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传统节日。在今年各大视听平台推出的中秋晚会上,传统文化成为主要创作源泉。在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设计中,利用流水、小桥、亭台、桂树等传统元素,营造出意境悠长的表演空间。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陕西卫视《送你一个长安》、毕丽毕丽视频网站《花好月圆会》都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元素,视听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这体现了近年来文化节目创作的共同特点和趋势。
舞台逻辑重在现场表演效果,视听逻辑重在最终媒体呈现效果。相较于之前的舞台直播或联播,今年大多数中秋晚会创作中,视听逻辑取代了舞台逻辑,成为节目的创作基础,观众直观感受到“屏幕上的效果更好”。由于拍摄现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观众,以往基于舞台效果设计的灯光、舞美、服饰、主持人的位置、电视转播的位置,都可以围绕最终的媒体呈现效果进行重构。结果,主持人从节目播音员变成了故事讲述者和不同表演的串联者。转播座椅围绕表演动作设计了更加复杂的移动镜头,能够充分突出表演、服装和布景本身的美学特征。
逻辑更新带来了传统文化表达的差异。借助电影、电视和视听语言,传统文化以各种方式呈现。河南卫视今年的中秋晚会节目《戏韵》延续了影视化的呈现风格,用了5分钟的长镜头,带领观众跟随主角唐走进后台,欣赏一系列传统戏曲相关的无形物品及其传承人的风采,直到饰演二郎神的演员上台后,他才转战舞台正式演出。过去,歌剧咏叹调多以舞台的形式呈现。基于视听逻辑的创新,它们不仅融入了整个晚会的故事,而且在舞台前后和行李箱的妆容上也有详细的呈现,使得传统文化的表达更加立体、多元、巧妙。
媒介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有效手段。晚会创作者本着互联网传播的规律,统筹调用现场舞美、现场道具、增强现实、视频图片等。推动晚会演出向文脉化、美化方向发展。并将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元素与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拼贴和叠加,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内涵。歌曲《万疆》的演唱者穿行于古画《秋山草堂图》 《东山草堂图》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之间,歌词与绘画深度融合,带来“人在画报世界旅行”的审美印象。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元素的融合,也促进了转型与创新。诗歌、书画、戏曲、皮影戏等艺术与现代流行元素交融,更具当代性。视频网站上的中秋晚会节目《把酒问月》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服饰指的是敦煌艺术研究者范文藻、常莎娜临摹的五代敦煌造像,音乐则根据敦煌壁画的拓印谱,使用考古学家和音乐家提取的基本旋律。节目不满足于介绍历史知识,呈现文物原貌。而是指一些影视剧中的“花车争彩”场景,设计一套虚拟场景来驾驭传统元素和当代形式。作曲家、歌手、舞蹈家和视频创作者在融合的表演情境中共同参与传承与创新。
我们注意到,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契机。今年的中秋晚会为创新传统文化的视听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目前,主流媒体和各大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