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公子,编辑,水青一
* * *
老谢是我小时候的玩伴,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八个字:浪费半条命,一事无成。
10年前,高中毕业后,没上大学的老谢直接去餐厅洗碗,然后做超市经营者,卖保险,做网络管理员,送外卖。
前几天吃饭的时候,他跟我们说,他打算从网贷借30到40万元创业。
所有人都很惊讶。他们问他:你现在的工作不是很稳定吗?你创造了什么职业?
老谢说,我想过了。反正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我怕什么?放手吧,也许会有奇迹。
我们集体沉默。老谢的那句话有点像“光脚不怕穿鞋,反正我是光脚的”,又有点像“破罐子破摔,反正已经是破罐子破摔了”。
但是很抱歉,这真的不是一个逻辑。
我相信奇迹,但绝不相信奇迹的发生靠的是毫无准备的“运气”。
在这个过程中,你最怕的不是自己没有积累或者什么都没有,而是自己没有想清楚就盲目冒进。
在这个行当里,你越无畏,死得越快。
#一、折腾与“瞎折腾”,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他认为自己“天生不安分”。本来他有一个月8000元的稳定收入,但他觉得无聊,想赚更多的钱。
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看到别人炒股赚钱,就跟风,却没有学到任何相关知识,盲目追涨追跌,损失了十几万块肉。
前几年看别人做o2o赚钱,忙着策划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送外卖”项目,希望能为社区居民赚钱。结果由于缺乏前期研究,很多实施过程的细节都没能丢失,我也损失了几万。
看到别人靠媒体赚钱,兴奋地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和其他平台账号,因为一开始没有粉丝和流量,近10万人大规模去做广告吸粉。最后因为内容质量不够硬,最后被吸进去的粉丝都流失了.
就像我这里的朋友,放手就够了吗?但在此之前,你应该加上一个“瞎”字。
他选择的领域都是盲目跟风,没有一个是他真正擅长的。
然而,这件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反正他们都是穷人。扔东西是不对的。如果是大事,继续穷下去。”
这是苦者的逻辑。
但是富人分为小富人、超级富人和最富有的人,所以穷人不一定要分等级?
你现在很穷,可能一个月才3000,每个月都是月光。
但是乱搞之后,不会变成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的债务吗?
我自己也经历过。
创业前在华为,一个月有几万块钱。当我辞职创业时,我有几十万美元。
我在想,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这些钱都丢了,我就回去工作。
事实证明,这很天真。
因为缺乏经验,公司的经营并不顺利,花钱的速度远超我的预期。不到半年,钱就花光了。
详情请参考我的文章:《跨界创业的中年人浪起来有多野?》
这个时候止损撤退?公司刚刚看到一些希望,谁会愿意呢?谁不想再打一场?
于是,透支信用卡,向各种平台借款,继续折腾。
就这样,又过了半年,成功从零资产变成了负50万。
对于老板来说,这钱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压力真的很大。
每天一睁眼就想没钱给员工发工资怎么办,贷款不够怎么办,信用信息被列入黑名单怎么办.
老谢口中的“没什么”一词最多是0,而真正翻来覆去失败的人可能是负数,而且往往是超出想象的大负数。
你确定买得起,还是买得起?
#二、想折腾前,不妨先问自己7个问题
从一开始,对于一个业余选手,尤其是跨界抛投选手来说,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擅长什么,然后系统地梳理动作步骤是非常重要的。
从你目前的经验总结来看,我们应该试着梳理出以下七个问题。
1.我最擅长干什么?
你最擅长的可能是你的天赋或者你过去知识的积累。
人才越好,积累越厚,越容易快速切入市场,建立竞争优势。
华为总裁任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人生路上的自我感觉是什么?就是充分发挥你的优势。
我在大学是外语课代表,当时自学英语和日语。当我走向一个新的。
事业的时候,虽然语言对我很有用处,但发现我的身上最主要的优势,是对逻辑和方向的理解,远远深刻于对语言的修炼。如果用很多精力去练语言,可能对逻辑的理解就会弱化。我放弃对语言的努力,集中发挥我的优势,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正因做了正确的选择,聚焦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才有了后来的华为。而从对社会的贡献来讲,也是天壤之别。
韩寒曾说,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与其尝试去做一个“完人”,或许更应该用有限的时间找到自己的长板,让它变得更长,如此,才更容易脱颖而出。
2.我最想干什么?
乔布斯曾说: 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
如果没有热爱,哪怕再擅长,一定都会有倦怠的一天。
要找到所谓“热爱”,并不困难:仔细回忆生命中,哪些事曾让你不知疲惫、废寝忘食,哪怕暂时没有收入都甘之如饴?
