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做中学生的老师,用VR技术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生动”地再现在他们面前。最近,南开大学几位女生开发的“虚拟仿真古陶瓷文化课”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流行起来。
这些“小老师”都是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该团队由一名女教师和六名女大学生组成,致力于推进“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古代陶瓷文化进校园”项目。他们从《诗经小雅》中选择了“南油嘉鱼”作为项目组的名称,代表了团队成员之间幸福和努力的氛围。
该团队发现,中国博物馆有4223.98万件(套)文物,但展出的不到5%。由于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大量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从未走进过博物馆。
一方面有出不去的文物,另一方面也有进不去的孩子。如何让文物走进孩子们的视野,成为这些女孩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们决定用虚拟仿真技术把“文物”送到难以到达博物馆的孩子们手中,对文物做深入的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我们开发了看得见、听得见、甚至摸得着的陶瓷文物课程。目前,我们的课程在中小学和图书馆展示,反响很好。”学生领队高介绍,产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包括线上学习软件、线下基础课程、体验活动、教师培训等配套项目。“我们要多形式创新,让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
课堂上,她把极其珍贵的“国宝”——汝窑青釉青瓷交到学生手中把玩。当孩子们惊叹于文物的美丽时,她给我们讲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天津海河中学的教室里,大学生的姐姐们展示了青花瓷的烧制过程。“在白瓷胎上画好,盖上透明釉,放入窑内,不断取出火光观察烧成温度是否符合要求,最后关火冷却,取出成品。”大屏幕上,我看到陈列着一个烧制好的瓷瓶,轮廓光滑,釉色透明,瓷胎洁白,胎体厚实,青花色泽鲜艳。
讲台下的中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然后在电脑上体验瓷器的烧制过程。“太神奇了!以前听周杰伦的《青花瓷》,从来没想过瓷器的制作过程。现在我更清楚了!”孩子们边说边点击鼠标。
团队导师张煜雯介绍,VR在K12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涌现出一批做VR教育的公司,但产品同质化,学校需求大,市场供应仍有缺口。另一方面,文物教育专业要求高,文物资源稀缺。再加上虚拟仿真开发技术成本的限制,这类项目往往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才能形成。
自2018年以来,张煜雯带领学生设计陶瓷主题课程,并在大学、中小学和图书馆进行实验教学尝试。他一方面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市民服务,另一方面也在收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
“南油嘉鱼”团队的姑娘们,带着精心开发设计的虚拟仿真课程项目,走进中小学、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以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训、项目孵化、产业研究等形式进行合作。服务于一千多名飞行员。
“我们“走出去”的目的是收集实验数据,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和呈现。另一方面,虚拟仿真课程也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他们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队员郭对说。
她是赵子惠海河中学考古文化协会会员。她一定是
一次次走进中小学校园,面对一双双一次次渴望知识的眼睛,“南油嘉鱼”团队意识到,他们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播一点专业知识,更是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点燃一团兴趣的火焰。
高记得,她以前在博物馆当专业讲解员讲解,但来看展览的孩子们只专注于追和玩,似乎对眼前的老古董不感兴趣。如何让博物馆里丰富的资源从“高”变得接地气?
带着这种使命感,经过两年多的积累和坚持,团队今年升级了产品形态,以“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传统文化深度研究项目”参加了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举斩获天津市金奖。
如今,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与南开大学研究生教育集团合作,服务更多的中小学生;比如搭建VR大篷车,把课程送到校园,解决农村学校设备受限的问题.
张煜雯期待这个虚拟仿真陶瓷文化课能成为年轻人走近文物的一扇门,“让代表中国的中国从这里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