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Tik Tok的多张图片、朋友圈、视频号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丝路能源黄金贸易区开始有了“新动作”!
什么是“新动作”?丝路能源科技贸易区部分建设用地出现“秦创源金湾科技创新区(二期)”字样,原西咸新区出现“秦创源金湾科技创新区”字样。这些新变化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之所以有这种担忧,是因为冀东新城曾经规划“一轴两带五板块”,而后丝路能源黄金贸易区被独立规划,再后来陕西提出秦创园,丝路能源黄金贸易区提名“秦创园金湾科技创新区”,这个板块的内涵在不断升级。
备注:以上图片由房产销售人员提供。
另外,地铁16号线-
能源三路站将换乘规划的19号线,后期建设将继续向北延伸。秦创源是Xi、陕西布局科技创新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车站所在的西咸新区是秦创源的主窗口,车站最初命名为“秦创源站”。
从这些细节来看,西咸新区已经从“大宗概念”走向了“秦创源”全包概念。接下来,它将长期发挥它的力量!
陕西提出秦创源,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提法。应该说是整合陕西各城市科技资源的最大努力。
在xi安都市圈,我们可以看到“秦创源创新驱动平台”已经落后:西部科技创新港一期为核心,与西咸新区能源黄金贸易区、沣东新城科技统筹示范区、沣西新城西云谷、泾河新城科技创新区(院士谷板块)、咸阳高新区、Xi安高新区合作,形成陕西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和“特区”。
2021年9月,西咸新区再次聚焦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产业定位与空间布局指引》明确表示:
在空港新城打造秦创原临空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合作示范区;在沣东新城打造秦创原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在秦汉新城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聚集区;在沣西新城打造秦创原科创和现代信息产业聚集区;在泾河新城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在能源金贸区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中央商务配套区。
后来一些建筑工地开始“改名”,比如西咸丝路能源黄金贸易区,一些建筑从原话中去掉,改为金湾科技区等。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在网上浏览。
陕西想借助科技改变城市发展,希望围绕高校培育产业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应该说,Xi安一直在努力整合陕西的科技资源。就我们看到的情况来看,Xi安整合产学研资源已经十几年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些概念已经烟消云散。然而,每一代人的努力都巩固了Xi发展的底蕴。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提出“西高东高”的概念,以西工大为核心,辐射二环以南地区,打造科技研发;以Xi交通大学为核心,加上东方工厂、黄河工厂等企业,建成了科技产业园。由此,安高新成为经济支柱,而东安高新则被遗忘。
还有Xi安北林环大学的创新产业带,包括17所大学,想一起谋发展,一起谋划。
“三区一轴多园”,碑林区与市科技局联合制定22条《加快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的扶持政策》。经过十年的努力,陕西大学科技园也启动了。此外,长安大学城也在尝试产学研一体化,希望科技转型逐步本土化。
这些对Xi安历史发展的记忆深深埋藏在这片土地上,为陕西开创秦创源提供了借鉴。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案例,我们才能更有信心秦创源的计划能够落地,做得比过去更好
改名换姓,不断输血,有利于资源整合,还有资源争夺,好事情!但我们要提醒的一点是,秦创原发力,并非是“一区独大”,而是整个陕西的科技资源整合。
这一次科技科创资源的整合是多重的,并不是陕西要将所有的科技资源全部输入“西安都市圈”,目前,渭南、榆林、汉中、宝鸡都在打造科创中心,或是创新促进中心等,虽然概念都有些许差异,但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秦创原是要打造“陕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西安长期以来科技研发投入的经费都在全国前十之列(一度排名第四),西安都市圈落子“秦创原”七处,未来的产出必然更多,这就要求西安必须有更强的科技转化能力。
但西安长期处于“达尔文死海”(形容技术转化过程中的空白区),
西安的科研人员密度居全国之首,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30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80万人,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但实际转化能力不高,从科技研发到市场消费之间,始终缺了一个“工业制造”。
这是西安产业链上的一个突出短板,也是未来西安发展的空间,看好西安,不仅要有市场、研发,还要有制造!
(文章于2021年11月21日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