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电工接单app,电工网络接单平台哪个好

  

  社保入税新规,将加速行业合规进程。   

  

  但代价也很高,餐饮企业的利润可能下降30%!   

  

  距离新规实施还有两个多月,如何冲抵社保入税对利润的影响?   

  

  我们采访了10多位餐饮老板、业内人士,总结提出了六项合规对策。   

  

  * * *   

  

  餐饮老板内参阿辉是北京人。   

  

  前段时间我们的文章《餐饮老板不淡定了:明年30%的利润要没了?》讲了很多食客的心里话。   

  

  很多餐饮老板在后台留言,有些悲观的老板说“做不到”,而乐观的老板则认为“餐饮业可以吸收这种影响”。有人说“不变”,有人已经提前开始改革就业结构。   

  

  内参君采访了几十位餐饮企业的老板和员工,发现有些老板早就预料到了一些应对变化的模式:   

  

  老板A   

  

  小吃快餐企业,30家店左右   

  

  我们将采用“2 2 1 5”模式来改善我们的就业结构:20%的劳务外包, 20%的人从事非全日制工作,10%从事临时性工作,50%从事全日制工作。   

  

  这是我们想象的理想模式。由于餐饮业的复杂性,如快餐、火锅等。对人员专业化的要求相对较低,这相对适合大量的兼职岗位。有些企业不适合,我们在不断寻找更好的方法。   

  

  老板B   

  

  快餐企业,100家左右   

  

  劳务外包.的兼职合伙人制度但对我们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劳务外包,仍然必须给外包公司钱,只是越来越少;兼职,我们厨房的员工不能兼职,最多只有前厅;合伙人制,分红代替工资,但分红要交25%的税。   

  

  老板C   

  

  中餐企业,门店规模5家以下   

  

  一个朋友建议我拿员工账户的一半,另一半。   

  

  我们没有很多商店。我们控制下有两家公司,工资可以从另一家公司员工的个人卡中转出。我们自愿缴纳社保,有些员工不愿意(按实际工资缴纳)。根据实际情况,工资会马上从5000涨到4000,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年轻人现在更需要现金。   

  

  其实还是一种侥幸心理。   

  

  01   

  

  很多老板的焦虑   

  

  其实来源于对规则的不了解   

  

  不管是“保守应对”还是“主动规划”,内参君发现,很多餐饮业主的焦虑源于对社保规则的一知半解,只有不知道具体规则时,才会焦虑、不知所措。   

  

  对社保规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从容应对。   

  

  客观地说,社保入税之后的合规只是增加企业人力成本,并没有弱化企业的开源能力。   

  

  大鱼学院特约讲师、老达实验室高级合伙人张龙指出,“社保入税,唯一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张龙建议餐饮企业要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知己”,量化合规的成本。   

  

  了解当前成本是多少,合规后成本会增加多少,并按城市和级别进行量化。盘点人力资源,量化企业内部业务,计算具体需要的人数,划分哪些是必要的人力支持,哪些可以组合减少。   

  

  其次是“知彼”,了解社保计费规则,了解社保申报规则。   

  

  一定比例内的一些费用可以排除在社保基数之外,员工的社保申报也可以有一定的余地。比如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不计入社保基数,只缴纳个人所得税。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5%的企业年金既不计入社保基数,也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认识自己”会比较困难,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企业首先要做的是“知己”,知己还是要从人员和用工结构入手。   

  

  02   

  

  向成熟企业学习   

  

  三招合理降低你的用工成本   

  

  与国内餐饮企业因社保改革事件“觉醒”到改善用工结构"相比,上市企业、外资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已经开始改善就业结构。例如,麦当劳早在1992年就开始在北京采用计时工作制。   

p>   

改善用工结构还得向成熟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标准化,学习他们提高人效。

  

\- -

  

改善用工结构

  

多数餐企在这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间

  

据劳动力精细化管理SAAS平台乐才JoyHR.com创始人金财介绍,

  

国外餐饮业小时工比例远高于中国,日本占比为67%,美国为50%-55%,而中国只有不到10%。

  

比如迪卡侬就有一套成熟的用工结构,相对较低的用工成本,是它在零售业实体店关门潮的大背景下仍然持续开店的原因之一。

  

  

