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底第100辆车正式下线以来,资本市场似乎对LI的前景格外看好。
* 11月16日,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究报告中首次给予LI增持评级,理由是看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零部件和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发展前景;
* 11月23日,东吴证券首次给予阿利买入评级,因其看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并理想自身强势产品继续放量。
虽然理想股价在此期间也有波动,但资本大鳄似乎还是很有耐心的。
幸运的是,11月29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并没有辜负幕后资本和投资者的厚爱:
营收超市场预期、亏损进一步收缩、交付量逆势大增……从各个角度看,理想似乎都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的竞争中抢占了领先身位。
qvj2l q49k 0/3d 443 faf 0 abb 475 da 4 eebb 1791 f 24 f 99 /
(图片来自理想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公布后,LI美股周一收涨逾6%,周二早盘涨近5%,逼近136.6港元的历史高点。
看到这,你不得不承认,资本的眼光是犀利的。
当然,除了营收和毛利之外,这份财报最大的亮点还来自两个数据:交付量大涨,亏损额收缩。
#交付量对比:蔚来落后,小鹏和理想争第一。
先看发货数量。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理想交付量为2.51万辆,同比激增190%。
2021年以来,理想新车交付也经历了大起大落。
纵向来看,今年一季度,交付量降至低点,2月份只有2300辆。然而,从第二季度开始,交付量开始反弹。从环比增速来看,第三季度的交付量达到了年内的峰值,这可能意味着理想已经熬过了芯片短缺最严重的阶段。
qvj2l q49k 0/6321 f 64 e 19664 DCC 86538 a 342780800 e /
当然,他们与老大哥特斯拉的差距是巨大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交付了18.48万辆、20.125万辆、23.2025万辆,几乎是魏晓丽的十倍。
#净亏损:理想不如蔚来和小鹏。
我们来看看亏损情况。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理想净亏损2150万,汽车业务成本最高,达到58.3亿,同比增长超过190%。
但从横向比较来看,理想的优势可谓巨大:第三季度,蔚来和小鹏净亏损分别达到8.35亿和15.9亿,仅超出理想的一个零头。
更重要的是,理想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净亏损额一直在收缩,而蔚来和小鹏还一直在放大。
qvj2lq49k0/10f84831689f491589529df5d3ea9e24' />
(图片来自理想官网)
这当中的道理不难理解。
一方面,扩大产品线就意味着研发投入的几何级增长。
三季度,小鹏研发投入达12.6亿,同比去年翻了整整一倍,环比第二季度也大涨近50%。在今年早些时候,小鹏的高管曾表示,预计今年全年研发投入将达到40亿。其中,小鹏G9和P5两款新车型的研发投入占据大头。
三巨头中产品线最丰富的蔚来更不必说。三季度,蔚来研发投入达11.9亿,环比增加3.1亿。CEO李斌曾透露,蔚来今年研发投入预计为50亿,年底研发团队规模会扩充到年初的两倍。
相比之下,理想的研发投入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较低水平,三季度研发支出为8.89亿,全年预计投入不超30亿。
(图片来自理想财报)
外界也一度十分担心理想单一的产品线难以撑起未来,限制理想的扩张。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理想营收增速并不慢,整体体量也没被蔚来和小鹏抛离――上面提到的营收、利润等等数据,都是例证。
只能说,理想选择了一条和蔚来、小鹏不同的发展策略,且现阶段收获了不俗的效果。
另一方面,研发投入的增加还不是最要命的――毕竟新能源车本就十分烧钱。
最令造车新势力们头疼的是,加快产品迭代之后,各种附加的营销、市场推广、让利活动都会让成本进一步上升。
数据显示,蔚来三季度投入了18.25亿销售及管理费用,小鹏的销售和一般行政费用也达到15.38亿,理想则为10.21亿。而从费用率的角度看,小鹏最为惊人――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达到26.89%,远超过蔚来的18.60%,是理想13.13%的两倍有余。
(图片来自理想官网)
交付量无法和理想拉开差距,营销和研发费用却双双高于这个竞争对手,蔚来和小鹏的前景注定布满荆棘。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
交付量称霸的小鹏之所以毛利率垫底、净亏损一马当先,除了受困于低售价之外,还跟过于烧钱的营销密切相关。
2018年小鹏品牌发布会上,何小鹏曾说过:
> “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不在制造。”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小鹏早期“高举高打”战略取得一定成效,销量大幅上升。但营销和优惠降价这种招揽生意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开始了就很难停下来。
有业内人士分析道,一旦厂商在价格和优惠政策上出现多次反复,就会影响品牌信誉度,也会让消费者有被耍的感觉。所以不少媒体都将造车新势力的“割肉让利”和疯狂营销,形容为“饮鸩止渴”。
持续放大的亏损也证明,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给小鹏带来最为沉重的压力,也加大扭亏为盈的难度。
(图片来自小鹏官网)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最初达成毛利率转正成就的理想,也是造车新势力中最有希望彻底摆脱亏损的成员。
