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题研究中,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是在对研究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进一步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以最终报告的形式完成。最终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否得到令人信服的展示和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许多研究生在撰写期末报告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大金汇编》从期末报告的一般格式出发,指导研究生如何撰写研究项目的期末报告。
研究项目的最终报告形式多样,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但基本格式相似,一般由标题、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详情如下:
一、标题。题目是对课题研究内容和整篇论文研究中心的高度概括。标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吸引人。选题要新颖、醒目、恰当,能准确表达研究内容,并适当体现研究课题的广度和深度。不要用“经验”、“浅薄谈”、“拙见”之类的字眼,否则会显得肤浅、俗气。(2)简洁明了。标题要简短,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如果标题太长,可以加副标题。(3)易于分类。题目应注明研究的主要变量,并说明研究内容的主题范围和主题类型。
二.总结。摘要是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简要概括,可以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让读者在阅读摘要后了解最终报告的大致情况,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写作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超过300字。
三.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也叫提问、前言和引言,是研究报告的开始,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引言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提出研究问题,进而形成研究假设。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未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进展。(2)介绍本课的研究方法。(3)总结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文字。文本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要部分,是研究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要求详细说明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并对一些容易理解的地方给出清晰的解释。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方法、结果和讨论。
1.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1)对课题主要概念的界定和阐述。(2)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抽样方法和研究进度。(3)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4)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结果的比较。这部分内容与方案设计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基本相同,实际上是研究实施中对设计方案的调整说明。
2.结果。结果是对研究数据和相关统计分析或调查结论的总结,这是研究报告的另一个主要部分。主要内容包括:(1)列举统计图表等定量数据和整理原始数据得到的概括定性数据。(2)运用逻辑和统计
以及其他获得结果或结论的技术手段。(3)简要说明结果或结论与研究假设之间的关系。
写这部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选取数据、描述现象的时候要实事求是。或者采样数据要准确、有代表性,事实材料要有典型性,数据绝不可随意拿取或按主观意愿更改,更不可证伪。第二,图表要简洁明了。借助图表,主要结果可以清晰、简洁、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图表要精心设计,让人一目了然,但不能过多。第三,结果或结论要科学严谨。分析问题要遵循认识论规律,结论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写结论的时候,措辞要严谨、逻辑、具体,不要使用模棱两可的术语,更不要夸大其作用。
3.讨论。讨论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主观理解和分析。其作用在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成果的理解,解释研究成果的不完善之处,探讨研究本身的局限性,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动词(verb的缩写)参考文献。研究报告末尾列出参考文献,并注明报告中直接引用或提及的文献来源。这既体现了作者科学求实的态度,又尊重了他人的劳动,也是一种积累文献的方式。参考文献一般是指正规的期刊和出版物,但未发表的资料、网上资料和报纸不宜引用。引文应列出姓名、作者、出版物(或出版者)名称和页码、出版(或出版)时间等。书目排序有三种方式:(1)按照研究报告中提到或引用的顺序;(2)按照文献发表(或出版)的时间顺序;(3)按姓氏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