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干陵博物馆“文物长发”问题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发微博问:“在甘岭博物馆看到这两件长毛文物是怎么回事?是储存温湿度不到位吗?”甘岭博物馆回应称,此事属实,因为文物因天气和温度变化而盐析,已移出展览,在文物修复室修复维护。
为什么“唐陶胡人彩绘俑”等文物从头到脚都沾满了细密的“绒毛”?
一位从事文物保护教学研究的网友分析,应该是出土时没有淡化,诱发了湿度变化。要不是这种奇怪的长毛现象和互联网强大的传播效应,恐怕文物也要被盐析了,这是外行人永远无法理解的。由此看来,细心的网友和给出专业解释的用户无意中做了一个地道的文化保护科普。前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等节目让很多普通观众爱上了参观博物馆,用自己喜欢的文学和文章对考古和文化工作产生了兴趣。这对于从事文物专业保护的工作人员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但是文物的长发其实要看观众的发现,反正有点不合理。为什么工作人员在日常巡逻中没有发现异常?文物在展出前是否需要脱盐或者已经脱盐,应该有相应的专业标准。现在展示出来,就说明符合展览要求,达到了文化保护的水平。陶俑长毛后,有网友认为像金丝猴一样可爱,像穿皮衣一样好玩。不过,这种娱乐性的解读,网友可以说。作为一个博物馆,应该给出严肃的解释。为什么如此珍贵的文物如此被忽视?
如今,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广袤大地上展示的遗产,古籍里写的文字,都活得热火朝天,网民对文物和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热爱。作为专业人士,我们需要增强责任感,培养文化保存技术,尽职尽责地对待馆藏文物,睁大眼睛,才能无愧于传统文化的信任。
(原标题:文物保护不能这么浮躁)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张莉
流程编辑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