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灯收音机、海鸥相机____、大白兔奶糖铁盒_ _ _ _ _...................展览在上海MoCA外的艺术馆举行
_“上海风景南京路是谁设计的”不仅呈现了这些几十年前人们耳熟能详的与南京路相关的知名品牌,同时也在问设计。_
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从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如今,上力博位于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位于南京西路与成都路交汇处,“上海风景南京路”指的是上世纪六八十年代的上海南京路,以及当时上海与南京路相关的生活设计产品。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上海景观工作室此前在淮海路无印良品旗舰店举办了一场由我们父母设计的形式相似、展品不同的展览,此次南京路的展览也可以算是对我们父母设计的再探索。
“艺术馆”中的上海风景
在地图上,展览所在的“艺术馆”门牌号是南京西路207号。不过对于这里的地理解读,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命名不同的地标,而目前“艺术馆”的地理定位应该是:人民公园外,日历边上;当然,说老美术馆也是自然的是对的;然而,稍微年长一点的人会说,在旧图书馆旁边。在“艺术馆”的小空间里,“上海风景南京路”的展览分为两部分:墙和陈列柜。共展出实物展品30件,包括1978年上海实用美展海报、80年代兰塘皮鞋店包装纸、60年代上海市人民杂技团宣传册、海鸥相机、红灯收音机、中国菊花展门票、大白兔奶糖铁盒、80年代中期南京路速写。
80年代中期南京路示意图(蓝色为搬离原位置或已停业的店铺)
南京路西起丽园,东至外滩。这是上海开埠以来最重要的商业街。在《南京路小品》中与上世纪80年代的商业区位相比,上海展览馆、凯思林食品店、上海电视台、大光明电影院、国际大酒店、华侨商店、永安百货、王凯照相馆等。仍在原来的位置;然而,上海咖啡馆、新华电影院、新城游泳馆、上海艺术展览馆、翼风模型材料店、上海杂技剧场、上海花鸟商店、上海图书馆、中国图片库、王星记繁庄、老街府毛丝店、德达西餐厅等都搬离了原来的位置,甚至不复存在,成为回忆。除了记忆和历史,展览中还展示了与这些地方相关的设计。
展出的一个60年代的塑料花篮。
父辈的设计,涵盖父辈的共同记忆
因为展览位于上海市中心,不时有路人推门进来,他们会与展品产生一些共鸣。有些老人看到展柜里的海鸥203相机会感慨地说:“这个相机本来要买100多块,我工资才30块,只好买201块。”"我很久以前就买了这罐上海咖啡馆."年轻一点的对大白兔奶糖、亮奶油冰淇淋、卷笔刀等比较亲切。
蒋庆功(左五)向参观者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策划人之一,上海景观工作室制作设计师江青,生活在1960年。本次展览的30件设计作品中,很多都是他的收藏品。在他看来,一些展品与南京路有关,也给他带来个人回忆:
“小时候,收音机是奢侈品,就像现在组装电脑一样。当时,收音机是由这个家庭用自己的零件组装的。当时少年宫还开设了广播教育兴趣班。我羡慕我的朋友可以去少年宫当收音机和模型飞机。这些大概是我小学时代的记忆吧。”
红灯收音机,设计:匿名,大约70年代。
展品中有一台70年代制造的红色红灯收音机。“红灯牌,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品牌的年代,但是“红灯牌”大部分都是黑色的,而这个红色的很少见,是“乡村特别版”。区别在于它的声音很大,而且有很多可接收的波段。红灯收音机还在网上卖,只是义乌产的。”
蒋庆功说,“航模厂家和翼风航模材料店都知道,这家店在南京路开了快60年了,但是2011年就倒闭了。”
弹射模型飞机材料,设计:匿名,翼风模型飞机材料商店,大约80年代。
此外,在上海杂技剧院看杂技,在雷锋剧院看木偶戏,在上海花鸟商店看花鸟鱼虫,也是江青少年时代的行走路线,但长大后,他开始在上海艺术展览馆看展览。
1960年代上海市人民杂技团说明书及1982年上海电视台的课程表
展览现场展出的一张1978年上海实用美术展览的海报。据考证,“上海实用美术展览”是建国后重要的展览之一,在1950至60年代每两年举办一次,几乎引领了热水瓶、玻璃杯等国产商品的包装设计方向。
1978年的上海实用美术展览之所以意义非凡,是因为这是改革开放后首次专业的设计的作品,也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大爆发,展出的成品和设计稿有两千多件,并至全国巡展。这张带有布匹、搪瓷、缝纫机等日常生活元素的包豪斯风格海报,至今看来依旧经典。但遗憾的是,海报的设计者是谁,现在却难以考证。
1978年上海实用美术展览海报,设计:佚名,上海美术展览馆,1978年
马利颜料、海鸥相机,商标变化见证历史
展览的一盒水粉画颜料,勾起了很多人儿时学画的记忆:“我小时候就是用这个包装的马利颜料,但为什么这是上海牌?”
