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瞭望(编辑 郝英 特邀通讯员张占稳)
初冬时节,渭南市林微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重要的民生项目“——就业创业扶贫”正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推广。从南苑到渭北,从街镇到村组,在村、户随处可见扶贫干部宣传就业扶贫政策、发送就业信息。贫困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第一期在群众“家门口”举行;临沂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人头攒动,临沂地区公益特岗暨苏陕对接招聘会火热开启。一些包村帮扶单位携手就业企业,到镇村开办招聘会,给了贫困群众就业机会和脱贫希望.全区就业扶贫工作呈现喜人景象。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临渭区以保障有档有卡贫困劳动力至少享受一项就业政策为目标,以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为重点,按照“夯实责任、建好账簿、提升技能、转移就业、支持创业、支持自下而上安置”的总体思路,打好就业、创业、扶贫“组合拳”,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贫困劳动力已全部转移就业。
400人和1500多人接受了穷人就业和创业培训。
建立基础台账 确保精准发力
为做好就业扶贫工作,掌握贫困劳动力状况,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临渭区在成立就业创业扶贫领导机构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意愿、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意愿摸底调查,并制定印发了《临渭区就业创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临渭区移民搬迁户就业创业脱贫攻坚方案》、《就业创业脱贫整改方案》等系列文件。贫困劳动力“一库五册”建立完善,作为就业创业扶贫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月报制度,做到底数清、任务明,为有针对性的就业扶贫打下了良好基础。
强化就业服务 推动转移就业
该区把精准就业服务作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林微就业创业”公共平台共发布就业信息524条,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37场,提供就业岗位12695个、求职人员11541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107人,其中贫困人口专场招聘会6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620人。为做好苏陕劳务对接工作,10月下旬,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门相关领导和干部赴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苏陕劳务对接工作,走访了京口区创业孵化基地、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和用工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他们详细了解了当地用工企业规模、员工工资福利、岗前培训等情况。并重点洽谈两区之间的劳务对接。随后,临渭区公益性岗位暨苏陕对接招聘会适时在临渭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企业50家。
单位参加招聘,提供操作工、普工、仓管员、电工、电焊工、保洁、保安、文员、执法协管员等就业岗位1170个,到场求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3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86人,其中:公益专岗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39人,苏陕对接达成就业意向147人。同时,聚焦贫困群体,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示范点+社区工厂”扶持就业模式,增加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确定了1家省级就业扶贫基地和区级就业扶贫示范点;上报了3家市级就业扶贫基地;将3家企业确定为区级社区工厂。落实奖补政策,鼓励、引导贫困劳动力进入就业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就业。出台了一次性创业补贴、转移就业交通补贴及企业招用贫困劳动力奖补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推动就业创业扶贫工作。
加大创业扶持 促进创业脱贫
该区建立了阎村创新创业基地、渭北葡萄产业园、西二路创业创新基地、荣发建材4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贫困劳动力入园创业并享受有关创业政策,目前,创业孵化基地共吸纳贫困劳动力103人。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对就业扶贫工作的促进作用,通过广泛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已为3户贫困人员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金额8万元。积极落实创业补贴政策,第一批审批符合一次性创业补贴标准的共9人,每人发给一次性创业补贴3000元,共发放27000元。
向阳街道田家村一组贫困户田建羊是个残疾人,做过补鞋生意,只能维持生活。今年5月份他改行在西南京路开了一家驴肉粉汤店,开业一个月后生意不错,但遇到了资金困难,便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区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在他完善提供贷款申请相关资料后,第一时间联系经办银行一起到田建羊的店里考察,很快为他发放了2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还给他发放了创业补贴。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好。“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店办好,尽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并带动其他人跟我一起富起来。”田建羊很有信心地说。
创新培训模式 助推就业创业
充分发挥培训在就业创业扶贫中的作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有就业(创业)培训意愿的,全部纳入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范围。优化培训资源,制订培训计划,建立了培训机构和街镇责任连带的培训工作机制,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因地制宜,按照促进就业、扶持产业的总体思路,扎实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工作。同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特别开展24—40课时的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全区共开展以家政服务、烹饪、电子商务、草编、手工编织、花馍制作以及葡萄、核桃、花椒、蔬菜种植等为主要专业的免费就业培训和SYB创业培训81期,培训3530人,其中贫困人员1500多人,有效地提高了贫困人员的就业创业和经营能力。桥南镇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釆取公益培训和依托定点培训机构培训的方式,为群众传授草编技术,并做好产品回收销售,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现有本村入股社员86户,辐射带动周边近1000人就业创收,其中贫困户300多户,在脱贫攻坚和就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发公益岗位 落实托底帮扶
认真落实托底安置政策,在扶贫部门认定的贫困村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劳动力。全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编制外新增或退出补充的服务性、辅助性的公益专岗,用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目前,全区公益专岗上岗639人,特设公岗上岗422人,其中:在保洁、绿化、物业管理、保安等社会公益性岗位上安排集中进城搬迁安置贫困户就业2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