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知的成年人往往会感到恐慌,因为他们的孩子比他们的年龄成熟。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我第一次看到岑某某的孩子演讲时的感受,很完美。
在最近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中,这个16岁的女孩身穿公司年会主持人式的对襟礼服裙,梳着成功女企业家专属贴头皮低马尾,当时10岁。
,发表了关于“演讲改变生活”的慷慨激昂的演讲。
面对下面的观众,她毫不怯场。不仅文字不够成熟适合年龄,表情和动作也是经过精心训练的。
然而,除了感觉岑某某是“年纪轻轻的大人”之外,更多的人在她的言语中嗅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句子的抑扬顿挫,随时随地的互动,让人突然想到学生时代老师安排他集体听课时舞台上成功学大师的影子。
有些人不敢点击视频,只是看了几个自动播放的动作,就尴尬麻木了。
有人甚至说,这就像梦回高中礼堂的励志演讲-
如果配上一首《天亮了》的歌,感觉随时都准备跪下哭泣,决心好好学习,走向人生巅峰。
# 01每个成功学大师都是说唱艺术家。
岑演讲中的熟悉感从何而来?
首先,人们注意到她擅长激情和情感的结合。
整篇文章都是基于“MLM”的鸡血风格,还有一句“OK!”“你要吗!”差不多吧。问一问,答一答。
“大声说出来,是的!”
每隔三分钟,观众们就举起双手/鼓掌,仿佛他们是家乡婚礼的司仪,他们热情地与吃饭时专心吃手肘的客人互动。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穷人家的孩子是早当家”是一句深情的告白。独特的盆腔共鸣式发音,和很多大师的洗脑套路一模一样。
来自漳口的一串排比和押韵,就像超市门口的促销员。
“知道岑某的承诺,成功不会犯错!认识岑某诺,你会迷人的!”
然而,只是这些细节相似,不足以让人在点击视频的第一秒就瞬间确认她的归属。
而真正的本质,早已隐藏在她神秘的语气中——
“人们现在哭了!现在嚎叫!
此时,你的心情!嚎叫,还是不要!
此时,你的状态!嚎叫,还是不要!
嗯,你的欢呼声都在~哪里~哪里~(渐渐生气了)”
所以当时知道怎么做的人都说“有种内味”。
有人会对此感到疑惑:平时听小女孩说话可不是这样。为什么她一上台就莫名其妙地给外国人带来学中文的“憨憨”感?
在比较更多成功的讲座之前,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普通话太标准,是当不了大师的。.
纵观众多名家经典语录,每一个激情澎湃的演讲舞台所需要的,都是平舌的呐喊和怪音的传递。
“你花了多少钱,决定了你有没有包容藏(多)!”
“50万的房车,我不想卖,我要送!”
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
,仿佛是说唱歌手们的Freestyle;而那上扬的尾音,仿佛是reader们永远都学不会的flow。
我有时候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每一个成功学演讲,都离不开各种土味神曲轰炸全场。
毕竟我上一次看到这种“讲两句话就要放一段音乐”的编排,还是在出租车广播中听到的情感电台节目。
当然不是“电台怒汉”万峰老师这种风格。
然而成功学大师们硬生生将这种模式拆解消化后收为己用,让风格各异的神曲变成了绝妙的转场音效。
打鸡血时配上昂扬的劲歌舞曲,回忆父母恩情时又转为抒情的纯音乐。
在音乐的无缝衔接中,那些看起来戛然而止的情绪瞬间就显得合理了不少。
再加上全场富有节奏感的掌声,就算台上的人正在讲昨天晚上吃了什么,似乎也都有了几分人生哲理的味道。
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这种风格最初起源于大师的个人演讲水平有限。
但当它一次次奏效之后,就此成为了成功学界的不传之秘。
最大音量的音乐,Rap般顿挫的语调(误),共同组成了一场场“成功味”十足的演讲。
毕竟大家不得不承认,与字正腔圆的播音腔相比,大师们的剑走偏锋确实明显带有一种魔音入脑的穿透感。
配合着富有节奏感的手势,能像闪电般直插到听众大脑中,并在负责长期记忆的区域刻下无法磨灭的痕迹。
在诗朗诵一般的激情昂扬下,无论是现场的听众还是屏幕前的网友,甚至都已经无暇对大师们的满嘴跑火车和无厘头逻辑进行挑刺。
只有残存的理智还在试图在密集的信息中捕捉一点不对劲:
“这个人刚刚说科比是姓科的?”
