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下班开始学习,已经学习了两个多小时。幸运的是,和一个人一起学习并不无聊。学习资料是在一个专门做设备研究的微信官方账号上找到的,用了2-3万字,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新旧光伏技术的对比,以及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的发展。这是我见过的关于光伏行业最透彻、最完整的研究报告。如果你想要,直接加我。
大纲如下:
核心观点
电池技术迭代驱动光伏降本增效,N型电池有望接棒成为主流。
光伏产业链快速发展的本质是技术驱动的降本增效,这一点在电池片领域尤为明显。展望未来,由于P型PERC电池平均效率在23%以上,逼近瓶颈,改善进度放缓,而N型电池效率提升潜力巨大,投资成本持续下降。目前转换效率已经超过平均24%以上,目前的路线主要包括三种N型电池技术:TOPCON电池技术、HIT电池技术和IBC电池技术。我们认为,本轮光伏技术变革将从P型电池向N型电池转变,也将带来电池设备和投资机会的变化。
TOPCON挖掘现有产线生命周期,工艺优化持续推进。
TOPCON的核心优势在于:1)理论转换效率上限高,其中TOPCON基于POLO2-BJ结构的理论效率为28.7%,接近晶体硅的极限;2)可在现有PERC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国内60%的PERC产能可转化为TOPCON,因此面临老产能大规模折旧计提的压力,转化为TOPCON是延长设备应用周期的较好选择。但制约TOPCON量产的关键因素是良率普遍在95%以下,目前成本仍较高,工艺路线仍未完全定型,需要持续关注后续优化过程。
HIT降本增效路径清晰,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HIT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其转换效率高,有效降低了发电终端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光效低等诸多优势。HIT双面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每W比PERC多产生5~11.8%的电量。随着硅片、非硅和产能成本的不断降低,我们预计到2021年底和2022年底HIT成本将分别达到0.79元/w和0.68元/W,其中2021年相当于目前的TOPCON成本,2022年相当于目前的PERC成本。目前,通威、华盛、艾康等厂商的HIT量产进展顺利。预计未来三年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22亿元。
IBC技术路径仍未成熟,长期叠加工艺具备潜力。
由于叉指背接触的优良结构,IBC电池的早期效率超过25%。然而,在商用晶体硅电池中,IBC也是一种工艺更复杂、结构更困难、成本更高的技术,难以短期量产。但是可以结合HIT/TOPCON电池技术来制备HBC/POLO-
IBC电池,可将效率提升至26.7%,代表了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水平,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具有较强优势,需要继续关注产业化进程。
投资建议:
TOPCON、HIT、IBC等电池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三项技术中,HIT电池参数性能最佳,产业化进展顺利,降本增效路径最清晰。我们判断HIT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但考虑到HIT的降本增效仍需上下游和供应商全产业链的支持,预计渗透率将逐步提升。而TOPCON现阶段成本相对较低,未来有潜在效率,可以在现有巨大产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龙头/集成企业将持续探索,预计未来3-5年将与HIT共存。IBC电池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