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了,纯电动车还能跑吗?
在冬季,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受到车主的诟病,在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如果打开车内暖风,耗电量更惊人。正因为如此,很多北方车主经常自嘲——开上纯电动车后,生活靠生活,取暖靠抖。
幸运的是,2020年新能源充电桩数量大幅增加。据相关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增公共充电桩15.6万个,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到66.7万个。
最直观的一点是车主打开手机地图应用搜索“充电桩”。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能发现充电站的分布比往年密集了很多。
当然,虽然全国各地新能源充电桩和充电站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新规划、新建的电站大多位于城市郊区。但大量纯电动车主遵循就近原则,习惯在市区的充电站充电,导致一些电站经常车满为患,也就是说很多充电站还在遭受旱涝灾害。
事实上,高租金、高客流的城区充电站,或者低租金、低客流的郊区充电站,都面临着严峻的盈利问题。相比已经被寒潮考验过的纯电动汽车,苦苦挣扎的私人充电站如何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如果不“换桩”,就会被淘汰。
“充电站将于本月底(2020年12月)关闭,明年春节后恢复运营。”
华南地区面临新一轮降温,纯电动汽车耗电量可能增加。对于很多新能源充电站来说,这将是一年一度的“旺季”,但就在“旺季”即将到来之际,在深圳龙岗区投资一家中型充电站的佟先生却计划暂停运营,进行设备改造。
佟先生告诉我,这个充电站是他自己和几个合伙人两年前投资建设的。不管是不是“旺季”,前期投入建设的这类充电站基本没有区别。即使在高峰期,这几天站内充电的车也不多,很冷清。
“这就是我想翻新充电站的原因。早期购买的充电桩充电时不友好,车主也不喜欢用。”童老师苦笑着解释,早期购买的充电桩运维技术已经过时,用户在充电时使用模板化、通用化的小程序。每次使用都需要预存一些充电桩前的收费。
如今负责充电桩销售和维护的机构已经“消失”很久了,充电桩的小程序也没有更新。上一次程序版本更新是一年前。这些弊端导致充电站成立两年成本仍远未收回,同时无论是设备水平还是用户体验都远远落后于同行。
“除了即将没电的车会在这里充电,基本上没有私家车主和网约车司机。”童老师说,现在的车主和网约车司机都是主流企业的充电app和小程序,有的是整合了一些主流充电桩品牌的“聚合”充电app。
所谓“聚合”充电app,是指这些App支持对不同品牌的充电桩进行充电,同时可以使用App预付储值扣费。童老师举了一个手机“聚合”充电App的例子。“这款App目前可以支持万马、TELD、邢星等众多主流品牌的充电桩,车主使用起来会非常方便。”
特别是这些主流品牌的充电应用或“聚合”充电应用,在预充电费时(如充1000元至200元)有一定的折扣,相当于打八折。这也让私家车主和网约车司机更加反感
即使是那些想“趴着”的纯电动汽车,在童先生的充电站紧急充电时,也会选择提前支付最低10元的电费。充电一点后,他们会开车去其他充电站继续充电。
“最近和一个主流充电桩品牌谈了加盟合作,暂停营业后开始换桩。”他无奈地表示,虽然加盟充电桩品牌只需要提供场地,而建设充电桩的费用是品牌的责任,但前期购买的充电桩投资是浪费的,拆解后只能作为“废铁”出售。
“整改”的目的是支持主流充电App,兼容“聚合”充电App,跟上主流运营模式。
在佟先生和他的合作伙伴看来,充电桩行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加入主流品牌家族,充分参与“聚合”,才有出路。“充电站是一个微利行业。除去场地和电费后,利润将不得不与加盟品牌分享。只有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才能实现盈利。”
显然,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越“兼容”更多的充电app,车主就能赚到越多的“电费钱”。
#充电站加速兼容聚合
“你用什么(收费)App?自己找充电桩扫码充电。”
