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餐饮吹牛大会在北京1687召开
烘焙品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挑战:一些传统的烘焙品牌正在逐渐失去消费者,近年来兴起的其他烘焙品牌的人气也在消退。
面包谈话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2017年面包谈话店总数从400多家减少到300多家,二三线城市大部分门店陆续关门。
几年前,最初的迈山山庄“烘焙潮品牌”刚出道时也是引领行业,但目前的知名度明显不如前两年,也被外界质疑为“盈利能力下降”。
虽然好利来和维多多美继续推新产品,维多多美开设智能门店迎合市场,但年轻人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及奈雪、喜茶等“新人”.
无论是面包大谈、快乐日、原麦山庄、开放式烤箱,还是中国烘焙大师包,都经历过“一枝独秀”的高光时刻,但今年,没有一个烘焙品牌是唯一的。
《中国餐饮报告2019》收集的数据显示,烘焙市场潜力巨大,消费者对烘焙的需求也在增加。面包店的数量延续了前年的趋势(每年有10万家店铺关门),并且还在持续减少。2018年,餐厅总数中面包和甜点店的数量减少了0.5%。
为什么烘焙市场蓬勃发展,门店数量却在减少?
竞争太大,消费者不够重视。虽然消费者对面包和甜点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好东西太多,以至于他们的注意力被大大分散,很难爱上一个品牌。如果品牌长期不被关注,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在去年的走访中,总裁发现倒闭的面包店,要么是因为快速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老品牌没落退出,追求匠心而忽视经营效率,要么是被租金人为“逼退”的父母店。
今年,很大一部分原因变成了“没有被消费者注意到”。
新零售、新车型甚至其他品类正在分化消费者的注意力。过去被头部品牌垄断,现在被精致单店和新生代品牌“抢滩”。
精致店频频出现,所谓的线上名人店和线上名人产品崛起。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消费者对场景和产品的要求一天比一天高。无法适应变化、长期提供意想不到体验的面包店正在经历“衰落”。
就连Holiland也经历过“关门几百家店”的尴尬,那些店少的品牌经不起市场的波动。
01.
烘焙发展的“三个进步”
消费者的考验正在加深。
《中国餐饮报告2019》数据显示,去年2000亿的市场规模今年已经增长到5000亿,同比增长150%。烘焙经历了前30年的缓慢演变,终于迎来了“行业大爆发”时期。
市场的选择淘汰了一批不够稳定,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品牌,但肉眼看烘焙行业却蓬勃发展。
总裁梳理了烘焙品牌的几个发展阶段。按照这个顺序,我们也许能够反映市场繁荣的规律:
1)第一代传统烘焙
传统烘焙的代表品牌有Hollyland、Christine、Weiduomei、Kengee、元祖等。
他们成立较早,多以面包店、面包店的形式出现,消费场景以早餐、家庭为主。家庭场景只是需要,所以没有明显的起伏,这些年一直在稳步发展。
2)欧洲烘焙第二代
以元脉山、Open Oven为代表的欧宝,曾在业内掀起“欧派包热”,引发同行纷纷推出“欧派包产品”,但随后这一潮流的热度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最早的顾客作为早期采用者购买了欧版包,但欧版包的口感太硬不甜,没有达到大众对面包和甜点的预期,价格又太高,所以人们对欧版包的热情迅速下降。
='https://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77374c2e527840ed8d0bc2ff53f3b982' />而从经营上看,欧包店单店投入成本较高,因此并未带动更多欧包品牌出现。
3)第三代新式烘焙
以奈雪、喜茶为代表的“场景型”烘焙品牌。以奈雪为例,它提供更偏女性化的空间,在场景上下功夫。以水果茶为代表,以烘焙做辅助,无形提高客单价。
本身饮品毛利高,奈雪客单价在30多元,而饮品+欧包也大概在40多元,和星巴克的价钱差不多,这就给了不喜欢咖啡的消费者更多选择。新式烘焙更“基于场景做产品”,闺蜜几人逛街,两杯饮品配一个欧包满足一顿下午茶,贴合了现代人对烘焙的诉求。
相比于前两代烘焙,第三代烘焙产品的优势是场景,奈雪、喜茶可以定位精致、下午茶;原麦山丘虽然装修也有格调,但是很少有人去下午茶,整体风格偏商务。
02.
