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年开始
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创办新东方,并于2006年带领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可以说,于校长和他所掌管的新东方,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和时代的象征。至于余校长本人,他也赢了
央视年度经济人物,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等等。14年,俞总裁与盛希泰共同创立鸿泰基金,继续为年轻创业者播种梦想。
回想几十年的新东方创业和发展历程,是什么成就了俞敏洪今天的这份事业?
余:
如果要谈新东方,我觉得要谈创业。每个人都知道现在的企业家有一个大问题。我认为他们非常渴望成功,成功或急功近利,他们也非常擅长讲述自己创业的故事。但事实上,我认为真正的创业应该通过某种意义上把握几个要素来完成。
对我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创业跟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但我觉得本质是一样的),
我始终认为创业就是要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只有你自己喜欢做这件事情,你才愿意把这件事情长久的做下去。
比如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所以跑新东方的时候还是老师。我负责老师,和老师打交道。我很高兴看到学生,所以我愿意继续这样做。
但是你喜欢的还不够。如果你喜欢它,你需要知道它如何形成商业模式。有些东西不能形成商业模式,喜欢也不行;有些事情是自己脑袋里想通的,就算没有商业模式,你开始说我要创业,那就更不靠谱了。所以我在新东方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当我看到自己只要租一间教室,招20个学生,自己上课,就有收入和利润。
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有收入,第二是有利润,第三是有客户。
你可以反过来说,我们可以先有客户,再有客户和利润。利润可以延期,当场变现,但如果我们反复琢磨,商业模式是没有收入、没有利润、没有收入,最后却入不敷出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知道,近年来,我们99%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已经死亡。原因是只有互联网的概念愚弄了我们,我们没有想清楚背后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即使投资者投资了钱,投资者也会把钱用完,所以这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要素就是要有良好的团队。
之所以今天能在新东方做到,是因为新东方的合伙人都很有能力。虽然一开始是自己做的,但是很快就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加入了新东方。在王强、许小平(我的大学同学)和周成刚、李国富(我的中学同学)的参与下,这些队员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一定会成功。
第四个要素,我觉得是要有良好的产品的拓展和迭代。
这个东西很重要。如果我在做新东方的时候做的是农村教育,我觉得我做不到,因为当时农村教育没有人会买这个产品,但是我在做海外,高端考试培训,托福,GRE等等。那么你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体系。
但是如果我一直做托福和GRE外语考试到今天,新东方就没了。中间,随着新东方的发展,我会有各种产品的迭代,从托福和GRE开始,在国内达到四六级,然后做中学和小学。现在新东方已经成为教育的全产业链。正是因为整个产业链的一个发展过程,新东方才会最终走向一个几百亿收入的教育公司。
第五条,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结构改造。
对于新东方来说,我一开始是个体户,后面是家族企业,根本不需要什么公司治理,但是等王强、许小平回来,我们就变成合伙制,有一定的公司架构,但是这不能满足我们未来发展的需要。
因此,到2006年,新东方将改为集团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结构可以适应更大的发展。原来新东方在北京只有一所学校,后来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几百个教学点,也是因为结构转型成功。新东方来到美国上市后,立即成为美国上市公司的架构。
所以每一个业务阶段都有不同的架构去适应,就像小河沟里,你没法开大船,所以到你公司变成大船的时候,你一定要有汪洋大海的这种水域,水域一样的概念。
所以如果我们做好这些事情,我认为一个公司很可能会成功。我想这就是我的经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