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ndows 11发布会上,安卓app未来能否作为重大升级,引起了广泛讨论。如果你使用的是苹果硅设备
Mac,你也可以在_app Store_的搜索界面看到“iPhone和iPad app”选项——使用手机app已经成为电脑的必修课。
那么,今天在电脑上使用手机app的体验是否值得用户期待呢?
#在电脑上使用手机App有几种方法。
如果您想在电脑上体验移动应用,有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安卓模拟器
安卓模拟器并不新鲜,即使不升级Windows 11,也可以使用。使用安卓系统
模拟器相当于在电脑中安装一部手机,这可能是最早在电脑上使用手机app的方法。
*直接在Windows上安装安卓应用
虽然发布会上的描述很漂亮,但是现在在Windows 11上使用安卓app还是比较麻烦的。根据教程,您需要使用支持的CPU。
虚拟化电脑,升级到Windows 11预览版,地区设置为美国,开启“虚拟机平台”等Windows功能。
其实Windows 11的“安卓子系统”也可以理解为官方的安卓模拟器。
如果你的电脑满足所有要求,也可以通过WSA工具箱等来侧装安卓。
应用程序.但一方面需要“一亿”的时间和“一亿”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微软还没有正式上线,稳定性无法保证。所以现阶段,我们不建议小白用户这样做。
其实Windows 11的“安卓子系统”也可以理解为官方的安卓模拟器。
*在macOS上使用iOS应用程序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只要你的Mac配备了Apple Silicon(M1、M1Pro、M1Max),你就能在App Store看到“iPhone”。
还有iPad app”,搜索下载。
搭载M1芯片的MacBook刚推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加载app Store中没有包含的应用,但是现在我们不能用这种方法安装。
*使用手机厂商的“多屏协同”工具。
这不是真正的“用电脑运行手机应用”。它只是连接你的手机和电脑。虽然可以在电脑上操作,但本质上是在手机上运行app。
一般来说,在搭载Apple Silicon的Macs上下载使用iOS app最方便,但支持的应用并不多。Windows 11对
安卓支持还没有正式开通,体验成本比较高;如果你的手机支持类似“多屏协同”的功能,那就用它来体验在桌面上运行手机app。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16手机App测试,电脑上的TA还能用吗?
搭载M1芯片、支持iOS应用的MacBook系列发布已经快一年了。与一年前的满满期待相比,今天要回顾一下去年的期待:移动端。
应用开发者,对桌面做了哪些优化?
我们选取了社交、游戏、购物、信息、视频、音乐等16款以上的应用,基本涵盖了常见的移动应用类型。
根据上面提到的手机app在电脑端运行的现状,如果可以安装在macOS上,那么可以安装在
MacBook 上进行测试;没有的话就使用 Windows 平台的Android 模拟器来体验,具体 app 和测试平台如下图所示。
我们针对体验的不同,将这 16 款 app 分为三个档次:非常推荐、基本可用和无法使用,我们分开来看:
* 非常推荐:弥补桌面端缺失,体验加分
电脑上承载网络功能的主要是浏览器,「打开浏览器」是许多人看视频、刷微博的第一步。但如果你是移动网络的原住民,app 可能会更适合你。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哔哩哔哩-HD》的非常出色,不仅可以随意拖动 app 尺寸,播放视频、发送弹幕、一键三连,都完全没有问题,也可以长按视频倍速播放。
短视频 app《抖音》的体验也还不错,特别是在网页端没有抖音的电脑上,能双指滑动触控板看看短视频,也算是为工作摸鱼增加了一个新选择。
如果你喜欢文字资讯,那《微博》和《知乎》app 的体验也挺好,不论是查看关注的内容还是热搜榜单,或者发表稿件,都可以通过鼠标、键盘和触控板轻松完成。
▲不过微博无法随意调节 app 尺寸.
虽然手机游戏大多是专门对触摸进行优化的,并不适合键鼠操作。但《鬼泣-
巅峰之战》倒是一个例外,映射键盘的操作没有给我们太好的体验,但外接手柄后,还是可以畅快游戏的。
* 基本可用:虽然能用,但我为什么不……
除了上面几款让我感到惊喜的 app,大多数 app 的体验都是能用,但我为什么要用?
以音乐类 app 为例,QQ 音乐和网易云音乐都有电脑端,我没有理由去使用无法调整尺寸大小、开屏有广告、不能微信登录的手机 app。
通信沟通类 app 也是如此,手机端 app 能做的事情,电脑端对应的 app 也可以,甚至可以做到更好,不过,像 _TIM_ 并未提供 macOS
的版本,如果你实在不喜欢 _Mac QQ_ ,倒是可以用它来做个替代。
我们还尝试用电脑购物,在《饿了么》成功下单后,却要跳转到浏览器中登录支付宝付款,因为无法安装支付宝,在 app 中是无法开启支付宝免密支付的。
类似体验的还有《石墨文档》、 _Word_ 、 _WPS_ 等生产力 app,本来桌面端就是生产力的代名词,在这里使用移动端的生产力
app,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不是不能用,只是有更好的选择.
* 无法使用:别为难自己,用手机吧
在测试购物类 app 时,我的首选其实是《京东 HD》,但安装后 app 告诉我功能下线,要安装《京东》app 才能获得完整体验,但跳转到 App
Store 后我发现,《京东》app 并不能在 macOS 上使用。
那前面提到的这些设备,都拥有足够运行桌面级软件的芯片,都配备了可触控的屏幕和方便输入的笔和键盘,软件生态才是它们最大的弱点。
▲ 王者段位人机空技能.