烘焙的“机会点公式”:
爆品+体验+空间
商业的机会是从消费者的需求中挖掘的,会长和烘焙从业者聊了聊,发现消费者有几个变化:
1)对口味需求更加克制
消费者现在都追求健康,对口感要的是“不要那么甜”,而不是“不甜”。
2)对新口味的接受度高,但接受期短
一烘焙店老板和会长提到,过去推一次新品能持续1~2个月左右的热度,但现在缩短了一半。会长认为这当然这也和选址有关,社区店对新品的接受能力更高,因为周边顾客几乎每天都来;但商场店对新品接受度就偏低,他们更多选择熟悉的产品。
3)增加了对下午茶的需求
现在的消费者更关注生活和体验,消费的时候注重场景。这使得市面上出现一批专做下午茶的甜品店,多以单店形式出现,也很受女性消费者欢迎。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牛角村CEO耿磊总结了现代烘焙的发展模式:有爆品、有体验、有空间 。牛角村的创新是做烘焙课堂,提供空间,让消费者参与体验。
眼下,烘焙品有两种发展模式:搭配茶饮做下午茶,或者走线上做新零售。
“茶饮+欧包”是品牌发展主流趋势,无论是卖茶的还是卖面包的,都在做“搭配”。
比如乐乐茶,虽然定位“茶”,但面包的收入占很大比例。据了解,夏季乐乐茶面包销量占比超过40%,冬季能达到60%以上;比如谢谢茶,主营台式奶茶,搭配“谢谢包”定位“一人食”。
03.
实战层面:“星巴克”有哪些
值得烘焙业借鉴的点?
以咖啡为主打产品的星巴克一度做起餐食,就是典型的跨界。虽然身为饮品连锁巨头,星巴克直到现在,还在为成为更好的“餐厅”而努力,而其在跨界烘焙轻食上的探索也值得借鉴。
1)新品类要保持充裕的数量
2017年,星巴克下决心要成为吃饭目的地,在以往小食、面包、饼干、蛋糕、三明治、派的基础上推出了饭卷、沙拉和意面,这些饭食的占比在持续提升,星巴克官网一度显示已有57款食物。
各种轻食塞满展示柜台,表明足够数量的目的就是:给顾客更多吃东西的选择,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大家留下来吃“饭”的几率也会提高。
同理,烘焙店在提供全新品类的茶饮时,也要有一定的产品数量,顾客面对丰富的选择,跟仅有一两个饮料在架时激发的消费冲动完全不同。
2)足够吸引力的优惠策略
有顾客说:自从开卖食物,星享卡里的食品券就像超市凭小票抽奖必中的套路一样,延绵不绝。
除了会员提醒,现场也有足够吸引力的优惠促销。“食品第二个半价,要不要再来一个?”、“食品85折优惠,要不要来点吃的?”、“买三件可以优惠15块钱,多买点吧?”,星巴克会以各种形式的推荐和促销松动顾客的购买阻力。
在新品推出初期,这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延展阅读:多说2句话,多赚50元!连带销售话术了解一下~)
3)现场的静态、动态结合提高食物地位
在静态展示层面,星巴克将新推出沙拉的海报放到了黑板处显眼位置,占满一整屏,大刷存在感。
要知道,以往这个位置都是新款冷萃或者星冰乐,食物一般就留个小位置放一两个图;动态展示上,就和烘焙店类似――试吃。星巴克也会通过试吃、试喝让客人迅速了解新品,获得及时有效反馈。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在烘焙店推广饮品时大力使用,把饮品当做亮点来重点推销,才能引起足够重视,培养起初期市场。
当面包店和茶饮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提供新生活方式的休闲空间才是终极对抗
在商家一轮又一轮的产品服务升级之后,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在饮品店吃东西与在食品店喝饮料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
放眼全球,麦当劳和肯德基在门店开辟咖啡业务的势头不减,星巴克的展示货架上的美食也越来越多,摆放密度和便利店相差无几。
巨头们都在让自己变得不那么“纯粹”,其他品牌坚守一种经营形式,也只是在创立初期会采取的策略,一旦要壮大,就必须考虑打破边界。
于是,终极对抗的主题,就落在如何为顾客上帝们打造可以进行多种消费的“休闲空间”上。
单说“休闲空间”,商家基本上都意识到,轻奢化的风格最讨好年轻消费者,所以烘焙店的店面空间设计更贴近年轻一代的审美喜好,这是没错的,但也要充分做好功课。
比如,从设计风格上,要既有繁复华丽的奢华,又有极简的奢华,功能上,休闲空间也要考虑如何兼具舒适和时尚……总之要经过精密设计,才能够打造出受欢迎的、新生活方式的休闲空间。
总结
无论烘焙还是茶饮,商业品牌一旦在这种模式下竞争,表面上是在打造空间上比拼,实则还是在拼综合运营管理。
而未来烘焙房和时尚餐饮的边界势必会越来越模糊,背后支撑“休闲空间”的无疑是整体经营实力和管理能力。
编辑 | 雪峰 视觉 | 静静
商务合作微信:zr188107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