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广告投放渠道,广告行业合伙人模式

  

  这篇文章最初是由36氪企服点评.的专家桑文锋,创作的   

  

  厕神数据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桑文锋:畅销书《数据驱动:从方法到实践》的作者,湖滨大学五年级学生。   

  

  -文字-   

  

  过去的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20年。大量伟大的To C产品孕育而生,产品经理的职位也随之诞生。如何做To C   

  

  产品方面,线上体验已经非常丰富,并且有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对比国内外To C和To B市场,我们会发现国内To B市场差距大,机会大。   

  

  但是如何打造To B产品,相关的内容和案例还不够丰富。毕竟阶段还处于初期,还是围绕项目体系或者标准化和Cloud。   

  

  还是私有化部署来讨论。一个巨大的市场必须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成功之处。在过去的四年里,厕神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产品化的理念,以服务成千上万的付费客户。进展如何?   

  

  对于B产品化,我有一点经验和大家分享。   

  

  # #一、To C 和 To B 产品的不同   

  

  这两种产品在客户群体规模,交付模式需求收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客户群体规模   

  

  To C产品的一般用户规模大,客户数百万。这些产品有什么问题会通过数据分析很快发现。敬乙   

  

  可能只有几百个甚至几十个客户,每个客户的用户数量也不会太高,这就使得仅仅靠数据分析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毕竟样本数量太少。   

  

  *交付模式   

  

  在交付模式, To C上,产品一发布就交付。App一投入应用市场,用户就会立即开始使用。敬乙   

  

  一般来说,产品功能的发布到产品在客户场景中的价值之间的时间相对较长。当然,一些SaaS产品可以通过在线更新更接近To C。   

  

  产品。但在中国,大量客户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专业化程度不够高。如果没有相应的送货服务,客户就不会真正使用。如果是私有化部署的场景,这个问题会更严重。这种交付周期的拉长,直接导致发布功能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反馈进行迭代闭环的问题。   

  

  *需求收集模式   

  

  其实,在需求收集模式, To B产品有它的优势。客户的需求将被直接准确地反馈。客户想要什么功能,只要你做出来,就会直接告诉你。和到C   

  

  产品,你可能收到的反馈是用户骂你产品不好,体验差,但你还是不明白用户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To C产品更强调创新,而to B。   

  

  产品更强调效率。   

  

  除了以上三个区别,还有两个很大的区别。   

  

  一是 To C 产品的可用性到商业化是可以完全分离的。,只要你做出一个用户喜欢的产品,并爆发式地获取大量用户,就有VC。   

  

  愿意投资,可以通过烧钱的方式到达垄断市场,再进一步考虑商业化的方式。想不清楚就放点广告。敬乙   

  

  产品不一样。如果做了一个只有用不赚钱的产品,以后收藏起来可能不太容易,加一些广告是不可能盈利的。另一方面,好的一面是,只要产品有用,顾客一般都愿意付费。因为客户不仅需要产品,更需要服务带来的安全。   

  

  二是 To C 产品的规模化扩张一般没有人力和产品本身的限制,只要加服务器和带宽,就可以支撑更大量级的用户。对乙   

  

  从服务几十个客户到服务几千个客户,所需的能力可能有根本的不同。早期,对于一些客户来说,创始人和核心成员可以获得客户的获取和服务,但如果客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核心成员将无法分享他们的能量,而扩大足够有效的员工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 #二、To B 产品打造的三个阶段   

  

  结合这些差异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我把To B产品的制造分为三个阶段:可用、可销售和大规模。   

  

  (一)可用   

  

  可用产品旨在在客户场景中发挥实用价值。如果开发了几个函数,但这些函数是伪需求,那就一文不值了。   

  

  我接触了大量的企业家和朋友,最终证明需求假说是不成立的。很多人把Demo当成可用产品,这是不对的,Demo。   

  

  只能扩大想象,却不能发挥实用价值。如何创造一个好用的产品,我同意《精益创业》的概念,我想做一个MVP(Minimum Viable.   

  

  产品,最小可用产品),以验证价值假设和商业假设。   

  

  以我们自己为例,2015年   

年最早设计时,我们规划了 11

  

个功能,预计花四个半月的时间,能够推出第一版。但我想这样憋大招太危险了,拿的天使投资也就够花一年,要尽快做验证。于是我们筛选了三个功能事件分析、漏斗分析、留存分析,计划一个半月推出

  

0.1 版。等到一个月时,团队的压力很大,我和他们商量是不是要再砍掉一个功能,我们不要因为赶工,最后做成了个 Demo。好在团队抗住了,我们按期拿出了

  

0.1 版,去找一些种子客户去做沟通。大家对我们产品交互的灵活、实时性很满意,但明确指出我们缺少报表功能。

  

在产品设计之初,我们想我们要做下一代的数据分析系统,要和过去说再见,像报表这样的过时的东西,我们就不打算要了,没想到客户不这么想。等我从客户那里回来后给团队说,接下来一个月,我们就只做一个报表概览的功能,其他都不做,要包括

  

Web 版和手机浏览器适配版。一个月后 0.2 版出来了,我们又拿给这些种子客户去看,他们开始问我们打算怎么收费,我知道我们这是一个可用的东西了。

  

