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程序推广引流软件,广告联盟app推广技巧

  

     

  

  Image @ vision china   

  

  文字|薛洪言   

  

  过去五年,在“时、地、和”等诸多因素的驱动下,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经过快速发展,近两年一些龙头企业已经或打算登陆资本市场。面对这些投资标的,投资者首先关心的是:消费金融行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还会是一个好赛道吗?   

  

  ###天数:宏观角度的居民杠杆率。   

  

  时机就是时机。就一个行业而言,主要是指其发展阶段,无论是处于起步阶段、快速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消费贷款,本质上是居民部门加杠杆的过程,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通过居民杠杆率的位置来判断。   

  

  2020年末,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2%,较2011年提高了34.3个百分点,已经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虽然与美国相比,似乎还有10-15分的空间,但在这方面,美国并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事实上,美国经济正在遭受过度消费和储蓄率不足的困扰,而继续降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居民杠杠率已处于阶段性高点,未来增长空间已非常有限。   

  

     

  

  所以,从天时来看,消费贷款行业的快速增长期已过,接下来的增长空间,更多地来自存量置换。   

  

  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释放了一些空间;另一方面,GDP的持续增长从分母端释放了一些空间。无论哪一个,都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属于沸腾阶段。   

  

  在这个阶段,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对于草根创业者来说,机会之门已经关闭,即使是龙头也要经历一个相对痛苦的以价换量阶段,通过向平台、借款方、出资方等让利来保住市场份额。而ROE等利润指标会明显恶化。   

  

  对用人单位来说,分化阶段是长期积极分子打牢基础、期待布局的机会,但需要降低期望值,慢慢努力。投机者基本可以离场,赚快钱更难。   

  

  ###地点:监管环境的变化   

  

  作为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消费金融的发展深受监管政策的影响,监管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十三五”期间,在宏观层面促进消费、企业部门去杠杆的总体逻辑下,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新机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层出不穷,但目前的监管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可视作未来三五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   

  

  所谓规范发展,就是充分纳入监管,行业发展的模式、结构、规模更能体现监管的意图。“十三五”规划提出“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我们看到了过去五年互联网金融持续有力的监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四五”期间的消费信贷也是这种待遇。具体来说,   

  

  在客户引流方面,将全面规范广告推广、助贷、联合贷款等业务模式,准入更加严格。将从源头上制止非持牌机构,在模式层面强调“实质重于形式”,通过业务渗透界定各方所有权,消除潜在套利空间。   

  

  产品结构方面,减少高息现金贷款产品,不断扩大场景消费贷款占比,鼓励金融机构在家政、育儿、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创新消费贷款产品。   

  

  利率定价方面,全面引导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方便无假象。   

  

  贷后催收强调催收的合法合规性,更注重通过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催收效果。   

  

  在消费者保护方面,注重信息安全和数据授权,重点解决相互债务问题。   

  

  标准化发展的目的是促进行业和科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年前,大部分银行对消费贷款关注度不高,主要依靠住房抵押贷款支持个人贷款规模。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银行的缺位让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小贷公司迅速崛起。   

  

  这两年,零售转型已成为银行业的潮流,结合当前市场环境,银行重拾主导地位指日可待。   

  

  首先,银行发放消费贷款的决心更大。在整体融资体系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的背景下,企业贷款缺乏系统性机会,增量主要依赖零售贷款。在不炒房的政策下,住房抵押贷款的地位下降,增长只能依靠消费贷款和个人商业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业已经无路可走,必须大力扩大消费贷款。   

  

  二是银行具有资金成本和资金规模优势,综合竞争力远强于非银行机构。在消费贷款利率整体下行趋势下,谁的资金成本更低,谁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联合贷款新规对各方出资比例提出要求,规模增长的驱动力由流量向资本逆转,赋予资本补充能力优越的银行更大的竞争优势。   

  

  第四,与其他非银行贷款机构相比,银行具有底层账户和综合金融服务的优势,用户具有粘性。   

更强,促活成本更低。

  

以上种种,构成了银行业的强大竞争力,只要意愿足,肯定能崛起。鉴于消费金融日益接近存量市场,银行的崛起,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的市场地位将趋于下降。

  

当市场主导权向传统银行回归,此前市场赋予消费金融赛道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等特质,将被银行的稳健、传统、低增长等特质取代。从市场估值的角度看,赛道特质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估值逻辑,拉低消费金融机构的整体估值水平。

  

## 差赛道也有好企业

  

作为投资者,切忌再被消费贷款高增长的历史所迷惑,未来三五年,消费金融赛道变差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赛道变差并不意味着赛道中的上市公司(包括拟上市公司)就不值得期待,正如我在《 投资炒股,赛道论误人不浅!

  

》一文中所探讨的,“再好的赛道也有差企业,再差的赛道也可能有好企业。站在投资视角,行业赛道仅有参考价值,终究还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说了算。”

  

只不过,当行业赛道变差时,投资者必须放弃撒胡椒面投资法,只能着眼于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和竞争力,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得超额收益,难度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