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启芳在任时在自来水厂前拍了一张照片。
人物:纪启芳
桐乡市自来水公司原副总经理
捧水是什么意思?
70岁的纪启芳几乎一生都在和水打交道。出生在新中国,在红旗下长大,他能尝到其中的深意。
60年前,在城市河流里挑水的日子很紧;50年前,海运苦力搬运水泥和砖块是一段艰难的时期。30多年前,从开井铺管到地表水深度处理,是艰难的一天。如今,是喝水、思考命运、享受幸福生活的甜蜜日子。
忆苦
喝市河水长大
自此做工、转行离不开它
当父母所遭受的压迫和苦难在开国大典中被隆隆的炮声阻断时,纪启芳的人生和新中国的成长一起进入了同一时间通道。
在通道的这一端,有乌镇的普通人,靠近城市河流。“我们小时候吃的都是河水,没有自来水。最多在水箱里放点明矾沉淀一下。”纪启芳没想到,在水乡古镇长大的他,未来还要和水打交道几十年,也没想到他能见证甚至参与桐乡饮用水的变迁。
由于兄弟姐妹众多,家庭收入来源只靠父亲的工资,生活吃紧是必然的。当他看到他周围的同龄人在做苦力时,他跟着他们。
“装钢筋、水泥、砖头,什么都自己搬,摇摇船,很苦。”七八十年代,乌镇水道发达。在水乡长大的纪启芳,学会了靠水为生。他年轻时工作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幸运的是,你可以通过经营一份工作赚1元左右。“当时我们家住了一个月,人均6元左右。”
随后,踏着时代的浪潮,纪启芳作为万千“浪花”中的一员,穿越边境,下到农村,在返城的浪潮中,通过招聘被分配到乌镇钟白店。
“那是门票供应的时代。乌镇只有这个百货,名字很清脆。”吉启芳,一个幸运的人,成了布匹柜台的售货员。
“每天商店开门前,都有人在门口排队。我一开门,就赶紧去买的确良和的确良。”回忆起当时抢购的场景,季启芳连连感叹:“柜台前的人一层接着一层挤,货架上的布基本上每天都能卖完。那时候感觉购销能力开始变强,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
“别说拉布了,比如三吴牌台钟,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银机,都是热销品。”他兴奋地补充道。
虽然销售员的工作稳定且受欢迎,但习惯了苦难的纪启芳还是选择了转行。1978年,乌镇开始修建自来水厂。凭借多年的机修经验和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纪启芳成为为数不多的“开拓者”之一。
越来越强的水的命运是无法融化的。
破难
造水塔铺管道
星星之火可燎原
"当时的自来水实际上是深井水."纪启芳说,就像上楼一样,发展是一步一步上来的。
从零开始,开拓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一口井。一位来自上海的专业钻井师傅在乌镇公园北门,也就是第13栋房子,打下了第一口深井。但是钻井之后,问题来了。
“原来是我自己挑的河水喝,乌镇的河流很多,没水喝。”纪启芳感慨地说,即使自来水干净、卫生、方便,但要花钱,大家都不高兴。"我们只能在有管道的地方做宣传工作."
20世纪60年代,喝生水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由其引起的腹泻也很常见。直到乌镇推广自来水,与痢疾的“战斗”还在继续。
随着使用自来水的人增加,直接喝河水的人减少,普通人的健康更有保障。在纪启芳的记忆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乌镇的自来水供应范围已经非常大了。星星之火终于可以燎原。
1994年,因工作需要,季启芳被调到桐乡供水公司,身份由原乌镇供水公司董事变更为桐乡供水公司副总经理。这时,桐乡地面水厂刚刚开始供水。
中国的新增长伴随着水产业的发展。为避免因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航运、防洪排涝等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我市于2002年底全面关闭31口地下深井,并于2003年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
为了让桐乡人民喝上安全的水,2002年,国元桥水厂率先应用臭氧和活性炭对原水进行生物预处理的深度处理工艺,开创了行业先河。
“2003年8月16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供水企业等单位的100多名水处理专家、教授和生产设备厂家代表,冒着高温酷暑,来到果园桥水厂参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纪启芳颇为自豪。专家评论称,该技术成熟先进,为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在全国特别是杭嘉湖宁绍平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纪启芳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了手写的祝福。
思甜
>吃苦的精神
是值得传承的宝贵财富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跟着越走越快。
就用水而言,桶装纯净水的需求开始陡增。90年代末,市面上开始出现桶装水。
然而,这些桶装水多是加工作坊流出,“不管价格,也不经过正规检验,只求利润。”季其芳至今还记得,当时私人灌装的水桶,由于没有专业清洗,脏得发黑,“水源更是得不到保障,老百姓意见很大。”
“你们是管水的,为什么纯净水你们不管?”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桐乡为了老百姓喝水这个问题,决定投入资金办桶装纯净水厂。”季其芳至今不忘,当时上级领导“一定要干好”的那份决心。
为此,桐乡市自来水公司专门注册了品牌,成立了桶装水厂。沿用至今的“家家乐”品牌的纯净水,就是季其芳起的名字,“让每家每户都开心、都满意,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家家乐”到底吃不吃得开?大家心里都没底,“我们只能靠竞争取胜。”
季其芳细数道,“我们的水源有了保证,水桶是进口塑料,透明度高,基本摔不坏,而且还有专门的洗桶设备,价格也公道。”
凭着实干的劲头,私人加工作坊竞争不过,一两年时间就都关门了。“家家乐”牌桶装水的销量明显上升。
“水务这行,看上去很轻松,实际上肩负的责任很大。”季其芳和同事们奔忙的大半辈子,折射的是桐乡水务事业的发展变化。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我有幸能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共同走过低谷,一起分享喜悦。”眼下,已退休10年的季其芳,生活依然精彩。1米82的大高个,平日里仍活跃在乒乓球桌前。到了周末,老俩口会到嘉兴的儿子家,看看俩孙女,共享天伦之乐。
一捧水映射出的苦辣酸甜,熔铸成了季其芳与祖国母亲同命运、共成长的如歌岁月。
而多年来吃的苦,受的锻炼,都被季其芳视作金钱难买的宝贵财富,要传承给一代又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