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成电路照片
近日,新华社等媒体关注到APP自动续费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低价促销诱导开通会员,却没有明确提醒自动续费,导致消费者即使弃用APP后也被扣款。但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忽悠”了,想取消自动续费,却发现手续繁琐,需要一些折腾。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些“套路”,但大多数人通常只会抱怨一时贪财,懒得认真。即使有人去投诉维权,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最后也没有办法大概率拿到平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消费陷阱”。平台精心设计了很久,包括一些自我豁免的招数。
本来理论上APP推出自动续费是合法的商业策略,是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定价。一般来说,自动续费意味着用户可能会使用很长时间,所以成本会比只使用一个月便宜。同样,多买几双袜子可能比单独买一双袜子便宜。如果仅仅基于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对消费者和平台来说都是双赢。但现实中,自动续费往往被异化为买卖双方的“勾心斗角”,买的东西往往卖不好。
看到自动续费比较便宜,确实有很多用户想先占这个“便宜”,过几天再取消。羊毛不太好。用户查看自动续费后,可能过几天就忘了,也可能试了几次都找不到退款路径。据新华社调查,在20款具备自动续费功能的app中,只有6款app可以在app中退订服务,14款app需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找到Level 4或Level 5界面,点击相关按钮完成退订。总之,入坑容易退。
当一个商业战略,包括利润诱导和高退出门槛,显然不在合适的范围内。通俗地说,赚钱是可以的,但赚钱应该是公开的。就拿按月使用和连续按月订阅两种模式来说,应该明确给用户选择,而不是诱导用户先勾选自动续费,同时暗中给退订制造障碍。这种挖坑赚钱显然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即使单个消费者一时无法掌握合法的手柄,从长远来看,这类APP的口碑也会下降,甚至被市场淘汰。当前的舆论反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这些诱导用户自动续费的应用通常都有“豁免”的套路。例如,大图标诱导会员资格和连续月折扣的同时,下面会有小字提醒收费规则。这让事后想维权的用户也承认自己理亏,怪自己没多看。平台的“司马昭心”能否被法律认定违反诚实公平原则,是否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需要监管部门更明确的指导。如果有合适的案例,我也希望看到司法部门给出一个示范性的判决,更好地指导后续监管。
应对这些乱象,目前首先要提醒用户多加防范,在遇到“一分钱体验7天会员”等广告时,要搞清楚后续的支付和支取机制。这些“便宜”可能是APP真实用户的福利,但也可能是路人用户的“诱饵”。用户识别能力的全面提升,也是对平台经营策略本身的一种“力”。
其次,对于行业监管部门来说,或许也是时候重点调查这个民怨很大的问题,看看能否给予行业导向的规范性指导。比如,是否可以要求APP的默认选项为单次支付,续费和退订方式必须在显眼位置注明等等?当然,监管和自由是永恒的矛盾。规范性的要求,也需要在尊重企业自主权之间做好平衡。
最后,我希望在英足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