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ipad西瓜视频怎么投屏到电视上,西瓜视频怎么投屏到电视上

  

  小虎每天下班都会点一份外卖当晚餐,但别人做的vlog是她需要的额外一餐。   

  

  看着视频中的人亲自处理食材,制作精美的食物,她流着口水,觉得自己被治愈了。   

  

  后来越看越挠手。虽然我和室友共用一个狭窄的厨房,但我经常不得不忍受被前一个人弄脏的炉子。小虎带着对烹饪的美好幻想一头扎进厨房。   

  

  跟着美食视频下单的各种瓶瓶罐罐的调料已经把橱柜塞得满满当当,新添置的锅也花花绿绿摆成一溜。   

  

  每天自带饭盒的美好生活已经在小胡眼前开始了,她已经想好了每天在微博上用什么文案做饭。   

  

  你真的可以开始尝试vlog生活,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038474 da 09 c 444 F3 a 84 c 46 fc 4 /   

  

  在某个平台上,录制制作下午茶的视频,就可以轻松获得158万的点赞。   

  

     

  

  我是它的一部分.   

  

  毕竟这种三餐四季的生活对于两个人来说确实看起来是令人向往的。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食材在博主手里都那么听话,每一步都整齐有序。   

  

  单是听烹饪过程中瓶瓶罐罐的叮叮咣咣声和食物加热时“滋滋”的声音,已经是一场令人享受的ASMR。   

  

     

  

  来自博主@肥猪的日常生活   

  

  简单的食材需要最先进的烹饪方法。看黄油、鸡蛋、巧克力在这些博主手中逐渐成型,每一步手法都行云流水。   

  

  最后用奶油一层一层框起来,感觉不是在看一个简单的短视频,而是在上某个法国西点学校。   

  

  端着一杯咖啡,就要穿过香榭丽舍大街了。   

  

  精致优雅是这个视频的主色调。   

  

     

  

  02405293 a 7800 fa 825 a 585 /   

  

  晚上偶尔炒一根火腿肠或者做腌鸡爪当晚饭。   

  

  有的人在大排档和外面吃饭,一个人的美食博主在家里就能完美再现。   

  

  

  

菜做好上桌之后,摆上播放着电视剧的iPad,感觉这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

  

照顾到年轻人捉襟见肘的烹饪技术,许多博主会推出“万能蘸料”类视频。

  

只要备齐视频中的调料,按照食谱邯郸学步,它就能成为拌饭拌面拌沙拉的秘密武器。

  

用博主的话来说,“你就是用它拌鞋底都好吃”。

  

为了降低厨艺基础基本为0的年轻人的翻车概率,每一种调料放几勺,都会标得明明白白。

  

  

出自博主@饭饭的美食记

  

另外一种把事无巨细贯彻到底的视频是专门教人 备菜 的。

  

一次把一周做饭要用的食材都准备齐全,菜全部洗净切好,意大利面也事先煮好,整整齐齐地码进专用的收纳盒里,放进冰箱。 强迫症看了都说好。

  

看上去自己一周做饭都可以拿现成的食材,想想必定十分从容不迫、井井有条。

  

似乎这一周的生活都已经安排妥当,上班都更有动力了。

  

  

美食视频里的生活,看上去那么精致、高级、繁琐、悠闲。

  

而且与我们传统印象中兵荒马乱的做饭不同, 每一个步骤看上去都简单得要命 ,好像是为厨房菜鸟量身打造的。

  

每天996、靠外卖打发自己的年轻人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对视频里的状态一点点心动:

  

“我为什么不能过上这样优雅的生活?”

  

02

  

一顿操作猛如虎,

  

最后都进了炸厨房组

  

于是年轻人跃跃欲试。

  

跟着美食视频里买菜、买餐具、买调料,毕恭毕敬地模仿每个步骤。

  

这时候发现,视频和现实的差距,不是靠一腔热情能弥补的。

  

本来因为自己买菜对分量也没有概念,即使买回来的是最小份,一人食也很难吃得完。

  

以为跟着备菜视频学习,就能把蔬菜保存起来,再也不怕买多。

  

结果被狠狠地骗了。

  

  

看上去最简单的备菜,跟着做了一次,把蔬菜冻起来没过三天,迎接你的就是蔫了甚至发酸的样子。

  

一周备菜的结局是,把一周的菜都糟蹋了。

  

不知道是怪自己家没有0度保鲜的高级冰箱,还是怪自己心血来潮跟着网上的视频净学些有的没的。

  

最近很火的教人用开水和煮锅教人做厚蛋烧的视频,下面最多人点赞的评论是:

  

“大家千万不要学,我已经喝了两锅蛋花汤了。”

  

  

而教人用水果做甜品的视频,很多人从第一步就开始翻车。

  

视频里需要先在西瓜上切出一个小口,而我切可能一刀下去这瓜就没了。

  

  

截图出自博主@牙牙吃啥

  

把榨汁机的头伸进西瓜里面搅拌也是高难度动作,毕竟一旦机器启动,它可不是人能控制的。

  

  

截图出自博主@牙牙吃啥

  

对于大多数想要跟着视频一人食的年轻人来说,最违和的还不是自己的厨艺,而是 一人食的量,真的很难把握

  

别人做一人食,打开电饭煲锅盖的那一刻,升起的腾腾热气是幸福感的象征。

  

我做一人食,要么大米放得太多,最后“冒饭了”;要么米放得太少,最后糊锅了。

  

  

如果是一荤一素两个菜,可能吃完半盘青菜,再吃两口饭已经饱了。只炒一个菜看上去又不是很有精致生活那味儿。

  

而且 按照一个人的食量,一顿饭,辣椒切半个,洋葱切四分之一,土豆切半个

  

剩下的又走向了“备菜”的命运。

  

  

这不巧了,我家冰箱就有现成的……

  

此外,越看视频越会发现:我到底需要购置多少厨具?

