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现代中国茶叶店武汉店开业第一天生意就爆了。(图/视觉中心)
在最近的一档访谈节目中,演员周其毛关于花钱的一段话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每次打开手机上的月账单,我都在想这个数字跟我有什么关系。是随机生成的吗?一个月怎么花这么多钱?我有没有还没还的充电宝?还是有人一直骑着我没上锁的共享单车?”
90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力。钱花在哪里意味着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选择包含着90后的精神需求,这也反映了他们理想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的矛盾。
正如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消费者在现代社会能成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东西。”
“上瘾支出”使我快乐
在北京王府井的POP MART店里,思思正和男友一起晃动着面前的一排排方盒子。经过几次称重,他们挑了两个,满怀期待地去了收银台。
“有一个重复。”站在门口打开盒子后,茜茜叹了口气,然后带着男友回到店里。这是他们每个周末的固定环节:逛街,先吃饭,再买盲盒。
“从挑盲盒、结账到打开盲盒的那一刻,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想一想说一说。一开始她迷上了盲盒,每次路过店里都会进去抽几口。
但是59元的单价并不便宜,尤其是复制的话,会很痛苦。为了稍微控制自己对盲盒的沉迷,茜茜和男友约定一周只抽一次,抽盲盒的费用作为固定费用。时间长了,心疼的感觉会逐渐减少。
90后,小梅迷上了奶茶。她不记得什么时候不喝奶茶就不能工作了。作为一名作家,只要打开Word文档,她的手就会不受控制地向上滑动手机,点击外卖App,查看附近的茶叶店。
奶茶喝光后,杯子里剩下的珍珠会突然让小梅感到愧疚。告诉理智的小梅,“下次再也不喝了”,但第二天她还是抵挡不住双手的“主观能动性”选择。
奶茶已经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更新水”。
小梅数了数她每月买奶茶的花销。除了每天上班固定喝一杯奶茶,她还有一些“社交”消费——周末和闺蜜逛街,总是排队买一杯平均30多元的“嗨茶”“奈雪”。去朋友家聚会,大家玩得开心的方式之一就是集体点奶茶。小梅一个月花在奶茶上的钱加起来超过了700元。
“我每个月喝多少糖?”小梅觉得自己对奶茶的迷恋有点失控,但这种“成瘾费用”却成了她无法摆脱的一部分。甜饮料似乎真的能带来快乐。
价值几十块钱的东西不贵,无限“回购”才是它的本质。
市场总能创造无限的大众幸福。除了盲盒和奶茶,剧本杀和酒馆是城市青年更大的成瘾性支出。
003010预计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元,消费者规模可能达到941万元。其中7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超过40%的人每周消费一次或更多。单身年轻人愿意购买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来填满每个假期和周末。
与更注重实用性的70后、80后不同,90后更愿意为“快乐”买单,上瘾式支出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精神需求。在北京一家大型互联网工厂工作的白晋说,即使晚上10点下班,他也会去青年路附近的酒馆喝一杯,然后回家,以便下班后“把自己拉出来”。
商家不断制造无伤大雅的“瘾”,年轻人也愿意为这种瘾充电。生活的压力越是无孔不入,几十块钱的简单快乐就越是不可抗拒。
即使“穷”,也要精致
“奶茶自由,樱桃自由,租房自由,裸辞自由”.网上流传着一张财务自由等级对照表,生动展现了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更像是一种精致与生存的混合形式。一些媒体曾经将这些年轻人定义为“无产阶级中产阶级”——他们没有存款,但看起来仍然足够精致。
成长在经济发展的90后,他们不想亏待自己,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体现在方方面面。28岁的王一凡住在上海。她在电商工作,月薪在1万元左右,但她选择以6000元租一套一居室。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试着像朋友一样和别人分享,但各种分享的问题很快让她崩溃:打开冰箱总是满满的;总有人半夜用洗衣机洗衣服;早上上班,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去抢洗手间.她最不能接受的是最后一个人体温的马桶座圈。
搬到一居室后,王一凡觉得自己终于有了“正常的生活”:“我可以少吃点,这样可以减肥,但合租一套房子真的受不了。”
和一帆相似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对生活质量的执着追求,让这些年轻人变得“穷”。
彭彭是哈利波特的忠实粉丝。在北京环球影城即将开业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去哔哩哔哩看体验视频。他还在网上买了全套哈利波特装备,包括斗篷、魔杖、围巾等等。为了赶上第二批内测,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张2000元的黄牛票——这占了他月薪的近四分之一。但彭彭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梦想实现了”。
为了实现尽可能多的梦想,90后成为了更愿意接受“超前消费”的一代人。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
,60%的90后职场人拥有实质性负债,网络信贷是90后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敢于花大价钱的90后,又常常在一些“小钱”上犹豫不决:网购时的8元运费,总要跟客服纠缠半天;视频网站的30元连续包月会员,常常是开启了又关闭,关闭了又开启。有人称这样的消费观是一种属于当代年轻人的“反差萌”,而这种反差折射了90后对于个性化消费的执着。
年轻情侣路过一家快时尚服装店。(图/视觉中国)
消费主义以及它催生的反消费主义
在互联网语境的默认排序里,奶茶自由只是最小的自由,而承认它,意味着将终身落入消费主义的世界。一些人沉迷于此,也有一些人决定反抗。
“消费主义逆行者”“消费主义有效抵抗”等豆瓣小组的成员总数超过30万人。喊着“决不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口号,无数人在网上试图反思当代生活。组内成员小哀发帖说:“如果你想拥有好的皮肤,需要的不是一桌贵妇化妆品,而是良好的作息、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如果你想拥有丰富的精神涵养,你需要的不是付费课程,而是日积月累的阅读和思考……不要用消费代替你本该付出的东西。”
斑斑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消费主义狂热爱好者转变为“不消费主义者”的心路历程。曾经,她家中的护肤品、包包和衣服堆积如山。
去年,她开始独居,生活压力变大,信用卡也经常拖欠,迟迟未还清。她为自己制定了全面的“不消费”计划,除了食物、交通费、水电等必须花的钱,其他一概不买。她把之前囤过的化妆品一一进行“空瓶打卡”,每次用完都很有成就感。今年,她正努力将自己的负数资产变为正数。
买与不买都可以和“自由”相连,很多人认为自己在不消费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说“不”的自由,也有人不看好这种声势浩大的“反抗”。一名组员认为,自己只是先在消费的海洋里寻求快感,再通过形式上的“抵抗”来安慰自己,减少焦虑。“有时候我会陷入一种矛盾。有更多的钱可以支配,不才是自由吗?”
甚至有人认为,所谓“避雷智商税”,也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焦虑。为了最大限度地省钱,即使买非常小的东西也要货比三家,并没有那么轻松,甚至浪费了很多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主义与反消费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体两面。而在消费的“上头”与“下头”之间挣扎的90后,也在试图掌握自己的生活。
思思最近的变化是:因为家里实在放不下,她决定“退坑”盲盒。她挑选了一些自己最喜欢的娃娃留存,把其余娃娃都挂到二手平台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