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各行各业热心人士都在绞尽脑汁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比如一些城市推出了“陪付房租”的模式——老人免费提供一套闲置的房子给年轻人住,年轻人下班后需要在生活和精神上陪伴和照顾老人。
这个模式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个模式的可行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毕竟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本来就很忙很累,还要抽出时间陪伴甚至照顾老人,难免会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为了缓解老年人的无聊,很多城市也推出了“社区聊天室”,但其过于明确的定位会使其成为老年人的专属空间。有利有弊。没有年轻人的参与,似乎活力还是少了。
一些社区在适应老年人需求的过程中,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方式:在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开设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咖啡店,甚至是新潮商店,让这些地方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地方。年轻人的频繁来访为这个古老的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即使老人只是袖手旁观,也能被年轻人的活力所感染,时不时的,老人和年轻人之间自然的、无意的对话,也让老人在某种意义上感受到不一样的家庭幸福。
“老年圈”不应该是只有老年人的孤岛,“老年消费”也应该有年轻人参与。
有一部电影叫《我们俩》,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住在四合院里的故事。因为他把房子租给了一个来北京上学的女孩,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之间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女孩想租老太太的房子,因为离学校很近,但是她觉得老太太要的房租太贵了。老太太不肯降价,姑娘无奈租下,两人开始磕磕碰碰,争吵起来。女孩和老太太在安装电话、支付电话费、借用电炉和冰箱等方面有很多冲突。他们不顺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和老太太逐渐变得相互依赖。四季更替,老太太也见证了女孩生活和爱情的喜怒哀乐。因为女孩的存在,老太太晚年不再孤独。后来女孩搬走了,老太太很沮丧。
与老太太同龄的老朋友相比,很明显,老太太更喜欢和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在一起,即使她只是一个旁观者,因为有了年轻人的参与,老人的生活不再与时代脱节,同时也变得充满活力。
此外,许多志愿者和志愿者会定期到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场所看望老人,为他们提供帮助。当然,这种慈善行为值得称赞,但从老年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充当“被帮助方”,可能并不是他们最想要的。
也许老人也愿意为年轻人做点什么,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年轻人,这可能比单方面被帮助更让他们开心。事实上,他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各种老年空间、老年社区、老年消费圈的设计师要多维度考虑,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多互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张丽娜
来源:消费者日报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