  

煎锅炒锅蒸锅自不用说,空气炸锅、烧烤锅、涮羊肉的锅…… 你永远不知道美食博主下一顿饭用了什么你没见过的炊具

  

为了学一道看上去很好吃的菜,可能买了一整套的厨具,用几次就再也懒得打开。

  

有了厨具还远远不够, 学备菜要跟着买备菜收纳盒,学烧烤就要跟着买烧烤蘸料,学钵钵鸡就得买钵钵鸡调料 。

  

  

做饭成了一个到处添置材料的过程。而且美食博主会让你发现,这个过程没有止境。

  

最致命的是,每次做完饭,厨房如战场。

  

灶台上的油和满桌被污染的盘子,都在告诉我这不是一个懒人玩得起的游戏

  

视频里铺着红色黄色格子布,做饭过程中治愈、做完饭一尘不染的情况,实在是只应天上有。

  

  

美食博主@噗噗叽叽的厨房

  

已经被996折磨得身心俱疲的年轻人发现, 学着vlog里认真生活,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

  

就算六点能准时下班,经历了自行车倒地铁倒公交车的通勤,去超市买好菜,再回来手忙脚乱地跟着视频折腾一顿,吃上饭至少也要八点。

  

做饭两小时,吃饭二十分钟。吃完躺在沙发上,还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去洗一堆锅碗瓢盆。

  

  

美食视频再好看,年轻人的做饭热情在现实条件下也维持不了多久。

  

做了一个月,最后老老实实点外卖,才是多数人的归宿。

  

03

  

美食视频,

  

一种人造乌托邦

  

美食视频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前仆后继,是因为 它事实上打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乌托邦

  

高级的食材、精美的包装、别致可爱的厨具,都让做饭看起来成为一种优雅的活动,而不是油烟里的挣扎。

  

即使是泡面,也能拍得像韩剧里的料理店食物;简单的街头小吃,也能通过环境和装饰营造氛围感。

  

更主要的是,他们省略了做饭过程中手忙脚乱的部分: 用掉的沾着鸡蛋的碗、装肉的盘子、溅出来的油和水 ,这些都不会出现在镜头里。

  

  

主人公的动作经过剪辑也变得熟练和流畅,像做糊了或者油炸出来这种常见的车祸现场,只会在无人知道的自己家出现。

  

因为多数美食视频更像是 一门生意、一种工业化产品 ,目的是为别人拍出美好生活。

  

曾有网友爆料,精美布景的独居vlog,背后“大概率是有公司在运营的”。

  

场地是租的,做饭是找别人的手出镜的。

  

  

据《流量公园》报道,某短视频行业从业人员透露,如果是一个人拍摄独居vlog,要架好自拍杆,不停调整镜头。

  

为了拍下班回家,可能要架好镜头再“表演”一次下班回家。

  

做饭视频同样如此,效果不好的素材还要重新拍摄。

  

而“简单的画面拼接、加字幕、滤镜以及背景音乐,操作熟练的话,两分钟的视频大概要剪辑半个小时左右”。

  

所以 一个两分钟的下班做饭vlog,可能需要四个小时来完成

  

而这些视频,很多最后的目标都是流量变现。

  

最基础的操作是在视频中插入带货商品链接,比如我们在美食视频中随处可见的空气炸锅、烧烤调料。

  

某千万级美食博主,一包钵钵鸡调料能卖600多万份。

  

  

所以说它们更接近于人造的乌托邦,专门利用观看者对生活的幻想。

  

然而,就算知道这点,年轻人依然忍不住寄托幻想在它身上

  

独居女孩的一人食vlog,有的会打上“北漂的第xxx天”的字幕,更加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

  

视频里从容的下班后生活,和自己随时stand by等着加班的窘态截然不同。

  

年轻人将这样的生活作为理想范本,偶尔代入自己,去获得一些小小的慰藉。

  

看得多了,他们还跃跃欲试着尝试改变。

  

把一周的新鲜蔬菜一摞摞放进冰箱的时候,好像把自己一团糟的生活也整理了出来。

  

  

不管视频里的仙气生活是真是假,看这些视频的人,对这种有时间认真生活的向往是真的。

  

开火做饭作为年轻人初初步入社会时,对成年生活的尝试性模仿,代表着特殊的仪式感。

  

好像能够自己做一顿饭,生活的实感就多了一点,对生活的把握也更真切了一些。

  

正如有位朋友每搬一次家,在房里做第一顿饭的时刻,才感觉真正安顿下来一样。

  

这是我们忙碌的奔波中,少有的能够肆意浪费时间和发挥想象的活动。

  

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也需要一些实体的劳动,消除可能会突然出现的孤独感。

  

虽然生活的本质永远不可能是仪式感,但总有人用这样的方式,偶尔逃避现实世界,回到乌托邦里去。

  

毕竟一地鸡毛是常态,忙了今天还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