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泰兴漏了一船糖,就能让太平洋的水变甜”。“泰兴”指的是后期揭阳著名律所陈泰兴。主要经营糖、油、豆渣饼等物资进出揭阳、天津,以海运为主,业务规模处于巅峰。
泰兴作为揭阳的龙头商号,兴盛于清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代及民国,有百余年的“备用”时间。它的创始人陈,甚至被后人称为“财富之父”!
陈,原名,家住荣成妈宫门前,俗称“马倩陈”,家中排行第三。清朝时,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分别创办了泰丰、泰顺和泰兴商号。根据《揭阳县续志卷三贤能》的记载,他“有点孤独和贫穷,从勤俭做起,积累了很多钱”,是典型的白手起家。
目前揭阳泰兴民居分为老泰兴和新泰兴,是陈发家后建造的。其建筑规模在揭阳旧县城的古代民居中名列前茅,也反映了当时陈家族的财富。
陈其故居
老泰兴南至双峰寺,北至克厝头(今揭阳皮革厂),东北至宝厝内,西至前马山蛟河,东至新泰兴隔溪而过。主要建筑有青创门楼、观察楼、陈氏花园、颍川故居、书店、陈氏宗祠、邸、艾日如等。
陈奇本人并不是靠读书进入仕途的,但他非常重视后代乃至宗族的教育。尤山书局建成时,“凡来求学者者,免纳资本”,这也培养了揭阳近代史上一批很有前途的人物,连名臣丁日昌都曾沾过他的光。
丁日昌
传说丁日昌是靠陈泰兴发家的。据《丁日昌中丞事略》一书记载:“道光五申二十八年(1848年),老师二十六岁。这一年,我在揭阳县遇到了陈瑞芝(晏子)和陈登邦(圣三)。三才诗,仰慕教师的学习能力,名声在外多方面,教师的知识逐渐为人所知。之后,我会成为一个永远不会背弃我的朋友。”陈泰兴对丁日昌的支持和“流浪”是走向文达的关键一步。
除了热心教育,陈还“爱捐赠”,做了无数扶贫的事情。道光十三年(1833年),因咸潮害秋,五谷皆失,人们挖草根剥树皮充饥,与路上饿死的人相比。邱晨齐主动压平了20万石大米,每次交易都声称数量,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并不是假的,以防出现欺骗人的情况。与此同时,他还邀请自己在龚雪前设厂给粥吃五天。
道光十七年(1837年)、咸丰十年(1860年),先后捐资修缮潮州祥子桥、玉湖桥。道光初年,他还主张在龚雪修建文昌寺和奎光阁,受到官员和民众的高度赞扬。
潮州祥子桥
揭阳龚雪文昌寺
与老泰兴仅一衣带水的新泰兴,有外门书《星汇里》,泰兴人称之为“阿波房”。这是典型的民居与祠堂相结合的房屋建筑。宗祠是陈的妾翁所有。
陈有妻有妾。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翁氏的助手负责陈家的日常事务。翁氏家族促成了陈泰兴的兴盛。她贤惠大方,管理有方,帮助丈夫维持泰兴银行的日常运营和陈的家庭事务,得到家人和亲戚的钦佩和支持。
祭祀中有所谓“米奶奶进庙”的金科玉律。翁家虽然德高望重,但难免会为妾的身份而苦恼。考虑到自己未来的“血食”(祭品),年事渐高的翁家决定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请子孙为自己修建一座专门的祠堂。
明清之际
之后,陈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854年,陈病逝,陈家斥巨资帮助陈的次子、时任广西梧州知府的陈瑞芝平息乱局,帮助当地百姓。结果,建造祠堂的计划一度搁浅。直到1928年,翁家祠堂才建成,距离翁家去世已经80多年了。
翁家后人没有忘记祖辈的仁心和建庙的意愿,特意立了一块牌匾“钱塘寺”,表达“翁家祖上捐自堂”,并将其纪念馆长期命名为“聚德堂”。“钱塘”在翁的女儿中是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