忙着招呼车主的于老师,在App兼容性这个话题上有很多经验。他经营的新能源充电站位于距离广州南站五公里外的城中村。与人们常见的充电站不同,老师充电站车间一楼整齐排列着两排功率为240千瓦的充电桩,有几个角。
台“落单”的120KW快充桩。目前充电站里的十几台充电桩分属于三家不同的主流品牌。他介绍道,充电站建立于一年前,根据最早的规划,充电站只设置了一排同一品牌充电桩。但不久后他就发现,这款充电桩只适用于该品牌旗下的充电App,并只能兼容很少几家“聚合”充电App。
“如果没在这家App里储值的用户,肯定不会到这里充电。”于是,为了尽可能“兼容”更多车主的充电需求,于先生于2020年初以新的经营主体,加盟了另外两家充电桩品牌。
在“聚合”了三家品牌的充电桩后,多数用户都可以到他的充电站里选桩扫码充电,“如果你用的是高德的充电地图,那基本上都可以扫码充电,已经完全兼容。”
随着知名充电桩品牌与“聚合”充电App的合作逐渐深化,于先生充电站支持的充电App也逐渐增加。据他统计,除了自己加盟的这三家品牌之外,充电桩还能支持将近十五款第三方“聚合”App储值充电。
“自从加盟了三家充电桩品牌后,兼容的App多了,充电车主也增加了近一倍。”他告诉懂懂笔记,目前的充电站里“聚合”了三家充电桩品牌,而场地的租金仍旧与之前相同。随着充电用户增加,充电桩使用率提高,原先仅能维持收支平衡的充电站逐渐走向盈利,“这应该就是网上常说的坪效比吧”。
除了于先生的充电站之外,附近的几家充电站也都在陆续加盟、加建其它品牌的充电桩,“大家都明白,同样的场地和租金,肯定是充电桩越多支持App越多,就越赚钱啦。”
于先生透露,目前有部分“聚合”充电App为了争夺用户,吸引车主预付充值,开始减免充电服务费。由于充电站与加盟品牌结算的分润一分不少,有时还有活动奖励,这种“减免”等于是增加了桩站的利润,引发大量充电站开始拼命加盟、加建不同品牌,借此创造更多利润。
“反正已经有了固定场地,建桩的费用品牌方也都掏了,不建白不建,你说是不?”当懂懂笔记质提及有限的场地空间内,布局这么多品牌充电桩是否会存在安全隐患时,于先生的回答则是,在建桩之前品牌方都进行过评估,能建桩就肯定没有问题,“反正这些品牌也都是吃政策红利的,电桩建多了只会有好处。”
“聚合”多品牌充电桩的充电站,好比同时经营桂林米粉、沙县小吃、潮汕汤粉王的社区餐馆。由于兼顾了不同顾客的口味,赢得了更高的翻台率,其盈利的可能与创收机会就更大。
那么,那些场地更为狭小的充电站,在难以增加充电桩的情况下想要实现盈利,又该“聚合”什么呢?
# “充电驿站”跨界求生
“内有食堂,充电车主在里面用餐可享八折优惠。”
距离于先生充电站不足三公里的另一家小型充电站门口,在招牌上赫然印着这么一行大字。
现场负责引导车主充电的师傅告诉懂懂笔记,他所在的新能源充电站规模相对比较小,场内只有八台快充桩和四台壁挂式的慢充桩,因此每月能够产生的利润相当有限。对此,充电站负责人借鉴了周边同行的做法,“聚合”了部分除汽车充电以外的服务。
例如,与车主用车相关的洗车、精品车用商品的销售业务,与日常消费相关的便利店、快餐服务,甚至他们还在简陋的休息室里摆了几台付费共享按摩椅。
“有时候网约车司机给车充电时,会顺便在便利店买包烟,或者零食、饮料。”这位师傅表示,如果私家车主、网约车司机充电时恰逢饭点,还可以在充电站内的小食堂优惠就餐,“一荤二素的盒餐10块钱,比周围快餐店便宜些,而且便利店、食堂都是我们自家经营的。”
如果说充电服务仅能维持充电站日常经营的收支平衡,那么这种跨界“聚合”的服务,或许可以为充电站创造一些新的盈利收入。
原本充电站的员工就是包吃住,食堂做五份饭菜也是做,做几十份饭菜也是做,自给之于还可以满足充电车主的用餐需求。
这位师傅透露,销售精品车用品、洗车服务等,也是充电站员工兼顾,员工创造了收益还会有一些提成奖励,大家伙自然愿意。在支出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充电站“聚合”新的服务并不会产生太大成本,或许在充电站老板看来,既然场地租金是固定的,跨界经营何乐而不为?
在部分“聚合”充电App上懂懂笔记看到,不少充电站显示的服务范围里,除了卫生间、休息室,还有精品站、便利店,有一些更显示有餐饮、按摩椅休息区,这模式已经基本上和两桶油的加油站类似,甚至是略有超出了。
如今“兼容”多品牌充电桩、提供跨界服务的“充电驿站”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为大量充电的车主、司机提供着“一条龙”服务。相比起行业早期,如今的新能源充电站已不再单调、简单、粗暴,经营者也在“聚合”多元业务中探索着各种创收方式。
在他们看来,为了盈利和生存,为了在行业大洗牌中多一分机会,讲求“薄利多充”的新能源充电站只能加速走向兼容和聚合。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