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西瓜视频怎么快速回复评论,西瓜视频怎么设置自动回复评论

  

     

  

  “科学奶奶”火了。在Tik Tok,超过5600万人观看了她的科普短视频,甚至有家长特意带着孩子“追”上她有趣的物理实验。数据的背后是72岁的物理教授吴几十年的坚持。   

  

  退休前,吴颐人担任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和教研室主任。注意到许多学生擅长做练习,但对物理本身兴趣不大。吴仁仁开始有意识地在课程讲解和实验设计中加入“接地气”,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此后,她力劝同济大学物理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物理。   

  

  离开校园后,2018年,吴仁仁和以前的同事、同学们尝试通过短视频普及物理知识。Tik Tok的账号“不刷题”成了她的新科普平台。一个超过一分钟的视频,她经常需要拍摄一两个小时。除了幽默的解说,也是吴对物理原理的掌握和对观众立场的理解。有网友在评论中提到,如果小时候有吴奶奶这样的老师,可能就不会那么害怕物理了。但是吴颐人说,“现在知道科学的魅力还不算太晚,永远不会太晚。”   

  

  缘起物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起源,热爱科学,关爱儿童”是“不刷题”主页的简介,也是吴这几十年经历的真实写照。   

  

     

  

  她爱上科学似乎是很自然的。吴仁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他平时的工作神秘而忙碌。只有在星期天,他才能留出几个小时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然而,就是在每周相处的这短短时间里,父亲为年幼的吴仁仁打开了物理和科学的大门。吴回忆说,小时候,他和弟弟经常在父亲的带领下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一切。为什么煮饺子的时候饺子会飘?为什么湿手帕贴在玻璃上不会掉下来?洗袜子的时候,是全部用肥皂水洗,还是一个一个搓比较干净?这些现象,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家常便饭,却是她和弟弟质疑的开始。   

  

  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吴长大后选择了物理专业,开始在实验中探索运动规律和物质构成。在吴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同济大学教授《大学物理》时,吴发现很多学生不仅不喜欢这门学科,甚至“害怕”。他们可能擅长解决问题,但对科学探索并不热情。吴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第一件事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结合教学实践和个人经验,吴仁仁认为,对客观世界缺乏好奇心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因此,她打算在实验设备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还和同事们一起搭建了物理探索实验室,让很多学生重拾了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   

  

  2007年,在同济大学的支持下,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导、资助吴颐人等人成立了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体育实践工作站,吴颐人任首任站长。   

  

  心系孩子,青少年科普也可以很硬核   

  

  对于物理学的普及,吴仁仁曾经说过“我们还是要从娃娃开始”。与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大学生不同,青少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心态,是时候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了。好的科普内容不仅能滋养孩子的生活,还能激发他们的“科学家梦”,为他们未来的发展留下火花。   

  

  2018年,退休的吴仁仁和学生关大勇带头,与同济大学的十位教授、博士成立了“无刷俱乐部”。同年4月,俱乐部开始更新Tik Tok账号“不刷题”,以短视频的形式探索科普。很快,与   

  

  凭借“脑洞大开”、有趣的演示、生动的讲解等道具,吴在走红,成为122万粉丝熟悉的“科学奶奶”。   

  

  短视频中的吴仁仁,满头银发,笑起来会露出两颗虎牙。在她手里,鸡蛋,衣架,硬币.最常见的物品可能会变成实验设备,用于与力学和电学有关的实验。前段时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很多孩子因此好奇:火箭是怎么飞上天空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吴仁仁做了一个特别的视频。通过吹气球,我们可以知道火箭飞行的速度来自于火箭燃烧的反作用力。然后,通过使用液氮下喷实验,孩子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多少燃料。   

  

     

  

  熟悉“不刷题”账号的网友注意到,虽然吴的讲解总是简单易懂,但她对知识点的选择并没有任何限制,也不会因为内容主要是给孩子看的,就刻意选择简单的内容。在一个关于“一秒有多长”的短视频中,吴仁仁首先解释了为什么需要高精度的时间尺度,然后介绍了国际上对“秒”的最新定义:在海平面铯Cs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细能级之间,在零磁场中跃迁振荡持续9192631770个周期。   

  

  网友,尤其是孩子,看不懂这个专业复杂的学术定义?吴并不担心。评论区的热烈反响也充分证明了硬核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受欢迎程度。最后,吴仁仁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时间的时间服务中心建在陕西临潼?   

而非北京?4500多名网友在评论区参与了互动,“接近中国的地理中心,发布时间时尽可能的缩小了传送误差”,“高精度仪器要考虑地面震动的影响,放临潼也许是基于稳定性的考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维度,答案也未必完全准确,但显然大家都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也会有人直呼看不懂,正如吴於人教授的回复:“科普到,了解一下也是好的嘛。”

  

走红网络,成为120万粉丝追更的“科学姥姥”

  

现在吴於人平均每周要更新三条视频,确定主题、写脚本、选实验……她几乎都是亲力亲为,有时候还需要自制“教具”。遇到有些原理不知道如何通俗解释时,吴於人会拉上老同事们一起讨论。为了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她特别请团队的年轻人帮自己做了一个提词器,上面除了记着自己要讲的内容,还用括号标注着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

  

  

吴於人的短视频合集名为“科学姥姥”,源于现实中晚辈对她的称呼。过去她带过的学生很多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小朋友们都习惯称呼吴於人“姥姥”。平时见面,吴於人喜欢拿出玩具带他们一起做实验,久而久之,“姥姥”前就有了“科学”这个前缀。而现在,这个称呼延续到了短视频平台上,数百万粉丝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位“科学姥姥”。

  

截至目前,“不刷题”账号已经积累了122万粉丝,获得点赞368万。“科学姥姥”之外,越来越多的自然科普内容开始走红短视频平台。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仅抖音平台上,自然科普类视频累计播放近330亿次,7亿人次为相关作品点赞。在网友们最关注的自然科普内容品类中,物理居于前五。曾经让无数人头疼、害怕的学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愿意看、喜欢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