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肖在做股权激励咨询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拟上市的公司,都是在报告期的最后一年,甚至已经提交了材料。问我们这个时候要不要做股权激励,怎么做。风险是什么?
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来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实施股权激励实际上几乎没有操作的空间。边肖很纳闷,为什么企业主这个时候不考虑股权激励,为什么不提前考虑?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要不要做。今天,边肖将与大家探讨上市公司是否有必要实施股权激励。
观点一
从法律法规角度看,拟上市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并非法定义务
目前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问答》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 《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等。在上述交易所和证监会发布的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实施股权激励,但公司处于实施股权激励后的报告期,需要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披露和规范。因此可以理解,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并非法定义务。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才是主流!边肖翻阅了近一两年拟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发现基本上要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90%以上在上市前都做了股权激励,没有做的主要是一些国企或外资企业;有一些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在上市前没有进行股权激励。
观点二
从公司角度看,股权激励实施的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拟上市企业提升业绩
上市是一个企业的分水岭。成功上市不仅能提升公司品牌,还能获得更广阔的融资渠道。但是上市绝不简单,最基本的是需要好的性能作为支撑。所以很多企业报告期内的业绩是拼命往前冲获得的,好的业绩从哪里来,一定离不开员工的集体奋斗。
因此,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公司业绩的快速发展,是很多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最真实的想法。但我们能说股权激励的实施一定会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吗?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企业业绩的增长本质上来自企业的商业模式、产品等内生因素。股权激励解决不了企业0比1的问题,但做总比不做好,因为做好了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推动绩效提升。
观点三
从员工角度看,股权激励是人力知本价值资本化最直接的工具
周曾说:“实现财富自由的方法只有一个,不是996,而是参与创业,获得股票。”边肖基本同意,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毕竟创业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成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可以肯定的是,选择一家有潜力的公司,一起经营,一起发展,获得股权,等待上市,然后实现财富高潮,这条路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行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询问公司未来的股权激励安排、上市计划等。当他们换工作的时候。
如果同类型岗位发展前景相似,那么股权就是吸引人才的最好方式,被吸引的人才不会轻易跳槽,别人挖走也很难,成本也高,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员工的流动性。
观点四
从企业家角度看,实施股权激励,是自己格局最直接的体现
在做小规模股权激励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项目。最后报名阶段,老板不干了,不玩了。原因是公司现在的股权比以前值钱了,注册的时候要卖掉自己的股权,感觉亏大了。
当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否认这样做是小格局的表现。但是,当初我们跟员工谈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做的,注册到什么程度,员工也是付费的。这时候老板后悔了,因为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真的让员工寒心或者员工很难坚定对公司的信心。
因此,从企业家自身的角度来看,实施股权激励是他自身模式的最好体现。孤独不如快乐。而且,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伙制的时代,而依靠以前老板带头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依靠的是团队、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等。作为合伙的纽带,股权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还可以成为慧泽的合伙人,岂不是美轮美奂?
观点五
从上市角度看,实施股权激励,可以扫除企业IPO时的一些障碍
一般来说,即将上市的企业,人员规模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一些制造业企业,员工上万,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么大的群体下,难免会有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
然而,企业正处于上市阶段,尤其是在提交申请材料期间。如果发生重大纠纷、投诉并向证监会举报,极有可能影响公司IPO。一般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内部人或者竞争对手身上。
对于内部员工,如果公司做出股权激励,那么自然会有一群人站出来维护公司利益;同时,也可以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来扩大股权激励的范围,让更多的慧泽人享受到公司发展的成果,这自然会促进公司的和谐发展,将一些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总结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实施股权激励并非法定义务。
,同时做这件事也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可能会达到提升业绩,维护市值的效果,但做得不好,也有可能会出现“不患寡而患不均”,人心不稳的局面。因此做还是不做,取决于企业家自己,想一想自己创业时的初心是怎样?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哪?想通了就大胆去做!有问题不可怕,一切用技术可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重在想清楚,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