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的水深或浅或浅,地产哥做过几次报道。
过去几年,赢家不多。
壳牌是一家新公司。贝壳新房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行业创新。互联网老手潘志勇是房地产电商的新人。
国庆前,地产大哥和潘志勇亲密交谈,新旧碰撞让这次交流格外精彩。
潘的最新头衔是科控股公司副总裁、贝壳新房平台事业部总经理。
之前是天猫副总裁,之前是360副总裁,典型的互联网气质履历。
这次加盟壳牌,过往的互联网履历和战绩,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筹码。
半年后,地产大哥第一次见到了潘志勇。
没想到,刚进入房地产圈的潘志勇,对房地产电商有着清晰的逻辑分析。这可能和他的头衔有关:贝壳新房平台事业部总经理。
看似不可能的商业故事
让我们从第一件事开始。贝壳新房是新房的平台,采用平台模式。
升级链家后,原来是科控股公司的大平台模式.
但在整个电商领域,有三块硬骨头,一是生鲜,二是汽车,三是房地产。
目前腾讯和阿里都在大力做生鲜,市场资本也在大力做汽车电商,但效果并不理想。最难啃的骨头是房地产,也是未来10年利润的蓝海。但是,房地产电商、生鲜电商、汽车电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交易频率低,客户单价高,很难形成业务闭环。
生鲜电商和汽车电商已经很累很难了。电商贝壳新房会成功吗?
我们来看一个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成功案例。
以前大家都认为国际贸易公司做不了多少。
然而,有一家公司把它做大了。是李& amp丰,一家香港公司。
破解李的学者。冯氏的商业模式认为,它就像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数百个业务团队在这个平台上成长。
每个团队20人,业务规模5000万美元。5000多万必须分成两个团队,这两个团队也是企业主。
目标是为每个订单创造最佳的供应链效率。
研究人员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平台化企业、业务自主体、供应链效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三组关键词,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案例:
一个老板三个店员的传统作坊式二手店开张了。既是店长又是老板,什么都要做,成本高收入低。
有人看到了这一点,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店长只管一件事。结果,平台和店长都赚了钱。
这个案子里的人是左晖。这是链家过去的成功经验。
那么,贝壳新房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
贝壳新房强调不卖港口、不卖交通、不卖帖子。
那谁是新的贝壳屋?
潘志勇对贝壳新房的商业模式做了描述:
贝壳新房连接开发商、经纪人和买家,强调交易,服务于交易效率。赚钱的秘诀就是从交易中“找生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的三个关键词。冯的成功:平台化企业、业务自主体、供应链效率。.
搬走三座大山
然而,新的空壳房屋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以下三组数据是潘志勇头上的三座山。
一是转化率
实体电商的转化率普遍高于房地产电商。以手机为例。在天猫平台上,100人看到后,会有2人购买。三个人会在JD.COM买。
但是,房地产电商的转化率很低。以二手房电商平台为例,1000人浏览网页,成交额不会超过10。新房子将由一万人中不超过10人购买。
二是客单价
JD.COM客户平均单价300元到400元,淘宝100元左右,拼多多50元左右。但新房平均单价在130万左右。
购买一件商品要花费上亿美元,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三是交易频次
房地产平均交易频率为8年/次,低于第
这三组数据让很多人认为房地产电商规模不大。这也是很多人不看好新房电商的核心原因。
潘志勇没有直接否认坊间的观点,而是建议壳牌更加注重交易和服务效率。
有可能贝壳新房在潘志勇眼里应该是这样的:
像大公司一样思考,像小公司一样行动。它提供全生命周期和全链条的服务。通过连接和资源的集成,它结合了最高效的服务链。
平台化为王
更直接的说,贝壳新房的业务和贝壳平台的业务会不会有争斗?
贝壳新房赚谁的钱?
你赚了多少钱?
如何赚更多?
现在的电商平台是什么形式?
横向来看,无论是JD.COM、阿里还是亚马逊,他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分解、划分、拆分、重组服务环节,本质上既延续了企业改革发展的主线,又重建了新的商业模式组织。
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
>首先是切割得更细,对环节进行分解,对职能进行分割,对资源能力进行分拆。
其次是切割、重组的对象不只针对内部,也针对外部,是两方面的拓展式切割、重组。
最终的效果是:连接更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以贝壳新房为例,它跟传统电商模式最大的不同是,更强调交易效率,即服务更多的经纪公司,更多的客户,更多的房地产商,更好的连接,提供完整的服务。
如果仅仅是直营,提供更好服务不难。但是,一旦平台化,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面对天文量级的交易额,这种挑战前所未有。
比如不同的经纪公司之间,怎么平衡 ?在经纪公司、直营、房产商之间,谁更优先 ?
还有,会不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怪圈?交易成本会不会大于交易价值 ?
所有这些问题的指向,有一个核心诉求:交易界面的标准化。
在一个交易化平台上,如果没有清晰、简捷的交易流程、标准,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贝壳新房的“秘密”
贝壳新房提供了一组数据:在用户端,已覆盖全国超400个城市,在线提供超6万个新房楼盘数据。
但是,贝壳新房面临两组数据挑战和压力。
挑战是:
阿里有6亿的消费者和20亿件商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在做消费者和商品的匹配;
贝壳新房能不能把市场上7.5万个楼盘和用户的购房需求成功匹配,把互联网对消费者的洞察转变为最终销售额。
压力是:
新房市场仍有10万亿+空间,2017年新房交易规模约是10万亿。
贝壳新房能够在这杯羹中分得几何?
现场贝壳新房透露了一个小目标,三年内线上引导成交达到2000亿元。
上面这组数据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蛋糕,也是贝壳新房的商业模式起点,把以往分散在一个个孤立交易对象中的价值空间聚合起来,实现了更高层级的整体规模经济。这是平台交易价值创造的来源。
但是,这一切取决于不断提升现有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包括上述交易界面的标准化。
贝壳新房的朋友介绍了很多优势,包括B端、C端的赋能,直指客户成交痛点。比如天眼系统、VR看房、有1700T的一二手数据,等等。
但是,地产大哥最关注这句话:“实现闭环服务,连接更多力量:通过线上+线下,贝壳新房能够闭环用户端和开发商端两个转化漏斗。”
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力量,也是贝壳新房实现新房电商闭环的秘密所在。
商业模式的演变,是个持续升级的过程。关于贝壳新房的商业模式,我们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