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XI质量控制
第一节质量管理概述
一、品质管理的重要性
1.品质是实行精益生产的保证
精益生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以降低成本为基本目标,但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还必须实现另外三个次要目标:适时适度生产、质量保证和尊重人性。如果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精益生产就无法全面实施。不良品导致后续工序停工等待,很难实现准时,所以必须消除不良品。
精益生产的质量管理强调事前预防,从操作人员、机器、工具、材料、生产过程等方面保证没有不良品。它强调从根本上保证质量。
此外,精益生产认为,所有不增加产品价值的活动,以及超过增加产品价值所必需的绝对最小值的各种资源,如材料、机器、人力、场所和时间,都是浪费的。任何缺陷产品的出现都会造成材料、机器、人工等的损失。任何缺陷产品的修复都是额外的成本,这与精益生产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质量是精益生产的保证。
2.精益生产促进品质提高
(1)精简和自我意识促进质量改进。当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您可以立即获得反馈信息并采取纠正措施。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使用者,也是最权威的质量检验员,不是随机检验,而是100%检验。取消了工序间的专职检验,消除了检验的非增值活动,保证了质量。
此外,由于实施自我意识,当某个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生产线会自动停止,迫使每个操作员确保质量。防止缺陷产品的连续生产,有利于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加以改进。
(2)准时制采购促进质量提升。一般来说,企业的采购中有大量不增值的活动,如订货、审单、收货、开票、装卸、运输质检、入库、盘点、作业、发货等。
为了消除这些浪费,我们应该从供应质量入手。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有保证,可以取消进货检验,所需材料和备件直接送到车间,省去了收货入库等一系列环节,减少了浪费。
在精益生产模式下,为了消除采购中的浪费,宜选择数量较少且合格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以促进供应商按时交货,保证质量。工厂及其供应商在实现市场目标中发展共同利益是有益的。
简而言之,JIT采购在质量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协助供应商满足质量要求;买方和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鼓励供应商使用过程控制图代替批量抽样检验。保证“零”缺陷的流入,同时取消采购过程中的一系列浪费,促进质量提升。
(3)产品开发促进质量改进。精益生产强调设计和开发中的“低损耗”,包括两层含义:在设计和试制阶段尽可能暴露和解决损耗和质量问题。保证大批量生产中质量问题少,损耗低;缩短从设计到量产的工艺时间;应采用并行开发、项目管理、竣工评价、质量预测活动、统计技术应用、模块化设计等方法。
二、品质理念与管理方法
1.零不良
一个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制造产品,对于购买它的顾客来说,该企业有百万分之一的次品可能是100%的次品。就制造商而言,任何不良品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混淆整个生产计划和管理控制活动,衍生的问题和额外的成本负担更难计算。精益生产旨在消除所有浪费,降低成本,不合格产品
为防止不合格品再次发生,并逐渐从管理者和操作者的头脑中遗忘,以表格和图片的方式记录不合格品的状态和原因,并在工作站以直观的方式提醒操作者不要重复同样的不合格品。
2.“三防”管理
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提高用户满意度,是每一位员工的梦想。如果产品质量差给用户造成损失,那将是最大的损失,因为它不仅伤害了用户,影响了市场,而且由于后续的索赔、维修等工作,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在产品进入市场前或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将大大减少企业的损失。有效的方法是在每个制造过程中发现问题,管理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并针对每个过程中的不良原因制定对策。
3.风化管理
丰田将“三不良原则”简称为“不制造、不验收、不流出不良品”,这是精益生产实施“零不良”质量的基础。
(1)没有制造缺陷产品。操作员在这个工位上必须树立的质量意识是:下一道工序是用户,生产不合格品就是浪费,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必须彻底淘汰不合格品。因此,有必要提前预防或改进各种质量问题,以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在本工位制造。
(2)不合格产品不予接受。要求该工序做好检验工作,剔除前道工序的不良品,发现不良品立即退回前道工序,要求纠正和处置,绝对不允许纠正或不反映在前道工序。
(3)不良品不流出。如果能够达到无缺陷产品的完美状态,那么可以省略一些后续的检验工作。但现实中,这不可能一下子实现。
目标,所以退而求其次,重点放在防止不良品流到下一工序。制造者必须自主检查,不可以有“制造的是一个人,检查的是另一个人”的错误做法。不流出不良品既要做到在哪个环节发现就必须在哪个环节处理,绝不流入下道工序。第二节 品质保证方法
一、QA网络
1.QA网络概念
QA(Quality
Assurance)网络评价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而形成的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关联网络体系,是评价品质特性保证度、认识工位改善必要性以及改善方向的工具。QA是将制造和品质管理融合为整体共同来保证产品质量的体制结构。
以下内容略,相关知识点需自行查找。
二、QC工位表
三、品质改善对策书(PDCA循环改善)
第三节 全面质量管理
第四节 6西格玛管理
第十二章 人 才 培 育
第一节 人才培育概述
第二节 在岗培训
第三节 多能工
第四节 技能评价法
第五节 团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