“送出800辆房车的模式,到底厉害在哪儿?”
“如果他真的有那么成功,为什么还要靠出来演讲赚钱?”
# 02 “成功第一步,花钱别看数”
无数前人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成功学演讲里的金句只能听一遍。
因为当你稍稍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故事还是道理,哪儿哪儿都不太对。
上面那位热衷于送房车的讲师,自称出席了某个名人云集的重要场合(顺便秀了一下自己的人脉), 直接喊价18万拍得了一件印有四个商界大佬头像的T恤 。
不仅当场获得了全场人的刮目相看,某大佬还在散场时特意关照他,让他“以后来XX市找我”。
他这样评价这件事带来的启发:“大佬这句关照,值1000万。”
当你以为这已经是成功学讲师中的 败家子 极限时,更多的大师又让人瞬间明白什么是天外有天。
比如成为很多人精神偶像的“帝国讲师枭哥”,去年就曾因为在演讲中频频语出惊人,以亚文化急先锋的姿态火遍全网。
在他那比说书还精彩的故事中,你能听到――
当年他没钱的时候,钱花光了就去花同学的钱,同学80%的工资都被他花掉了;
后来创业成功,有员工背叛他,他不仅不生气,还送了人家100万;
一个女企业家因为没听他的话买一件18万的大衣,结果三个月以后公司就破产了。
从这些案例中,“枭哥”总结出了一个经验: 想要成功,首先必须得大气。什么是大气呢?那就是能花钱。
说实在的,有时候我写不出稿子,也会羡慕他们这种编瞎话的能力。
“怎么什么不靠谱的故事都能讲的绘声绘色,还能概括出狗屁不通的主旨?”
不过如果你看多了这种演讲,就会发现他们故事中的套路,甚至是给自己设计的人物弧光,都一模一样。
出身必定是底层,或欠债20万穷困潦倒,或初中退学工地搬砖。
然后上了XX老师的课后突然开悟,5年内完成财富积累。从此视钱财如无物,立志以自己学问普惠众人,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财富自由,走上人生巅峰。
当年著名的成功学大师陈安之,就是这种套路。
包括这一次岑某某也是同样的个人画风。
她用诗朗诵一般的语调,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小学时是如何平庸。
后来又是如何通过演讲课程成为“14岁时就能日均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的天才少女,还即将站上鸟巢的演讲台。
甚至那被网友嘲笑的一大堆头衔也颇有成功学讲师的共性――
公司是国际控股集团,职务是创始人、经理人。
看着厉害的很,然而如果你去X眼查之类的网站找找看,绝对查无此人。
其实,为什么每个成功学讲师都 热衷于包装一夜成功的虚假故事 ,原因并不难想。
毕竟只有把自己变成鲜活的咸鱼翻身案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众类似“俺也一样”的共情。
而岑某某这一次的演讲套路之所以引发网友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从表现形式到中心思想都并不新鲜。
大概10年以前,有不少成功学大师就靠着煽动性极强的演讲风格,跟俞敏洪、李阳等共同成为了不少人寄托梦想的形象。
“成功学大师”刘一秒。
而尽管站在台上的演讲者各不相同,但关键词却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相信自己、不怕丢脸、要有野心、敢于冒险等等。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词倒是也没什么大毛病。
但成功学的问题,是试图将个人成就直接与这些“大词儿”进行因果关联,而刻意忽略了一切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很多被大师们的传奇故事震惊到的人,也同时相信了“我只要怎么怎么样,就一定会成功”的理论,就像相信枭哥的“成功=使劲花钱”。
大师们将通往成功的路径简化到极致,再加上生动的故事、煽动性的口号,很容易让做着暴富梦的人产生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
