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互联网的尽头是什么?我们对“互联网的终结”做过很多预测。现在,似乎所有这些预测在或.都被推翻了毕竟,互联网的发展变化很快。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会继续前进。
他们可以锤死或写死互联网。
“梗尾打得不好”。
“中国版《雪国列车》”李雪琴如果知道《宇宙的尽头是铁岭》是这样演的,一定会这么说。
终点如此遥远,但预测终点的人却如此自信。
他们的先知模式,说开就开。
马尔克斯说:记忆是一条无尽的路。
如果他想和我们在一起,每分钟都能被板砖吵醒:幼稚,记忆的尽头是失忆。
结局是什么?
作为朝阳区的野先知,我先回答:是正熵。
# 01
我当然是扯淡。但有多少“终结预言”不是呢?比如关于“互联网末日”的说法太多了。
起初,“互联网的尽头是电子商务”。
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电商。
先不谈电商的“铁三角”。Tik Tok对电商感兴趣,Aauto Quicker是社交电商,美团从事“团好货”,滴滴则在测试自营电商的“今日爆款”.虽然不是“不想做电商的平台不是Last”
赢家”,但“电商,接近钱”的道理是明白的。
“人-货-市场”,当人拥有了它,就可以从供应链上需求商品,市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搭建。谁能抵挡电子商务的诱惑?
即使不在平台上说,身体也会老实:有流量就要引向电商。
后来,“互联网的尽头是社区团购”。
重现美团的或拼多多更是难上加难,但“低频打高频”的吸引力终究不能被拒绝。
社区团购是可以实现极高用户渗透率的商业切口和市场出路。这样的削减数量是千载难逢的。在增量红利见顶的背景下,以量抢占红海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最佳选择。
于是,“百团大战”的圈地场景再现:有的烧钱,有的打得快.“高回购率高粘性”的身体,谁不会贪呢?
# 02
“人生两次,人生两次,人生三次,人生三次,人生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社区团购之火正在燃烧。突然,大家发现“互联网末日”变成了借贷。
“开贷款,送VIP会员”“申请贷款,领个现金满满的红包”“每秒领账,借到就还”.所有应用都怕用户缺钱,纷纷送福利,这让躲在暗处抢大学生的“裸贷”团伙恨得牙痒痒。
在钱的问题上,互联网公司的嗅觉全关了。
默默发大财。太显眼的话容易被盯上。“在飞机上帮农民工网贷”“空姐帮婚姻伴侣网贷”的广告被砸成了筛子。乍一看,箭头针对的是低俗广告,但细看之下,显然是针对网贷业务泛化下的负外部性。
然后“互联网的尽头”又变了,变成了“内容”。
燃财经做了一个盘点:滴装显示屏播放自制节目,钉低调在线看功能,携程推出私域运营产品“星球”发布“旅游营销枢纽”战略,BOSS直接聘请在线内容社区功能“搞定”.
当增长路径从增量用户转变为存量用户时,提高用户粘性和留存非常重要。
解决办法就在那里,就是看内容。
“内容”价值的重新发现是股票时代不可避免的。
李慕阳老师说,增量营销是海王星的逻辑,现在正走向暖男逻辑。“海王星”和“暖男”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前者把你当提前舔狗,事后扔掉手,把你当工具,用后扔掉;后者是关心你,用各种方式关心你,满足你的内心和精神需求,让你“不死”
本质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海王星”不谈永恒,只谈睡了一觉,而“暖男”用温暖把你的心绑起来——他对你做的其实是“输出内容”。
现在有人说“互联网的尽头是元宇宙”。
投资腾讯原生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和移动沙盒平台开发者MetaApp。
在完成中国元宇宙赛道最大单笔融资(1亿美元Series C融资)后,Soul自称“元宇宙第一社会份额”.虽然很多人还在疑惑,“元宇宙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的说法已经出现了。
宇宙太科幻了。李安老师的那句“我不懂,但我很震惊”大概代表了很多人。
# 03
薛定谔的“互联网末日”只说明了一点:或.对“互联网末日”的预言真的没有尽头嗯,对预言的追求不一定是准确的,但也可能是“一种高人一等的错觉”。
预测整个互联网的终结远比预测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终结安全(K12行业除外)。
如果你不跟先知争论“互联网的尽头不是XXX”,就像一个女孩告诉你“我们就像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你却抛出了黎曼几何。
你好
不去质疑李雪琴「宇宙的尽头不是铁岭」呢?「无趣」的帽子,赶紧认领一顶吧。
# 04
只不过,一会一个「尽头」的,容易让人犯迷糊:你这是哪产的GPS导航系统?我把你当指南用,你却给我整懵圈了。
要我看,互联网当然有尽头。
但套用李雪琴的句式:能一眼看到的尽头都不叫尽头,叫前站。
「信息互联网」走到了瓶颈期,这点自然不假。
人口红利吃尽,反垄断风暴已至,「新经济」光环渐消,样样都是利空。
可终点总归得带点「终极形态」的意味。
如果某部热播连续剧啥都没交代就大结局了,那只能是叫烂尾。
说互联网的尽头是电商、社区团购、高利贷或内容,就有那么些「烂尾」的意思。
这些只能说是互联网企业以扩充边界找到「新故事素材」的尝试,属于过渡形态。
很多互联网企业生长的「根系」都是底层技术和核心模式,电商、社区团购、高利贷或内容不过是「枝干」。
常有新枝冒出来。
进一步讲,互联网尽头处连着的,必定是系统性熵增或熵减、进化或退化。
# 05
比起动辄预言「互联网尽头」,把物联网视作互联网的进阶版本,还相对靠谱些。
贾布斯一招生态化反,把乐视快化没了,可「船新版本」的AI+IoT已成很多互联网企业布局的重点。
能造车的造车,不造车的也想法设法「为制造业提供数智化赋能平台」。
以AI+IoT平台或基础设施供给者的角色,助益工业4.0,至少离刘润老师提炼商业四种形态――「线段型商业-中心型商业-去中心型商业-
全连接型商业」里的全连接图景,要更近一步。
但这就是「互联网尽头」吗?
难说。
# 06
说起「互联网尽头」,很难不让人想起「文学已死」的调调。先是说「读者已死」。
后来又说「作者已死」。
「文学已死」作为抽象叙述,当然没问题。
可事实大家也看到了:文学当然没死,只是受众从大众变成分众――这是文学跟时代撞上后必然要经历的情形。
互联网大抵亦如是。
所以,互联网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还不好说。
如果非要说一个,那就是――
某些人的嘴。
毕竟,他们可以锤死或写死互联网。
作者:佘宗明
本文由 @数字力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