我2015年裸辞,跨界做内容创业。
头3年,都是亏损状态,最难时,公司欠了不少钱,员工下月工资没找落,每天都很焦虑。
有人问我是否后悔,我始终都只回一个字:不。
原因无他,因为我真的,发自内心地热爱写作这件事。
它就是我余生最想干的事。
正因热爱,我才持续保有旺盛的自驱力,愿意承受更多的寂寞与阻力,也才有了之后的破局。
全心热爱,与只是想做点可能赚钱的营生,两种心态下迸发的能量和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一定全然不同。
3.我能够给受众带来什么价值?
我在教新媒体写作时,一直给学员强调的一个点,是写作者必须具备读者思维,也即用户思维。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贵,而在当下信息泛滥的时代,他们的视线又太容易被转移。
如果你的文章冗长无味,没有精准受众定位,也不能带给别人价值,一定无法获得关注与传播。
当我们尝试创业或者做一款产品,也是同样的逻辑,需要先做同样的用户画像:
1) 我的用户是谁,在哪里,是否足够多?
2)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怎样?
3) 他们需要什么?
4) 我的产品、服务、内容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
搞清楚这一切,再着手输出内容、研发产品、提供服务,无疑更有针对性得多。
否则,就只是在想当然的自娱自乐,注定激不起任何水花。
4.领域内已成功的人都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我可以借鉴?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但积极拓展眼界,向成功者取经学习,显然比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更快一点。
成长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从借鉴到创新的过程,诚如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所说:创意,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当然,这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1) 借鉴,不是照搬,更不是抄袭。
你可以模仿金庸的文风,但你不可能照抄他的小说情节,故事内核还得是自己的。
2) 借鉴还得考虑具体情境、时机及主流价值观等因素。
比如《哪吒闹海》是古代神话经典,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但最近大热的动漫电影《哪咤之魔童降世》之所以爆,除了精美的制作和流畅的叙事,更重要的,是顺应当下主流价值观改变了主题:从最初的对抗父权,到如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对抗天命。
找准对标人物、顺应趋势、适配自身,成功的可能性一定大很多。
5.我跟竞品的不同在哪里?
如果说找到自己擅长+热爱的事,是稳步、持久折腾的基础,那么找到和竞品的差异点,才是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这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你进入的时间比别人晚,提供的东西和别人一样,价格也差不多,用户凭什么关注你,为你买单?
Papi酱在成名之前,已在多个平台发布过很多搞笑短视频,但并没有太好反响。因为她先前那些东西,市场上都已经很多,过于同质化。
直到她使用了“精神分裂式”的变声方式来演绎――尽管内容其实还是那些内容,但因为新颖的表现方式,让受众格外惊喜,迅速引爆了市场。
信息时代,能吸引我们的元素太多,如果无法持续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注定会被很快遗忘。
与众不同的差异点,让Papi酱们快速崛起。
6.哪些领域我绝对不碰?
一个人最致命的错觉,就是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因此什么都想试试。
殊不知越如此,越容易分散精力,自信受挫,从而导致全盘皆输。
《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说: 战略的本质,是选择什么不该做 。
比如作为一个理工直男,我对自己的审美一向有自知之明,所以我绝不参与设计相关的事宜,而只专注在文字层面。
当你越清楚自己的短板与边界在哪,越明白自己哪些不能碰,自然会更聚焦自己可以做的事,从而把它真正做到极致。
7.我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决定开展一项事业或切入一个领域,先想好盈利模式,必然是重中之重。
以自媒体为例。
第一种模式,是做流量。
这种模式最简单,通过研究平台调性,炮制对应的流量文,四处洗稿、拼贴赚取广告费,这是相当一部分自媒体人最核心的变现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做KOL。
通过在垂直领域持续更新优质内容吸引读者,先圈粉,建立信任,之后再将其转化为付费用户。
第三种模式,是做平台。
通过购买众多创作者提供的优质内容把平台做大,吸引广告主入驻,实现变现和盈利。
每种模式,都有其利弊与门槛,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定位,才能找对发力方向,快速切入市场。
# 三、到底该不该折腾?取决于你想要怎样的人生
一直非常喜欢一句话听起来很鸡汤的话: 只此一生,必须热情 。
也正是秉持这一信念,我才裸辞创业,历经险阻,走到现在。在目光所及的未来,仍将持续走下去。
但这并不代表,折腾对所有人都适用。
马云说: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
所以,当你想要折腾时,请务必帮自己理清上述7个问题,再审慎地多确认几次:我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
唯有透彻地想清楚了,这样的折腾,才有意义。
即便失败了,也才无怨无悔。
与君共勉。
* * *
我的专栏《 快速逆袭,收入翻10倍的职场攻略 》正在热销中,有关我从月入4000到年入百万,我的快速升职、收入大幅跃迁的秘诀,都在本专栏里。
若觉得有帮助,欢迎你的订阅,我会同时送出700套ppt模板及70本成长类电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