直到碰壁才发现,那些在讲座中学到的大道理,现实世界中毫无指导意义。
03
“讲得天花乱坠,
下台就开始卖书”
更加讽刺的是,人们对这些理论的迷恋,反倒成了大师们自己的“财富密码”。
就像一位网友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听过的讲座。台上讲师的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让他血冲大脑,恨不得马上飞奔出去拜访客户――
并在讲座结束后,花了半个月的生活费买下了一整套价格不菲的成功学宝典。
曾经在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成功学大师大多带着“顶尖企业家”的光环,让普通人很难质疑他们的权威性。
毕竟谁能想到,那么有钱有名气的大师,会图自己这几个买书钱。
然而随着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拓宽,大师们身上的虚假光环被剥去,他们嘴里跑的火车也越来越不可信。
时间长了,大多数人都早已看穿――卖书、卖课、收培训费,都是大师们惯常的营收手段。
就像岑某某在演讲中描述自己怎么走上人生巅峰之后,最后的目的是 撺掇在场听众交18w的学费 ,像她一样成为姬剑晶的弟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讲师在“起底”“扒皮”中人设崩塌,成功学也终于在主流语境中变成了类似“骗子”的存在。
只有当岑某某们的演讲偶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大家才会惊叹――咦,怎么这套东西还有市场?
在视频底下,有一类评论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就是很多年轻网友都表示,自己在学校里也听过这种“套路感满满”的演说。
它们通常被套上“感恩教育”的外衣,一般是在升学考试之前。
不知道从哪儿请来的所谓“知名人士”,打着鼓舞士气的幌子在台上长篇大论。
套路基本就是照搬成功学那一套,把演讲稿中的“发财”替换成“考大学”,再加重“感恩父母”内容的比重。
等到台下的父母和孩子集体痛哭流涕,再话音一转开始卖书。
这些虚伪的招数成年人已经不相信了,他们却又在试图影响孩子。
岑某某的演讲,看似胸有成竹毫不怯场。然而如果多看几个视频就会发现,她身上所谓的“控场能力”“自如神态”,纯粹都是训练出来的。
在这几年里,她基本上在不同的场合背诵同一篇演讲稿,连什么时候哽咽、什么时候停顿都是一样的。
最多就是依照当天的听众身份,有时候问候“最有格局的企业家领导们”,有时候问候“最会捧场的叔叔阿姨们”。
这也是很多人看到视频之后出离愤怒的原因――
本来以为最可恶的,不过是逼着孩子坐在下面当观众。
没想到现在一个10岁的孩子,都已经成为了这场成功学大戏中的主角。
更何况,所谓的成功学讲座,其实从诞生之初就与成功无关。
不过是利用当时人们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用情绪和传奇故事包装出来的营销手段。
而当它在主流社会中渐渐式微,却又突然以反扑的态势向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逼近。
也就意味着这种套路正在逐渐滑向社会大众的底线。
如今,岑某某的父亲面对质疑依然理直气壮。
说孩子“一天真的能写2000首诗”,学演讲是“为了培养女儿当领导的能力”。
但扑天盖地的批评早已说明了一切,网友们也早就不会被所谓的“投资大脑”理论所蒙骗――
每天让孩子站在台上,机械地背出一连串情绪饱满的废话。 与其说是为孩子好,倒不如说是在以成功学的方式,驯化一台赚钱机器。
毕竟,时至今日,连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所谓大师,都已经失去了仅有的一点可信度。
谁还会相信有人只靠空洞无物的演讲,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