MVP

  

妙就妙在让你集中精力把最核心的价值流程走通,其它的周边都忽略。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初期,我们需要用最小的成本最小的时间周期去做出尝试,行或者不行,及时得到反馈。就拿

  

AirBnB 来说,他们最早的 MVP

  

就是建了个网页,在上面放了段描述和照片,如果需要预订床位,就发邮件。虽然这个产品非常简陋,但它可以实现核心功能,做出快速验证。

  

MVP 不是 Demo,更不是一个不可独立使用的组件,它更像是你造出汽车前的滑板。虽然简陋,但却实现了你要从 A 到 B

  

地的目的。通过后续的迭代,从滑板到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

  

### (二)可卖

  

一款产品能做出来到卖出去,这中间还有个跨度。

  

在我们自己产品推出之前,我们也有两个合同,但那两个合同完全是咨询项目,是靠我们的专业技能换来的,并不是靠产品挣来的。等 0.2

  

版产品出来后,有位也出来创业的前同事朋友找到我,聊了聊他们的需求,发现很匹配。问我怎么收费,我说一年 20 万,他说太贵了,一共才融 500

  

万怎么可能花这么多买数据工具,我说你打算给多少,他说 5000

  

块,我说成交。就这样,我们在国庆前拿到了第一笔产品付款。之后逐步完善了收费模式,基本采用了按照客户接入数据规模分阶梯定价的方式,不限制客户的使用人数。

  

对于一个产品到底如何定价,这是门学问,我相信核心取决于能给客户带来的价值,而不是成本。有些生意不成立,就是在于成本太高,但是客户愿意为此付出的价钱是远低于成本的。就像现在一辆实验中的无人驾驶汽车,光成本都要

  

200 万,可用户可能只愿意花 50 万购买。还有一个因素是竞争,如果竞争激烈,对于客户来说可做的选择变多,对你的依赖性降低,自然就有了更好的议价能力。

  

许多人把可用和可卖混在一起,可用还没做好,就想卖出去。这样即使卖出去了,客户不能很好的使用出价值来,只会收获负面口碑。在 To C

  

产品里,提前卖出去叫期货营销,像提前预定、众筹等。在 To B

  

产品里,一般是出于客户对你的信任,提前购买了期货。这些期货有可能交付不了,也有可能到后面不是自己产品化想做的,变成定制化开发模式。我们在最早推出产品时,自然没有卖期货的条件。但之后因为有了一批客户,所以在打造新品时,也犯了想要提前卖出去的错误,还好及时做了调整,让新产品有节奏的进行迭代。

  

### (三)规模化

  

To B

  

产品能卖出去,不代表可以规模化的卖出去。最早买你产品的可能是关系户,也可能是《跨越鸿沟》里提到的创新者,他们愿意尝试新东西。可从早期的几个客户扩展到更大规模的客户,就需要考虑组织能力、客户群需求差异等问题。

  

在组织能力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组建销售团队。神策最早的一批客户,主要是我和合伙人跑客户拿下来,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定了 300 个客户 1500

  

万营收的目标,这靠我们两个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必须要组建销售团队。

  

开始的时候我想的比较理想化,招一批 IBM、Oracle 出来有技术背景的销售,每人每年拿下 20

  

个客户就可以。结果发现完全招不过来,谁会看上我们这样的小技术创业公司。后来经朋友介绍,招了销售总监。他入职的第一天我就给他说,接下来我们销售就靠你了,没想到他给我说千万别这么想,销售是负责摘果子的,得有人种果子。这我才知道还得有市场团队获取线索。

  

因为招不过来有技术背景的销售,我就给团队说咱们要把产品尽量简化些,让普通销售都能学得会讲得明白。销售总监也给我建议开始的招聘还是放开了试,于是我们开始了第一批销售的组建。这批招聘的人里有卖鞋的,有卖衣服的,也有修下水管道做节能的,有在钢铁国企坐班的。入职后给他们做了基本培训后进行串讲考核,结果讲得一塌糊涂,一些术语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随机的组织在一起,我的内心拔凉拔凉的。可没想到两个半月后竟然开始出单了,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就这样我们靠着这么一支销售队伍,超额完成了全年业绩。我们事后复盘,还是认为当时及时建销售团队是很明智的决定。

  

从客户群来说,不同的群体需求不一样。在服务互联网公司时,一般只要产品功能过硬就行,其他服务需求不大。但是面对传统客户,服务、咨询类的全面解决方案就需要了。这就需要不断迭代整个产品和服务体系,不管是产品功能、服务流程、角色分工、管理工具等,全面的提升,这样才能规模化的支持客户。

  

以上是我对 To B 产品的三个阶段的认识,要指出的是 To B 产品肯定也是要像 To C

  

产品那样不断迭代升级的,过了初期规模化,就要不断的进行迭代。这种迭代过程,我又把它分解为需求感知、产品迭代、价值交付三个环节,后面再单独讲解。

  

  

www.36dianping.com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桑文锋:To B产品三阶段:可用、可卖和规模化》

  

作者: 桑文锋

  

本文来源于 36氪企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