官网显示,目前迪卡侬在中国有268家门店,2018年计划开设门店数量超过50家。据内参君了解,迪卡侬大多数门店面积在1000~4000平之间,而含管理层在内的全职员工数量不过十几人,安保、保洁是外包的,他们不属于迪卡侬员工,商场内兼职数量占员工总数超过60%。

  

国内除了海底捞,也有很多餐饮企业尝到了这样的甜头。某上市火锅品牌的小时工和全职员工比例大概在3:7左右,因为上市的原因,其合规性也是比较好的。

  

大多数餐饮企业的用工结构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可以在这方面多花点心思,有很大潜力可挖。

  

\- -

  

精细化排班

  

井格、绿茶靠这招节约人力近400人

  

兼职有时候并不靠谱,人员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人员实在无法减少的情况下,合理的排班,也能提升时间利用效率。

  

金财表示, 餐饮用工必然是人效最大化,比如一人多岗、灵活排班、共享排班等等,餐企可以精细化管理管控人员出勤。

  

举例说,进客高峰期,服务员在前厅服务,而在接近餐尾收市等前厅相对清闲的时候,可以安排部分服务员去其它需要的岗位帮忙,比如后厨,这样就可以高效利用这部分的工时。

  

内参君了解到,井格、绿茶等品牌使用合理排班的方法,使全职员工总数减少了6%左右,节约人力近400人;而嘉和一品、比格披萨、旺顺阁在优化排班之后,使员工总工时降低至原有工时的80%。

  

\- -

  

产品标准化与流程标准化

  

效率高低与标准化程度直接相关

  

无论如何, 高效率打败低效率都是必然的。

  

餐饮企业尤其是快餐企业,不断在追求通过实行产品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提高效率。

  

  

比如麦当劳能够用机器取代人的,一律用机器;他们建立详细的操作体系,SOP手册,严格执行;用训练、训练、再训练不断去提高效率。

  

再比如内参曾报道田老师红烧肉平均出餐时间在27秒,250平米左右的萨莉亚前厅和后厨仅用4个工作人员(详细阅读:27秒出餐PK250平只用4人,谁是快餐“效率之王”?)。这些都是产品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之后才能实现的,做到了这两样,在竞争中才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03

  

以下三种应对方法操作复杂

  

建议餐饮老板谨慎使用

  

上文提到的三种方式,比较成熟、风险较小且相对简单。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方式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复杂,也并不适合所有餐饮企业,仅供参考,建议谨慎使用。

  

\- -

  

内部交易模式(内包)

  

指将公司内部一部分人员独立出来,在特定(有政策倾斜)地方成立小微企业,并以小微企业的名义承接来自公司的业务,员工这样的情况下既可以是缴纳社保获得工资的员工,也可以是享受小微分红的合伙人。

  

该方式将涉及员工劳动关系处理、内部业务职能拆分、组织结构优化等问题,实施时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与筹划。

  

\- -

  

劳务外包

  

劳务外包是指公司部分业务由相应供应商提供。 劳务外包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变成“假外包真派遣”,而法律对劳务派遣有诸多限制。

  

劳务外包为对不同公司节省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用。

  

  

\- -

  

类滴滴平台的共享用工模式

  

企业将业务分派到平台,然后由个人从平台上承接相应的业务,这种情况下原则上不会被认定劳动关系,而且餐饮企业不需要对人员进行管理。

  

现在北京有这样类似的平台出现,比如物业公司的电工外包平台,物业并不是每天都需要电工,当物业有需要的时候就从平台上下单,电工接单并解决物业的问题。

  

这是一种三赢模式,不过对于餐饮行业而言,仅适用于一些只需要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岗位。

  

04

  

总结

  

餐企人工成本只会上涨不会下降

  

唯一的出路是改善用人方式

  

就算不考虑社保新规,对餐饮企业来说, 只要你想发展,用人成本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而合规发展,也必将是餐饮业的大趋势。

  

上市之前,海底捞补缴了近亿元的社保和公积金,以保证企业的合法合规,所以此轮社保改革对其影响不大。

  

但海底捞还是在想办法压缩人工成本,在其很多门店里,都有小时工的身影;另一方面,海底捞正在试图用更多的机器代替人工,厨房自动化智能设备和技术也在进行研发。

  

不管是哪种方式降低成本,都是从“人”入手,向内部要效率,提高人效,改善结构。 对于大部分的餐企,特别是中小餐企来说,内部还大有优化空间。

  

( 部分综合自劳达劳动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