朋友圈。
如果朋友圈是只能自己看的私人内容,那么别人是看不到的。
但是有些人不放心,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在试验过程中,不止一人发现疑似bug:
“可以看出,我朋友屏蔽了我。我在打语音电话的时候,看到了她朋友圈的照片。”
“朋友,我不确定。别紧张。我只看过一次。不清楚是bug还是真的能看出来。”
g src='https://p3.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d957566e447845f8a240a62e58c1dc16' />这让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人,心又悬了起来:
“其实感觉不是一个个验证的话,谁知道这种分组可见哪天不会出bug呢?”
-3-
这世上有很多人可以和你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却一万个不想让你看到他的朋友圈。
从吃饭都要拍个照发朋友圈,到后来的半年可见,六个月可见,三天可见……
再到分组可见,屏蔽某人,甚至干脆设置成私密内容。
我们向外倾诉的欲望,已经越来越少。
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一个热搜,叫“爸妈通知我买房了”。
里面非常触动我的一点,除了女孩爸妈一声不吭给女儿买了第二套房,有钱又有爱。
还有她妈妈特意嘱咐的一段话――不要把买房的事情到处跟熟人说。
“就算是亲戚朋友,没有几个人真心祝福你买房子。大部分人都是嘴巴上一套,心里酸得很。”
“就算是你的朋友,你也不要到处跟人说,人家不会觉得你在分享喜悦,只会觉得你在高调。”
别说这位母亲内心阴暗。
这可能是她活了几十年的经验之谈,也只有对自家的孩子,才肯掏心掏肺地这样说。
越成熟的人,越会选择低调做事。
因为你的高调,在自己看来,是坦诚的分享,在别人看来,就可能是故意的炫耀。
-4-
开心的话,要低调地说。
失意时的落魄,也不要让太多人知道。
一个网友前两年刚毕业,在城中村租了房子,又因为经历了些意外事件,一度窘迫得连像样的饭菜都吃不起。
最开始,他经常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窘迫日常。
一会儿是城中村没有暖气,屋子里有多冷啦。
一会儿是隔壁租户不讲理,跟他发生了什么矛盾,闹得不欢而散。
一会儿又突发感慨,说好想吃某样东西,但要攒钱买冬衣,必须忍住。
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不仅没收获同情,生活反而越来越糟糕了。
同事们对他趾高气昂,经常指派他去跑腿做一些分外的杂务事,聊天的时候,还会不经意流露出一种不屑的语气。
老板呢,好像也认准了他是个穷光蛋,不太可能敢辞职,拼命对他进行PUA。
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
人际交往,有时像一个狩猎场。
聪明一点的人,都不会把自己虚弱的一面,轻易给旁人看。
就像《鱿鱼游戏》里的女孩晓,就算腹部被扎了个口子,也要躲进卫生间偷偷包扎,忍着装作若无其事。
所以啊,朋友圈这个东西,不能炫耀,也不能卖惨。
成年人的世界,天黑才能矫情,天亮就得拼命。
你只能在忙碌了一天之后的黄昏,拍一拍天边的晚霞,说一些云淡风轻地句子。
发到你的朋友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