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网友可能没想到,做一个吃货“疯米”居然能帮助农民增收。
徐凯丽家住杭州下城区,喜欢在网上买水果和零食。她经常在手机上“施肥”和种植“虚拟果树”。果树种好以后,她只需要象征性地付1分钱,然后就可以收到一箱农业水果邮寄回家。
其实,早在2020年6月,支付宝的“助农果”活动就在网上发布了。水果统一从产地直接购买。由于很多“果树”都是网友在手机上“种”出来的,有多少订单会下到农民手里。
凭借“吃货精神”,网友成功帮助全国多个产区的果农增收。
雅安县86岁的宋奶奶,是一位“老”柑橘种植户。种柑橘不容易。她把果实当成宝一样呵护,三年才有结果。
幸运的是,努力工作并没有让我们失望。支付宝上的“吃货孙子”,让宋奶奶的黄橘子走遍了全国。宋奶奶的收入增加了,以后的生活也更稳定有保障了。
来自新疆哈密三塘湖镇的严辞去跨国公司工作回国创业,对三塘湖哈密瓜的优势深有体会。当地的哈密瓜果肉紧实,香甜芳香,但随着镇上劳动力的外流,种植哈密瓜逐渐成为“过去式”,质量也不如从前。
幸运的是,支付宝在国内对食品的巨大需求,使得哈密瓜的大量配送成为可能。严开始大规模种植,再现哈密瓜的“童年美味”。镇上的人跟着他扩大种植,小镇又恢复了生机。
不仅仅是雅安的石棉县和哈桑塘湖镇。据悉,过去一年,2.4亿热心网友在手机上种植果树,帮助14个省、43个产区的果农解决了8000多万箱水果的销售问题。湖北宜昌的秭归脐橙,陕西宜君的苹果,云南红河的梯田红米,都走出了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网友对种树助农的热情有多高?今年5月中旬,仅用了3天时间,湖北宜昌秭归县的紫桂伦傍晚脐橙销售额就达到了1500万元,让人感叹“吃货”的力量。
“施肥”和种植“虚拟果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思路――通过数字化,我们可以带动全国各地的网民参与到助农行动中来。这种“互动”既满足了用户体验,又聚集了线上流量,打开了原产地农产品市场,打造了县域农产品品牌,有效帮助了农民。
“食客”可能没有想到,他们不经意间的举动,可能会转化为种植者的笑脸和小镇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