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战略思维思考?通常大多数人很容易马上切入执行层,因为当他们看到效果的时候,“别担心,我们来做吧!”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要从战略层面思考,从战略层面切入,最后落实到执行层面。
几乎每个人都有开小店的欲望:咖啡店、茶叶店、花店、或者西餐厅。在此之前,来和我一起思考:如果你想开一家餐馆,
你需要做什么准备?从哪些方面开始?
尽可能给你一分钟在纸上写东西。
拜托,先别往下看,
在纸上写字的配合下,激活你的聪明大脑。
我猜你会有这样的答案:选址、命名、招牌、找店转租、店铺要设计成什么风格、招厨师服务员、注册工商资质、思考卖什么.当然,这一切都要做好准备,但这是你一开始就需要考虑的事情吗?我不这么认为。
大学的时候,做广告作业,参加比赛的时候,总是专注于呈现具体的创意形式,认为如果创意够新颖,作品够酷,就会给一个产品甚至一个企业带来奇迹。经过长时间的意淫,我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停留在表面,比如水面上的浮萍,会被风吹走。但不知道真正的深度思考是什么。
一年前,一家广告公司的前同事辞职,在家乡地级市的一所大学附近开了一家西式酒吧。它的面积很小,白天供应饭菜,晚上变成一个小酒吧,还有乐队唱歌。我从朋友圈了解到,他花了相当一段时间做工商注册、店面装修,并自学蛋糕糕点、面食、披萨等。最后,从店铺装修、菜单设计、美食展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广告商背景,因为它精致、独特、时尚。
可惜半年后,由于管理不善,店铺被转卖,花费了几万块钱,几个月的时间。
上周我跟他聊过这个,问我为什么接触很多创业项目。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帮他分析一下。聊了两个小时后,我感慨地说,如果我早知道这些,也许他就不会这么做了,即使他这么做了,他犯的错误也会少一些。
因为涉及到商业细节和商业隐私,我们就不谈朋友的餐厅了。我将拿出聊天中的要点,从一个更普遍的角度与您简单交谈:
# #如何开餐厅?怎么想呢?
通常,当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很容易立即切入执行层面,因为当他们看到效果时,“别担心,我们去做吧!”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要从战略层面思考,从战略层面切入,最后落实到执行层面。
作者会一层一层为你拆解:
### 1\.战略层面:做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
是整体战略规划,方向设置,业务划分,也就是我们该怎么做?这能做到吗?做项目立项和布局。
你能开餐馆吗?怎么开车?首先考虑这些维度:
(1)市场规模
都说线下店是选址,因为流量大,但市场规模不限于人数。我给你一个简单的模型:市场规模=人数客户单价消费频次。
除了人数,还有客户单价(一次花了多少钱)和消费频率(固定周期内的消费次数)。综合考虑这三点,如果在客流固定的情况下,对另外两个要素进行改善,整体规模也可以提升。完全饱和的状态,也就是三要素最大,就是最好的状态,也就是这个地方在天上的时候能赚多少钱。
举个例子,如果开一家餐厅的年成本是50万,当地人一年的伙食费高达40万,那么这个项目就不成功,一天就亏了。即使是100万,也是理想状态。事实上,每个因素都要打折扣。最终利润可能不会太高。
(2)用户需求分析
市场再大,也不全是你的收入。你只能服务一部分人群,也就是决定你的用户画像。您可以使用以下四个标签进行浅层分析:
1.我的餐馆是谁
2.他们在身份标签:?的活动半径是多少?饮食习惯是什么?你喜欢吃饭还是点外卖?我能在哪里找到他们?
3.触点标签:?人喜欢什么口味的食物?你喜欢健康的清淡食物还是油炸快餐?如果三家餐厅并排排队,来我家的意愿有多强烈?
4.他们在需求标签:?的消费能力如何?每天一顿饭要花多少钱?治疗和约会要花多少钱?这可以作为自己产品定价的参考。
用户确定后,就可以大致知道自己的客户单价和消费频率。明确目标用户,就能算出从整体市场能分到多少蛋糕,这还是同一个模式:
能力标签:
只是这一次,人数、客户单价、消费频率,都要看你服务的目标用户。
餐馆收入=人数x客单价x消费频次。
确定消费者需求后,就是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请参考以下三点:
1)做有竞争力的产品分析。
你周围有多少家餐厅,每家的大小,店面装修风格,中餐还是西餐,菜品如何,价格高低,生意如何.详细调查尽可能多的方面,这样你会对这方面的餐饮消费有一个感觉。
对比每家分析,就可以知道这里人的饮食喜好分布、消费能力情况,避免你开店的时候自说自话,要么定价太高,要么口味别人不喜欢。
2)打造自己的产品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自家有没有独门私房招牌菜?是价格低、口味好、环境佳,还是服务优?即在做完竞品分析后,能否提供差异化优势。如果别人卖包子,你也卖包子,给一个别人更愿意买你的理由。
3)产品竞争壁垒
如果你开了一家奶茶店卖得特别火,别人能否复制你在隔壁开一家?即你的壁垒是什么?独特配方?最佳选址?网红背书?商场老板是我小舅子,只允许我一家在这儿开?生意小还好,一旦做大,别人抄你分分钟的事,你的所有积累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逐条对过,发现自己提供的产品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接着就是找人来做这件事了。
(4)团队组建
事儿没问题了,谁来做?厨师、服务员、清洁工谁当?准备招多少人?能够担负店面所有运营?营业利润能否cover人员成本?