但在控制好成本之后,理想难免也要继续走向扩张之路。
# 交付量之外的鏖战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蔚小理”三强在扩张过程中都考虑得更加周到。
首先,如上文所言,三巨头都在抓紧研发新车,抢占市场
――小鹏的新车计划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理想计划在2022年推出X平台首款全尺寸豪华增程式电动SUV;蔚来的李斌早前则透露,蔚来ET7已经在9月正式下线,基于NT2.0平台打造的两款新车也在加紧开发之中。
其次,为了提高用户黏性、摊薄售后服务成本,造车新势力也在销售渠道、配套设施上加大投入。
其中,战火最激烈的,莫过于一场席卷全国的基础设施大战。
在知乎“大家如何看待蔚来换电模式和小鹏终生免费充电模式”的问题下方,最高赞的回答里,答主“汽车知家”直言,无论哪种服务模式,都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基础设施足够完善。
答主“平头论卒”也表示,无论蔚来模式还是小鹏模式,只要它们愿意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对用户来说就是加分项:
> “(蔚来和小鹏的模式)确实一定程度减轻了车主的续航焦虑,只要用户买账,市场反馈良好,这种模式就是可行的,成功的。”
(图片来自知乎)
在这一场基建大战中,造车新势力各有侧重。整体来看,蔚来、小鹏暂时领先理想一个身位。
蔚来主打的还是换电站。根据EVCIPA统计的数据,国内换电站目前呈三足鼎立之势,奥动新能源、蔚来和伯坦科技占据了几乎全部市场份额。其中,奥动新能源以超过47%的市占率占据榜首,蔚来37.85%居于次席。
(图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11月26日,蔚来宣布和能源巨头壳牌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到2025年在中国联合建设100座换电站,并从2022年开始在欧洲运营试点站。与此同时,壳牌在欧洲的充电网络也将向蔚来用户全面开放。
根据官网上的数据,截止11月30日,蔚来共有超过660个换电站。在搭上壳牌这个实力强劲的合作伙伴之后,蔚来必然会在这一场基建大战中继续发力。
(图片来自蔚来官网)
和蔚来不同,小鹏主打的是超充站战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小鹏都在充电服务上和蔚来正面对掐。2018年底的小鹏发布会上,何小鹏就说过:
> “我们坚定地认为,超充是比换电更好的方式。电动汽车只靠续航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家用充电的基础上配套高效率的超级充电站。”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小鹏在全国共拥有439座小鹏品牌超级充电站,还在全国221个城市铺开超过1600座优质免费充电站。
不过,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观察到,小鹏似乎摒弃了当初的想法,开始介入换电站市场。
进入2021年之后,小鹏先后在深圳成立了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和智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均涉及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
归根结底,换电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电量补给,还能将部分成本转嫁给电池厂家、降低购车费用,对于一直深受高成本之困的小鹏来说肯定有很大吸引力。
(图片来自小鹏汽车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目前也已经在全国布置了超过500座超充站。
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
这种场景意味着曾经互相看不顺眼的两大巨头,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杀入对方领地,展开一场更加激烈的较量。
至于理想,由于目前唯一车型理想ONE可油可电,在充/换电基建大战中暂时显得相当低调。
不过,我们丝毫不怀疑理想在这方面的野心。
在雪球社区上,流传着一张李想的朋友圈截图,上面这样写道:
> “感觉大部分同行都严重低估了特斯拉自建超级充电站、蔚来自建换电站和充电体系对销量的促进。能够稳定解决最最基本的充电体验,是销量的核心基础。”
(图片来自雪球)
今年10月份,理想汽车副总裁、充电网络负责人孙广敏提出了理想基于用户应用场景打造“三层充电网络”的计划:
> 第一层是针对家用、公司等高频使用场景的慢充,第二层为适合泛目的地、停留时间不长的4小时中速充电,第三层为仿照加油站的快速高压充电,目标是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
野心有了,构想有了,相信理想在不久的将来会为这场基建大战再添一把火。
# 写在最后
众所周知,理想和蔚来的定位更接近――数据显示,理想ONE各版本均价约为34万,蔚来各车型均价约40万,小鹏仅为20万。随着蔚来掉队、交付量大跌,理想当然希望接管其空出来的市场份额。
从这个角度讲,蔚来跌倒,更有可能吃饱的当然是理想,而非小鹏。
经历过不少风浪,也有过并不成功的创业经历的李想,养成了凡事看长远一点,想深一层的习惯,还提出过经典的“五层楼”理论:从一个普通人到优秀的人,再到管理者、领导者,到成为顶尖的领导,就像走过五层不同的楼层。
> “每一层的认知都是天壤之别,只有到了更高一层,才可以更好地看到底层的问题。”
如果把五层楼的概念套用到理想汽车身上的话,从成立到确立生产方案,从实现量产到第10万辆整车落地,也算是走完了四层高楼。
接下来这最后一层?或许就是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售后、基础设施供应体系,蚕食对手的市场份额。
掉队的蔚来,进击的理想,还有继续烧钱换增长的小鹏……造车新势力之间的恶战,相信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