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阿里巴巴与中国中化集团合作种植的草莓于12月2日在盒马门店正式上市销售。为了新鲜,阿里和中化筹备了半年时间,在全国建设了14个草莓基地,覆盖在不同城市的盒马店周边200公里范围内,让草莓全红时,刚好送达消费者手中,因此有了“草莓”的谐音。
这个冬天的水果不仅仅是草莓,海南的火龙果,秭归的脐橙,新疆阿克苏的苹果,让这个冬天的餐桌水果不再单调。他们都来自阿里在全国各地建设的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
来自阿里巴巴的消费数据显示,“不新鲜、不好吃”是水果消费的最大痛点。寻找“童年的水果味”成为当前市场对水果的刚需需求。鉴于此,阿里巴巴开始对草莓整个产业链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造。
根据行业惯例,为了弥补供应链的不足,草莓会在5-6分钟采摘,在运输途中逐渐变红成熟。这种“成熟”的草莓,口感大大降低,也变成了“再也找不到的果味”。
为了让这一口新鲜又即食,阿里巴巴和中化决定在消费者家门口种草莓。缩短供应链,全红草莓24小时内就能从田间送达消费者手中。也是依靠消费数据反馈供应链,只卖一天。
阿里巴巴依靠消费端大数据指导基地“什么样的草莓最好卖”。这个标准细化到一颗草莓,需要称重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口味;有多甜,就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它有多新鲜,就满足了消费者挑剔的眼光。这些都会反馈到种植管理的全过程。
目前,阿里巴巴与中化集团在中国14个草莓基地的合作面积超过1000亩。预计未来三年“草莓”销售额将超过10亿元。
(描述:阿里巴巴全国数字农业基地)
今年10月10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揭牌。时任盒马商业集团总裁侯毅担任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这是阿里巴巴今年帮助农民创新,建立规模化数字农业基地,打破传统分散小农模式,实现优质农产品产地直供,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全、更优质的组织保障。
据报道,在农村地区,有200万新农民效仿了阿里巴巴的耕作模式。过去天猫双11,来自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的好产品,第一次没有中间商,直接通过阿里巴巴到达消费者手中。
在内蒙古兴安盟,阿里巴巴首个数字农业基地推动了当地大米“产-供-销”全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从源头管理兴安盟大米质量,有助于兴安盟大米质量升级,沉淀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在湖北秭归,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基地让脐橙种植户每亩至少增收800元。订单农业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态。阿里巴巴的大数据会提前告诉当地种植户今年市场需要多少,从大型超市到精品店需要什么标准,甚至水果直径和甜度几何,从而掌握市场需求,认识自己。
如今,这个小草莓寄托了阿里巴巴对水果供应链重构的期待。仅在追溯系统方面,阿里巴巴和中化就投入了100多万元研发。未来,数字基地每亩草莓平均数量将增加40%,带来24%的利润增长。这种模式也将直接惠及种植者和消费者。
草莓是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后羿从新零售切入新供应的入口。“未来草莓之路可以复制。草莓是供应链中最难重构的水果。今天,我们做了这么难的草莓。接下来,只要我们认真重新定义每一件物品的价值,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重构,未来的农业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