“上海牌就是马利牌,今年马利百年了。”
姜庆共解释说,“70年代的时候,所有国字号都要变更名称不能使用过去的老牌子的名字,所以,马利就换成了上海牌,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又变为马利牌。”同样,永生钢笔也是老牌子,永生笔厂前身为商务自来水笔厂,解放后改名为新华金笔厂。
上海牌水粉颜料,设计:佚名;约1970年(左为上海咖啡店的咖啡罐)
但海鸥牌照相机则是另一个故事。最早上海产的照相机是1958年的58-1型,因为当时没有外国产品来源,就自己研发了上海牌相机,当然也是模仿了西方的一些设计。但因为上海牌产品多是为了出口换取外汇,但国际上有规定,不能以地名来作为品牌商标,所以换成寓意“乘风破浪”的海鸥牌,展览中的一台203型号的海鸥牌相机大约是60年代左右生产的。
海鸥203照相机,设计:佚名,约1960年代
一个小女孩现场写生了海鸥牌相机
除了海鸥牌照相机外,1974年左右,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台盒式录音机也是当时的奢侈品。这个以葵花为商标的盒式录音机虽有借鉴日本技术,在改革开放后,因为进口商品的冲击,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毕竟西方和日本的技术成熟,我们当时可能只用了两三年就出来产品总是不完善的。比如这台收音机就很重,并不方便携带,有一个别称叫‘砖头机’。”
姜庆共说。
葵花牌盒式收音机,设计:佚名,约1970年代
从美工到设计师,“设计”应该隐退在生活的背后
1944年出生的任美君在上海广告有限公司从事工艺美术、广告装潢等设计工作,有很多上海的经典设计出自她之手,对于这个小展览,她也是颇感兴趣。一张写着美术字的展品勾起了她的回忆:
“我们过去没有电脑,美术字都是手写的,其他也都是手绘的。有时候从构思到完成中间有一个漫长的制作过程,不像现在用电脑。以前的平面设计也不像现在,请明星拍照片,过去彩色照片都是要钱。我们自己画设计稿,包括以前电影海报上的人,也是画的。”
电影《牧马人》海报,设计:佚名,1982年
过去,设计工作者叫美工,后来叫装潢,一些国际词汇涌入后,“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等头衔层出不穷,大学设计系也一批批地培养设计人才。这也让当下思考,从全手绘的“美工”,到利用电脑完成图像工作的“设计师”,是时代发展了,还是手艺退步了?
同样作为设计师的姜庆共认为,“设计”的理念应该隐退要在城市生活的背后的。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给人用的,再是给人看的。但我们现在把设计放在日常生活之前,这是有问题的。
展览展品
对南京路的发掘,也是对当代上海品牌的再发现
在父辈们的记忆中,“上海制造”是品质保证。过去上海产品几乎都是从南京路的商铺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这次展出的30件设计品中,有18件是从其他地方收回来的,尤其是一个大白兔奶糖铁盒子,是从乌鲁木齐收集而来。这盒1970年代被带去新疆的大白兔奶糖,糖早已不再,但盒子却作为甜蜜的记忆保留至今。这个盒子也从某种意义上还原了当时的上海产品和上海设计。
光明牌大白兔奶糖,设计:佚名,冠生园食品厂,约1970年代
然而,近年来因为网购的发达,南京路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地标,观光客到南京路买的或许不再是上海老字号,而是旅游纪念品。曾经南京路河南路口的老介福等老字号所在位置,成为了国外快消品牌和日本大丸百货等大型现代化商场。而南京路上出售的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却多为民国旗袍美女。
和平饭店,标签,设计:佚名;约1980年代
但在“艺术亭台”不大的小空间中,却呈现了1980年代左右的上海南京路风景,在策展人看来,1949年前上海是一番风情,1949年以后又是一番风景。每一个时期都有发展,不能只是一味怀民国的旧。“每一个时期的设计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展览也从设计层面传达了我对上海的认识。”
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上海风景工作室的周祺是一位“80后”,且就住在南京路的后街,她对南京路也是如数家珍。过去淮海路、南京路、四川路是上海三大商业街,但现在四川路在商业品牌的打造上稍显乏力。上海老字号如今多聚集于陕西北路。未来有没有可能也将四川路打造成上海国字号品牌一条街。让人从过去的“淘便宜货到四川路”,变为“买老牌子到四川路”?
黄昏时分“上海风景”亮起的霓虹
对于父辈而言,南京路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任美君过去在圆明园路上班,下班后经常逛南京路,而《上海文化》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亮看罢展览回忆说:“南京西路老美术馆旁边有一个小厂――静安区上海商业二局饮食公司下属的一个修理厂。我16岁就被分配在这里做了十年工人。后来当了作家,1985年进入了作家协会,今年我64岁了,对于这次展中有些东西都很熟悉,以前南京路的记忆全部是商店,现在是商厦了,”在展览留言本上,他写下“老吴南京西路的记忆完全是一场梦。”
夏日“艺术亭台”倒映的阳光
展览的30件展品中,目前都是“佚名”,这也就延伸出“谁的设计”的疑问,在5月open
MUJI那场“谁的设计父辈的设计”中,有观众提供了一些设计者的线索,上海风景工作室也在试图寻找他们,解开“谁的设计”之谜。“谁的设计上海风景南京路”将持续至7月30日,而“谁的设计”的展览在未来将继续延伸。
5月,open MUJI举行的“谁的设计父辈的设计”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