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淘宝活跃用户突破一亿,淘宝活跃用户从几亿降到700多万

  

  2019年冬天,穿着汉服的理子霍奇走出国门,淘宝双12的丝绒汉服斗篷销量大涨30倍.曾经的小众汉服已经“出圈”了。淘宝数据显示,汉服已形成规模超过20亿的市场,并保持了近150%的快速增长。   

  

  “小众绝对不再是小众。许多人购买汉服作为日常出行,并穿着制服。尤其是汉服领域已经有销量突破1亿的品牌,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淘宝汉服行业运营商告诉快科技。   

  

     

  

  汉服逐渐成为很多人出行、穿搭的日常用品。   

  

  淘宝汉服品牌“汉商华联”的创始人小若,早在12年前就接触到了汉服。作为中国最早的汉服商人之一,她可以说见证了这个“20亿江湖”的成长:   

  

  “2007年我刚刚接触汉服时,这个圈子真的很小众,几乎找不到买汉服的地方。而如今在淘宝搜索汉服,无论你喜欢什么款式什么颜色的都有。”   

  

  汉服爱好者卢晓回忆起他的第一部汉服。“他们都是自己设计,到处买面料,最后甚至手工缝制加工。”她还记得第一批汉服爱好者想买汉服,只能手工定制。甚至就在几年前,汉服店慢慢出现在淘宝上,但从预约到收到汉服,通常需要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数量太少工厂不会接单”。   

  

  然而,在已经拥有近8亿消费者的淘宝平台上,即使是小众爱好也能做成上亿的生意。这一理论,被美国杂志《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形象地描述为“长尾理论”,成为解决汉服产能问题的关键。   

  

  据第三方保守估计,淘宝上活跃的汉服爱好者约在千万左右,虽然不算多,但也形成了庞大的需求,驱动着供给端的快速“进化”。   

  

  于是,汉服在淘宝上的商家迅速壮大,汉服从手绘到印刷,再到刺绣,现在固定织染,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就像2015年创立的淘宝汉服店“华超集”一样,见证了汉服三年的整体快速发展。到了2018年,《华超集》也衍生出了自己的主题曲《花朝月夕》。这个刚入驻三年的新淘宝商家,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成为“淘品牌”孵化新浪潮的代表。   

  

  “华超集”创始人何媛媛认为,他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平台,在淘宝创业是他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今年淘宝创意节“远山桥”限量汉服   

  

  淘宝数据显示,仅在过去一年,就有超过2000家淘宝店铺孵化出了拥有超过1000万成年人和品牌属性的淘宝品牌。从淘宝店到“淘品牌”的路越来越短,尤其是汉服领域,有很多知名的淘品牌如汉商华联、华朝基、远山桥等。   

  

  这背后,年轻人的创造力不容小觑。他们将原创设计融入汉服设计,带动汉服江湖快速繁荣。   

  

  “远山桥”创始人黄巧恩,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开了淘宝汉服店。她也恰好学习服装设计,先后推出了改良汉服模特和改良国风旗袍模特。这些别出心裁的创意引起了更多消费者对民族风情和汉服的关注。2018年,黄巧恩决定将汉服的创新设计和研发作为自己的事业,创立了汉服品牌“远山桥”。短短一年时间,圆山桥在汉服圈迅速走红,并参加了2019年淘宝创作节。成为年营业额过千万的淘大品牌。   

  

  在许多汉服爱好者的记忆中,2018年是个交汇点,   

  

  花朝记、远山乔差不多都是在这一年成长为品牌的。也正是这一年,汉服文化开始引起大众兴趣。当年底,一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因其“高还原度”的“服化道”引起很多国风爱好者的热议。而在淘宝,与 《知否》 联名定制的汉服仅用一个月销售额就已近百万,成为爆款。   

  

  几乎从这个开始,影视剧的联合品牌就成为汉服“出圈”的重要动力。比如淘宝店“往事如烟”和《陈情令》的联名款,连续三个多月蝉联消费者喜爱的五大汉服榜首,剧中人物魏武贤的专属定制套装一个月内翻了三倍多。“华潮记”与《长安十二时辰》联合推出的大袖儒家裙,几个月内暴涨12倍。   

  

     

  

  “华超集”在今年的淘宝创造节上展示了《长安十二时辰》联名款。   

  

  在这场汉服品牌成长和汉服文化走向大众的浪潮中,淘宝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远山乔”一样,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内成为淘大品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家对淘宝上最新的内容产品如直播、微淘、短视频等的熟悉。此外,淘宝商家官方群还允许他们直接从淘宝运营商获取最新信息。同时,这些也是在这一波淘品牌诞生中,品牌孵化的全新路径。   

  

  汉服商家、品牌、内容的深度结合,让淘宝从汉服的销售平台变成了汉服文化的载体。   

  

  淘宝上汉服的兴起,推动了汉服热的发展。“很多商人本身就是汉服运动的实践者.许多社会也在向商人借衣服,他们为汉服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在《汉服归来》一书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