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昌平创业孵化基地,东南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来源:人民日报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八个省市。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以及运河沿岸文化的繁荣和城市的崛起。   

  

  大运河北京段贯穿千年,途经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通州等区。沿线共有世界文化遗产地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9处,是北京市高等级文物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走在大运河的北京段,可以透过历史古迹,一件件看到运河的往事。   

  

  燃灯塔   

  

     

  

  燃灯塔,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始建于南北朝宇文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实心砖塔,檐密,高约56米。它是北京最高最大的塔。底座是双腰的,两边各有精美的砖雕。塔正南券洞有一尊燃烧的佛像,故名燃灯塔.其他三面有假门,四个斜面刻有假窗。塔上悬挂着2224个风铃和415尊雕刻佛像。宝塔刹是一个八角形的须弥座,由杨炼支撑,后面是相轮、月亮和宝珠。这座塔距离潞河数百米。然而,它的倒影却映在河中,令世人惊叹。因此,甘龙有诗“县塔之景,落于浪尖”。   

  

  “一塔影认新雨通州”,古塔屹立千年,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处景点,通州古城的象征。与临清佛塔、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   

  

  八里桥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始建于明郑桐十一年(公元1446年)。它横跨通惠河,因距通州八里而得名。八里桥,与卢沟桥齐名,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也是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桥面两侧有32道石栏杆,桥面雕刻粗犷有力。栅栏上有33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   

  

  八里桥长30米,宽16米。它是一个有三个洞的石拱桥,中间是一个大跨度的拱门,两边是一个小拱门。这种结构是专门为水运的需要而设计的。通河运粮船多为帆船,中间的洞筑得很高,让水箱可以直出直入,所以有“八里桥不落桅杆下”的说法。   

  

  玉河庵   

  

     

  

  玉河庵位于为祭祀雨荷河而建的不动大桥的桥头堡。雨荷河是北京皇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河堤及东碧桥遗址考古发掘是北京中心区唯一的古河道遗址,是对北京历史水系规模和流向变化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8年至2011年,东城区在雨荷北区实施河道修复整治工程,再现北运河水系“水过街巷,树生树”的历史风貌。经过整体改造,玉河庵成为中国第一家杂志图书馆——冯春学院。设计突出了运河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起伏的地形将原本局促的四合院和江岸平台打造成适合阅读的空间。   

  

  万宁桥   

  

     

  

  万宁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位于北京中轴线以北,是研究北京水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这座桥在帝安门的北面,是皇城的后门,所以也叫后门桥和帝   

  

  在古代,朝廷官员的许多工资都是以大米的形式支付的,这被称为“米露”。万宁桥是明清时期存放京官俸禄的粮仓。仓库里,原明朝曾担任仓库场监的题碑,名臣海瑞也在其中。仓库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初有寺庙30座,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增加到57座,光绪末年减少到43座,现在有3座。   

trong>禄米仓是特殊类型的古建筑,仓房坐北朝南,仓顶上开气窗,下有通气孔,廒内冬暖夏凉,贮粮经久不坏。巧妙的布局、结构以及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建筑技艺,是研究古代仓储制度和仓房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

  

绣漪桥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南如意门内,是连接东堤与西堤、昆明湖与长河的水陆交通要道。该桥建造于1750年,跨度19米,桥高9米,是颐和园中最高的桥,老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曾是清朝帝后从城内由水路去往昆明湖的必经之地,桥之所以修这么高,就是为了方便行船。

  

绣漪桥的望柱精雕细刻,饰以祥云仙鹤花纹。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桥两侧均有乾隆御笔所题的对联,南面为“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面为“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白浮泉

  

  

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源头,位于昌平东南的龙山脚下。有学者认为:“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足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据史料记载,元代忽必列定都北京后,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缺少生活用水,二是大运河的漕运缺水,南方来的船只只能在通州停泊卸货,再通过车载人背把货物转运进城。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奉命寻找水源,发现白浮泉不仅水量大而且稳定。他精心勘探选线,开凿了一条引水渠道,把水引入城内,进入积水潭。直至今天,京密引水渠还基本沿袭了郭守敬设计的路线。白浮泉为大都城开辟了新水源,对元大都的都市生活、景观用水意义重大。

  

白浮泉名龙泉,当年建有水池,池壁用花岗岩砌成,九个龙头用汉白玉雕刻,嵌入石壁。泉水自龙口喷出,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说。

  

文字:施芳

  

手绘:王灿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首都之窗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