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教育部召开2022年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网络视频工作会议,全国12.5万人参加了会议。高校代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怀金鹏作了专题讲话。
发布会显示,明年7月,将有1400万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其中包括59万尚未就业的2021届毕业生)。新一轮就业工作在高校各领域全面展开。统筹就业信息进校园、政策宣传进校园、公共服务机构、中介就业服务机构、网络招聘协同推进等就业创业活动也生动开展。
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与他们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正确的求职观点,很多求职者很难顺利就业。从大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以下问题值得高校和家长高度重视。
第一,专业对口心理狭窄。有些毕业生只考虑专业范围内的就业准备。他们认为就业的标志是专业对口,却没有意识到“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专业对口也需要树立“大专业”的理念。我不能总觉得我大学的专业一定要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在狭隘的专业同行中,找到就业突破口往往适得其反。
二是从众心理突出。部分毕业生独立思考不足,对就业缺乏独立见解。或者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没有深入的分析判断,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随波逐流,攀比心理明显。比如我们急着选择大机构、大城市、发达地区、富裕地区,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社会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当前的政策研究等。而我们显然又焦虑又担心。不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
第三,首先是功利思维。市场经济下的逐利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从近年来的就业现实分析,大学生的求职目标主要是追求待遇好、福利高、环境好、工作舒适的单位或企业,把功利主义放在求职第一位,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事业能否发展放在次要位置。
以上心理问题值得高校和家长足够重视。特别是在高校,在开发学生就业潜力方面值得推广。比如鼓励学生扩大辅修专业,认识到一个专业可以扩大就业范围。此外,在大学生综合实践工作中,也值得精心设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让大学生在离校前对社会生产、行业、岗位各方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切身的认识。
体验。这样,对大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就业目标岗位,实现成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