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乡村振兴局近日对吉林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吉林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围绕“五个振兴”,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序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宜居乡村、农民富裕逐步实现。在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八仙漂洋过海,施展才华,在黑土地上编织锦绣风光,赢得无尽新鲜感。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强化项目带动
结合具有乡村特色的优势资源,部分地方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积极扩大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打造和推广区域特色农业品牌;要广泛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一般农户参与,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构建以产业项目为支撑的农业产业体系。
【案例】昌邑区古店子镇大花底村依托吉林东富米业有限公司发展绿色水稻种植产业。目前有绿色水稻种植基地3000公顷,有机水稻种植基地300公顷,年加工能力20万吨。
【案例】永济县万昌镇依托吉林裕丰米业有限公司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加工、芦笋木瓜种植、粮食烘干仓储、农业超市服务、生物质秸秆燃料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案例】蛟河市黄松店镇开发黑木耳种植项目,建成园林菌袋加工厂,年可加工黑木耳袋40万节,灵芝袋10万节。建成食用菌大市场,面积11万多平方米,经营农户1000多户。2020年交易量3.1万吨,成交金额超过20亿元。
以吸引人才为关键 突破发展瓶颈
一些地方坚持优先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助力产业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带动来的发展思路,实现返乡人才育树、外来人才帮扶和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相结合,有效解决农村人才短缺、素质低下、结构失衡等瓶颈问题。
【案例】舒兰市西河镇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200多万元,建成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等21个人才服务平台,提供400多公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复垦建设用地,支持返乡创业者发展农业产业。吉米粮食有限公司作为试点,探索利用“飞地”吸引城市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在长春、吉林、上海设立子公司,招聘10名销售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了公司在营销和专业人才方面的不足。
以地域文化为特色 彰显乡村内涵
有的地方整合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人力资源,加强品牌建设、产品推广和展示体验,将乡村文化嵌入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文化属性,提升增值空间,实现产业与文化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产业,彰显乡村振兴的深厚底蕴和最美乡村的文化内涵。
【案例】蛟河市漂河镇涪江村致力于打造吉林省最美传统村落,整合资金和资源,做好“南有东巴,北有巴拉”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传统村落博物馆,成立农民花海旅游公司,陆续在涪江村举办第八届松花湖河灯文化旅游节,成为当地新的旅游名片。
【案例】乙
【案例】桦甸市华娇乡晓光村通过文化核心推动餐饮、酒店与文化娱乐有机结合,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韩国博物馆,先后举办韩国辣白菜节、蛋糕制作节等活动,逐步形成集吃住、健身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娱乐为一体的产业链,被评为国家重点乡村旅游村。
以生态开发为亮点 突出农旅融合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一些地方探索出了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生态体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就近实现就地就业、山区变景区、村民变务工。同时,通过“七面”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塑造了一批精品线路和亮点,着力发展民宿经济。绿色生态成为采摘、学习、农家乐的乡村名片,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有效实现了生态文明的启蒙。
【案例】舒兰市上营镇赫尔村开发“赫尔向雪”项目。这个吉林地区年降雪量最大的村庄,着力打造突出黑土地、米镇、雪镇、乡愁等元素的个性化冰雪旅游产品,采用“公司农户”的建设运营模式,将“冷”资源变成“热”产业,年旅游收入高达1000万元。
【案例】蛟河市漂河镇永安村通过“七面”行动,有效治理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了永安B&农贸;项目,并建立了吉林西部小荒地B&农贸市场;b服务有限公司,带动当地农民工年人均收入1.38万元。
【案例】永济县一拉西镇归庄岭村全面推进“七面”行动和绿化美化。依托卓远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温泉引入千家万户,鼓励周边群众设立民宿,打造特色紫苏农家宴。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收入3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2万元。
以组织建设为保障 引领全面发展
有的地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发展产业项目,通过产业分红和就地就业增加收入。
【案例】原省级贫困村舒
兰市天德乡三梁村按照“村集体+农户+贫困户”模式,成立了六合源农牧业发展公司,发展生猪养殖项目,打造了一条“地―肥―粮,粮―猪―肥”的循环产业链。同时,成立三稻粱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三稻粱”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由村集体投入资金,农户和贫困户以土地折资入股,按股分红。2020年,三梁村集体经济收入70.1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接续奋斗新征程,振兴如何谱新篇?征途漫漫,惟逐梦而行,惟破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