这点,你自己算笔账就好。
(5)资本运作
别误会,不是教你融资、A轮B轮最后上市,而是懂得用资本方法规避风险。
如果事儿、人都没问题,你对开店赚钱有信心,但是缺少启动资金,怎么办?其实不需要完全自己承担,除借钱外,你可以邀请你的亲戚朋友成为合伙人:找5个人,每人出5万元,各占股5%,年终按照股份比例进行利润分红,设计一个回报机制。
很多早期创业者把自己多年积蓄做一次性博弈,破釜沉舟、一意孤行,这非常不理智。在金融制度如此完善的今天,完全可以利用一些机制来分散风险。
当然,找合伙人的前提,是说服别人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做成。
经过以上几点思考,基本完成了战略层布局。于是你就知道自己这家餐馆能不能开,如果开起来大致经营情况如何。
### 策略层:如何做好
百度百科释义:策略、指计策、谋略。
一般是指:
1.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2. 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
3. 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
我更倾向于前两种说法,它是方案集合、行动方针。举个例子:隔壁新开一家餐馆,菜品、价格和你基本都一样,这时你就可以制定两种策略:
差异化策略(打造不一样)和低价策略。
如果你发现周边所有餐馆都是上菜慢问题,那么你就可以制定「快」策略,没错,你的策略就是快。
策略是为达到一个目标制定的方向和行为准则,是战略和执行链接的桥梁。承接战略细分下来的任务,同时也是执行层的行为准则。
### 执行层:干就完了
在经过战略层、策略层分析后,确定无误,最后才是实际做事的部分。
举个例子,依照上边制定的策略,你就可以开始以下行动:
* 差异化策略: 推出新菜;在包间吃饭能唱KTV;设计漫威、迪士尼、动物园、情趣主题包间;
* 低价策略: 找个更便宜的厨师;采购更便宜的蔬菜;把其他地方节省下来的成本摊到菜价上,或者直接降价,打价格战;
* 快策略: 采购自助点餐机器提高下单速度;多招几个厨师加快上菜;点得多的菜一次多炒几份;在用户等菜间隙,提供饮料、干果、桌游,减少用户等待焦虑等。
即实际做出的每一步动作,看似简单,但都包含着战略思考,不是随便做出的。也只有从战略起点往下搭框架,你的执行动作才有条理、不繁乱。缺乏战略支撑,执行就会苍白无力。
这也是为什么大学时想的那些所谓「创意」感觉都不牢靠,就是缺乏战略规划,彼此没有逻辑。做创意如此,写策划方案,哪怕是写一条简单的微博文案也是如此,每一个字,都应该带着更深层的思考。
* 战略是树干,稳定扎根;
* 策略是树杈,全面扩散、野蛮生长;
* 执行是树叶,最终呈现,所有落到实处的动作,也是最后才要考虑的东西。
这才是做一件事该有的思考逻辑,如果还没有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也想从顶层往下思考,教你一个简单方法: 5why法。
连续问这件事5个why,为什么这么做?也能帮你触达事物本质。可以参考文章:毕业1年,从月薪3000到年薪15万,你要用这个思维方式提升(请忽略标题看内容)。
不过以上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若要落到实际真开一个饭馆,还有很多现实细节问题要考虑,在此只提供一个思考逻辑。
## 最后
有人说,闷头干大事的大有人在,「别犹豫、就是干」的成功企业家也不少,人家也没想这么多。的确,他们也许没有从上层思考,但所有执行动作都暗合商业规律,依靠强大的执行力最后达成目标,这可以归结为持续在做正确的事,或者,是运气好。
好比打德州扑克,有人靠运气抓得一手好牌,或者一把梭哈赌把大的,赚得盆满钵满。但希望你知道,人生不是只赢一把就下牌桌,运气不会每把都有,你只能根据每把结果,尽快建立自己的打牌系统,不是每次都要赢,而是增加赢牌概率。
建立思考逻辑,也是帮你增加把事做成功的几率。
你可能会说:什么嘛,这东西太功利了,我只是想开个小店,安静当个美老板,给客人提供些精致餐点,空闲时就看窗外人来人往、世间百态,一派岁月静好。
的确,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梦想不是靠爱发电,从事商业活动,就要遵循商业逻辑,何况你的这个梦想,也只有在商业支撑下才能实现得更牢靠。
最后,如果你真的按照这个思考方法开店去了,开业的时候记得通知我去体验,谢谢。
### #专栏作家#
苏佬师,微信公众号:苏佬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广告营销领域,有趣有料,深受读者喜欢,行业文章被全网几十万人阅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