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随着新零售概念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S2B模式。很多人认为这种新模式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模式,这是错误的。本文从依赖中心、关注点、是否关心个体三个方面,客观详细地讲述了S2B模式与工业互联网的区别,推荐想了解S2B模式与工业互联网区别的童鞋阅读。
S2B模式随着新零售的概念出现。从玩家对新零售和S2B模式的深度绑定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果把S2B模式视为新零售的核心模式,这是正确的。但如果把S2B模式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模式,用S2B模式来登陆工业互联网,那么所谓的工业互联网必然会陷入新零售的怪圈。
区别于新零售与产业互联网的混淆,笔者认为,新零售与产业互联网仍有本质区别。新零售本质上更多在于人、货、场三要素的重构,而工业互联网更注重行业本身的变革与创新。
的确,我们真的可以通过重构人、货、场三要素来激发新能源。但是,如果只是重构人、货、场三要素,而不改变人、货、场三要素的形态,那么所谓的重构可能只是延续了互联网的发展逻辑,但并没有真正带来行业本身的深刻变革。
与新零售只重构人、货、场三要素的地位和关系不同,工业互联网更注重人、货、场三要素的转化以及转化后形成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工业互联网和新零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味将S2B模式与工业互联网捆绑,本质上是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新零售的死胡同。
理顺S2B模式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对于真正把握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脉络,找到正确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S2B模式与工业互联网关系的合理化,直接决定了工业互联网能否真正跳出互联网的发展周期。
# 1.S2B模式依赖中心,而工业互联网则是“去中心化”
所谓S2B模式,其实就是大规模S向中型B深度赋能的过程,实现了大规模平台对B端用户的深度转化。这样的模式本质上其实是把B端看成是类似互联网时代的C端用户的存在,仍然是一种流量思维。
基于S2B模式,大规模的S创业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互联网时代的牵线搭桥和中介角色,而是更加注重B端的赋能和服务。不得不说,在这种模式下,大规模的S平台确实比互联网时代做得越来越深入。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大规模的S平台被进一步放大。如果我们想继续新的零售工作,我们仍然需要更多地依赖大S平台。
换句话说,基于S2B模式,互联网时代的中心只会越来越大,B端用户对大S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强。这是对集中式业务模式的整合,而不是削弱。如果继续沿着这样的发展思路走下去,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杀戮、垄断、困于系统等乱象,在新零售时代依然会出现。
与继续巩固大规模平台地位和作用的S2B模式不同,工业互联网更注重“去中心化”。所谓“去中心化”,其实就是B端用户可以摆脱对大规模S平台的依赖,通过自身内部要素和运营逻辑的深度进化,从大规模平台中挣脱出来。
表面上看,工业互联网的概念里还是有“互联网”这个词。本质上,工业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以工业为核心要素的存在。工业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一个大规模的中心只起到相对基础的作用。换句话说,工业互联网实际上是削弱互联网时代形成的大规模集中平台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与单纯将S2B模式与工业互联网深度绑定不同,真正的S2B模式与工业互联网模式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存在。一个是巩固中心,一个是削弱中心,不是外界认为你有我我有你的关系。
# 2.S2B模式重在重构,工业互联网重在融合。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S2B模式及其衍生的新零售视为人、货、场等传统要素的重构。什么是重构?所谓重构,就是以全新的方式重构传统时代元素的过程。所谓“建设”,其实就是用另一种全新的方式拼凑起来。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人,原来的货还是原来的货,原来的田还是原来的田,什么都没变。
虽然通过这样的改造确实可以释放一些新的发展能量,但这样的能量释放并不能真正解决上下游产业的根本问题。作者认为,传统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底层要素,这是由内部结构之间巨大的壁垒和差距造成的。只有重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对行业内在要素、流程、逻辑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造,才能真正实现新发展。
与只注重重构的S2B模式不同,工业互联网更注重内部要素、流程、环节的深度融合。经过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和催化,传统产业的三大要素,即人、货、场发生了变化。新的人、货、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货、场,而是成为新的人、货、场。
除了“人”和“货”
」、「场」三种要素发生了深度而又彻底的改变之后,它们之间结合的方式同样发生了深度而又全面的改变。笔者认为,经历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之后,「人」、「货」、「场」三种要素将不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变成了一种深度融合。未来,我们将不再看到「人」、「货」、「场」三种要素这样一种泾渭分明的关系,而是真正融为了一体,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状态。重构仅是表皮,融合才是内里。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S2B模式与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区别,并且真正找到两者之间结合的最佳方式和方法。
# 三、S2B模式忽视个体,产业互联网关心个体
按照S2B模式,个体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是被动接受的。所以,他们才会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B端用户身上,试图通过改变B端来满足C端。这其实是有一种投机心理存在的。S2B模式的推崇者们仅仅只是看到了C端流量红利见顶的事实,看到了B端市场是一片蓝海的机遇,但并未真正注意到以C端用户为代表的个体的力量。
从本质上来看,以S2B模式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其实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延续自身的流量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的确可以获得一定的增长,但是,如果一直对C端的诉求忽略,而没有真正注意到C端的需求,那么,B端改造之后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必然是没有人愿意买单的。
这是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新零售玩家仅仅只是在B端市场受到追捧,一旦进入到C端市场,必然会遭遇冷遇的关键所在。无人超市、无人售货机等诸多新零售的物种遇冷,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同仅仅只是关注B端的S2B玩家遇冷不同,那些真正关注C端,正视C端的玩家,却受到了追捧。无论是新消费的兴起,还是新体验的火爆,基本上都是在正视C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同S2B模式对于个体的忽视不同,产业互联网则是一个关注个体,真正将个体看成是一切发展重心的存在。几乎所有的产业互联网玩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将个体从一个被收割、被圈养的存在,真正转变成为一个被重视、被爱护的存在。
只有真正关心个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才会真正从自身着手,对自身进行创新,对自身进行改造,以满足个体需求的增长;只有真正关心个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才会真正抛弃原有的地位,通过实现与C端用户的平等对话来寻找他们最真实的需求;只有真正关心个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才会去了解和理解C端用户的需求,通过满足C端的需求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求两端的对接……
从这个逻辑来看,S2B模式与产业互联网之间依然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单单从它们对于个体的态度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不同。认识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S2B模式与产业互联网有一个相对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 四、结论
长期以来,对于S2B模式与产业互联网的误解,严重影响到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甚至还将产业互联网带入到了互联网的发展怪圈里。理顺S2B模式与产业互联的的异同,对于理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互联网的发展怪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