另外,我们还在电脑上体验了《高德地图》,确实可以定位、查询导航,但用手机提供网络热点、抱着电脑导航这件事,实在太不合理了。
我们将以上 app 的体验总结了一个表格,如果你使用的是搭载 Apple Silicon 的 Mac,或已经升级 Windows 11 想为体验
Android app 做准备,这个表格能给你一定的参考。
在 M1 芯片推出的这一年里,我们看到了太多类似「Windows 用户换 Mac 吧,还能用 iOS app」或者「不用羡慕苹果用户,Windows 11
也能用 Android app 啦」的文章。不过,app 厂商并没有因为用户的期待而积极适配,如今的体验根本配不上用户的期待。
更何况,除了专为移动设备打造的 app――比如外卖、导航、短视频类 app――桌面端大都有足够方便甚至体验更出色的替代品。
▲ 支持自动登录、可以看朋友圈的桌面端微信,已经比较好用了.
我相信也有人认为,使用苹果电脑的毕竟是少数,在 Windows 11 正式支持 Android app 后,随着厂商的积极适配,电脑端运行手机 app
的体验还是未来可期的。
但是,桌面端操作方式的限制、替代软件的存在以及如今 Windows 11 上依然还能运行 32 位软件,让我对这个未来充满了怀疑。
一个「未来可期」,实在没办法当作如今现状的总结。
# 一款好的电脑端手机 App,应该是什么样?
为什么非要在电脑上运行手机 app?我们采访了一些期待这一功能的朋友,他们聊了聊自己的想法。
曾经为我们分享过 macOS 运行 iOS app 体验的小吉表示,他已经很久没有在电脑上使用 iOS app 了。而且在苹果官方封锁了侧载后,可用 app
也少了很多。
▲ 比如 Office 三件套完全搜不到.
在他看来,iOS app 的加入虽然补全了生态,也能满足少量用户的特殊需求,但实际意义不大,比起这个,他更期待 Universal Control。
而 Astrian
则是一个有「特殊需求」的人,作为《明日方舟》玩家,他希望可以把游戏放到电脑屏幕上挂机,偶尔关卡之间点一下,让电脑与手机形成「两面包夹之势」。
但在他在 Windows 11 上用 WSA 工具箱安装游戏之后,却发现不仅不能运行游戏对应的挂机工具,而且卡到连自动部署都会出错,即使给 WSA
工具箱开显卡加速也不行。
不过他也提到,在 Windows 平台运行一些 app 的体验还是很不错的,比如 Android 版的 _Apple Music_ ,可比 Windows
版的 _iTunes_ 强太多了。
那么,手机端的 app 要做成什么样,才适合在桌面端使用呢?经过我们的体验和采访,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 适合键鼠操作:不用长按、少用滑动、多用点击
虽然已经有以 Surface 为代表的 Windows 电脑支持触控操作,但对电脑来说,键鼠操作才是常态,想要让体验不割裂,适合键鼠操作是基础。
▲ 屏幕按键,自然不好操作.
* 拥有独立登录资格:不能因电脑的登录导致手机账号下线
当我们在 Android 模拟器中登录 Android
版的微信时,手机端的微信就下线了,这个体验对比登录电脑端和平板端的微信来说着实差些意思,如果频繁切换,被系统封号可就得不偿失了。
▲MIUI+ 的大屏版小米笔记.
* 适配大屏幕:不只是把手机屏幕上的 app 放大到电脑上
在 MIUI+ 的更新中,像笔记、文件管理已经拥有了针对大屏幕的版本,这样的体验自然是优秀的,如果在手机 app
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平台来适配不同的屏幕比例,相信整体体验会再上一个档次。
▲MIUI+ 的大屏版小米笔记.
如果一款手机 app 想在电脑上拥有出色的体验,至少要满足特点一,希望能满足特点二,最好能满足特点三。
# 关于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在科技发展的这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未来」的产品,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拥有一个梦想的平板,拥有两种用法的电脑,拥有三种场景的手机。
那个说「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的 iPad Pro,糟糕的文件管理和专业 app 的缺失,至今没有得到广大认可。
那个可以拆下键盘当平板用的 Surface Pro,即使更新了 Windows 11,平板体验依然不尽如人意。
那个想要定义下一个十年个人电脑的坚果 R1,在覆盖手机、平板、电脑三个场景的同时,也无法让每个场景的体验都足够出色。
我们总是对「全能设备」有着执着到不太合理的期待:它要足够小巧,可以随身携带、方便多个场景使用;它要足够强大,不论是娱乐还是工作都游刃有余;它要足够科技,拿起它,就似乎掌握了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 微软眼中的未来.
那前面提到的这些设备,都拥有足够运行桌面级软件的芯片,都配备了可触控的屏幕和方便输入的笔和键盘,软件生态才是它们最大的弱点。
而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更易实现的、更直接的拥有「全能设备」的方法,那就是在电脑上使用手机 app:既然生态不足,这样不也挺好。
可就像前面说到的那样,我无法根据一年 macOS 上运行 iOS app 的体验,简单的评价一句「未来可期」,也无法对把兼容性放在第一位的 Windows
11 抱有太大期望。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在桌面端使用手机 app 这一「伟大的升级」,在今天几乎无法对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什么提升。
好在如今路已铺好,不论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开发商,他们都有了一条崭新的赛道,接下来要看的是生态中每一份子的行动了。
虽然说不出「未来可期」,但我依然期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