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古代看成一个棋盘,在棋盘上掀起主要地理区域,关中、河北、蜀地、江东是棋盘的四角,山西、山东、湖北、汉中是四边,中原夹在中间。
然而,不仅很难进去,而且很难出来。盆地的地形大大限制了四川对外交流的能力,尤其是西部和南部,那里几乎没有交流,只有北部和东部有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外部控制力下降,从汉朝的定族政权到明末的大西政权,蜀地每分每秒都会自立。
但占领蜀国后,这些政权要么根本没有向外扩张,要么一击即退,最终走上了崩溃之路。
#民俗:偏爱安逸,不愿离家。
一方面,水土养一人;另一方面,四川的盆地地形也让生活在四川的人们养成了不愿出门的心态。一方面是出门难;另一方面,四川物产丰富,所以他们留下来可以过得很好,但出去就很难保证了。历史上经常有关于中间流民涌入蜀地的记载,但很少有蜀地流民涌入关中。
《汉书地理志》:“人吃了饭吃了鱼,愁死了,不伤心,却容易好色软弱。如果你不相信道德,你反而会用好话嘲笑,钦佩权力。”
《隋书地理志》:“敏慧,一个无忧无虑的人,相貌不佳,爱好文学,不时出彩。他纵情享乐,少做官,或者留在家乡,直到早年。”
蜀地平原的丰厚馈赠,让蜀人享受生活。在东汉和唐朝的总结中,蜀人不热衷于政治,这自然包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君主的天下统一。政治上,意味着四川政权偏袒分裂主义,不求上进,只想牢牢守住四川。当它是自己的土皇帝时,世界可以为它而战,但它不能为它而战。
问题是世界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俗话说,美德没有危险。如果心态不再进取,再好的地理条件,也会失败。
蜀国的第一位皇帝公孙述和盟中的叶凡都陷入了这种状态
公孙述不是蜀国人。他也很好斗。刘秀平定关东时,平陵人韩晶劝公孙述立即出兵。公孙述同意了,但遭到蜀国官员和公孙述的弟弟公孙光的反对,最终无疾而终。
#矛盾:主人是客人,难以调和。
韩晶给公孙述的建议是分两路发兵,一路北上汉中,夺取关中;另一方面,东去荆襄,夺取湖北。这个提议和200多年后诸葛亮的《后汉书》没有太大区别。关键是公孙述是被蜀国官员说服回去的,这就涉及到蜀国政权的另一个问题——据蜀人说,大部分是外国人。
历史上只有乔总是蜀国人,公孙述、柳岩、刘备等都是外地人。这种主人是客人的情况造成了本土势力和外来势力的矛盾,矛盾难以调和。双方经常交战,消耗了蜀国大量的力量。
如上所述,四川富裕,蜀人注重享受生活。每当自然灾害和乱世发生时,四川周边往往会出现大量的流民,进而会出现洪水。
入蜀地,找口饭吃。如此庞大的流民自然不会独来独往,他们往往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行动,或推举流民帅,或结族而行,为了自保,他们往往比较团结,还有武装力量。据蜀者往往就是利用此等流亡势力为爪牙,占据蜀地,可他们的涌入必然会跟本地人产生矛盾,怎么处理这种矛盾是政权建设的关键一环。
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够处理好,比如上面的公孙述,他招揽了大量外地势力,组成了北军屯士和山东客兵,荆邯提出建议时,他就准备派出自己的家底,但后勤需要蜀地提供啊,蜀人表示坚决反对,出征由此作罢。
反对的人还有公孙述的弟弟公孙光,这体现出公孙述用人的另一特色,即只相信自家人,时间一久,蜀地上下离心。
>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又立其两子为王。群臣多谏,以为成败未可知,戎士暴露,而遽王皇子,示无大志,伤战士心。述不听。惟公孙氏得任事,由此大臣皆怨。”
汉末的刘焉也一样,刘焉依靠南阳和三辅的流民组建东州兵,连杀蜀地豪强,以威权建立自己的政权,同时也使得“ 士民皆怨 ”,叛乱此起彼伏。
随后的刘备算是缓和得比较好的,注意吸纳本地人进入蜀汉政权,蜀汉得以整合蜀地的力量,这才有实力频频发动北伐。蜀汉政权也是蜀地政权中进取心最强的,可惜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就得拉出最后一点:统一有难度。
# 北上与东进:这是个问题
如果想一统天下,中原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蜀地难以统一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离中原比较偏。
蜀地属于南方,北上中原已经是逆势,不论是北上关中还是东进湖北,蜀地政权想要打到中原还得继续翻山越岭,不像江东政权夺取淮河流域便可直击中原。
这种双重阻隔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每逢治乱交替,据蜀者都可以安然割据;坏处是进军中原难度上升,一旦其余三角平定,蜀地政权就将进入倒计时。
蜀地政权如果要进行统一战争,必须要夺取汉中和湖北这两边,也就是《隆中对》所设想的一路自汉中入关中,一路自湖北进南阳,可从来没有蜀地政权长久占据过这两边,巅峰的蜀汉也只是短暂占有。
从蜀地入汉中,有金牛道和米仓道可走,二者越大巴山直抵汉中。反过来,汉中可经金牛道直通成都,往往成为关中政权征伐蜀地的首选,米仓道直取巴中,进而趋向重庆,有利于切断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联系,常发生在南方政权蜀地被夺时。
拿下汉中后,蜀地政权便可考虑进击关中。关中与汉中隔着秦岭,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中部还有三条谷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由于秦岭蜿蜒崎岖,三条谷道都算是险峻难行,很难进行大规模粮草补给,往往只能出奇兵,大军难以供应。到唐朝以后,三条谷道均被废弃,散关成了争夺的焦点。
散官扼南北交通咽喉,一直是“川陕咽喉”,刘邦进击关中就是由此入手,但在此之后,汉中出散官作战就没赢过,每回都是以失败告终,公孙述、诸葛亮莫不如是。
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蜀地地势不如关中,毕竟以南攻北,如果关中内部是铁板一块的话,蜀地是很难啃下来的,公孙述在刘秀经略关中后才想起争夺关中,失败也是在所难免,诸葛亮面临的情况也一样,所以他把重心放在了西部。
由关中入关中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走祁山道入陇地,力图在这块多民族聚居、关中政权管控较弱的地方撕开一道口子,自西向东俯击关中。
这条路具备很大的优势,因为它不仅有陆路,还有水路,从略阳登船,燕西汉水、泥水河、籍水等水路,可以直接开到天水城下。而且西汉水与嘉陵江交汇于略阳,来自蜀地的物资可以绕过大巴山,顺水路源源不断地供给,大大降低了远征的难度。
当然,因为是逆流而上,且西汉水比较窄,光靠漕运不能满足大军的全部需求,要不然诸葛亮也不需要发明木牛流马进行陆路运输了。可惜的是这条路还是没人走通过,整合的关中实在太抗揍了。
北上不行,东进呢?
蜀地居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足以击破江东政权的长江天险,晋灭吴、隋灭陈走的都是这条路。蜀地由重庆东出,经三峡而入湖北,奉节就是其中关键,江关即设于此。
奉节是“ 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
。”蜀地只有控制住此地,才能保证东部的安全,一旦江关陷落,三峡之险就没了。东汉灭公孙述时,就是先夺取江关,而刘备兵败夷陵后,迅速退守江关,防备东方。
可历史上蜀地政权要么窝在蜀地,要么死磕关中,少有东进夺取湖北的,原因在于拿下关中便可全据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上游优势,对下游的江东、河北造成巨大威胁,北上的收益要远大于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