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 陶丹
编辑 | 庞丹
秋风萧瑟,缩量而抖,a股似乎提前进入了“冬储”时间。不仅股指表现平淡,热炒的持续性也受到影响。前期一度备受期待的区块链概念炒作,转瞬即逝,破发新股现象重现。如何找到“冬天的一把火”?
笔者认为,并购的概念;a和重组有这样的特点。近期股价发生变化的品种很多,如多爱、阮华科技等。与大股东变更带来的并购预期有相当大的关系。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相关政策已经逐渐放松。再加上近期国企改革加速,未来并购;a股市场的A和重组有望逐步增加,成为股价上涨的重要“催化剂”,值得弱市场投资者密切关注。
上一轮牛市开始前夕,2014年5月,新“国五条”明确表示支持并购重组,同时创业板再融资放开,成为很多公司尤其是小盘股公司股价上涨甚至延续涨停的重要动力。不过,重组股票的整体实力早在2012年12月就提前在市场上显现。根据通达信软件编制的重组股票指数,从当时的最低点879.79上涨到2015年6月的最高点5024.98,累计上涨4.72倍。在此期间,月线更加连续,而上证指数仅上涨1.66倍(见图1)。
2016年6月后,随着《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修订,并购难度加大;a、重组和借壳上市有所增加,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案例就是360中的江南嘉捷。2018年底,相关政策再次开始松动。当时恒力实业一个月最大涨幅超过三倍,被视为本轮政策松动的信号信号弹。但随着今年一系列宽松政策,特别是创业板借壳和固定收益再融资的放松,有利于并购的深化发展;a和重组市场。
除了政策放松,国企改革加速、退市压力加大也成为催化并购的重要因素。继《中央企业混改指引》和《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之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出台,围绕国企改革的并购活动有望升温,催生类似此前CSSC改制的机遇。
但随着退市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值的反复退市,低价低表现的股票越来越难以像早年那样粉饰财务报告,流连忘返。相关公司只有提前“生产自救”,注入真正的优质资产,才有希望留在a股。因此,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公司内部动力,通过并购进行的转型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未来重组带来的“奇兵”效应势必会在a股继续上演。
然而,本轮并购的升温与上一轮牛市大相径庭。一方面,目前IPO的渠道比较畅通。除了科技创新板的推出,未来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新三板转让机制的实施都是可预见的高概率事件,优质资产证券化可能不需要股票上市公司来实现;另一方面,上一轮并购高峰过后;a、重组,很多老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大了,需要注入更多优质资产,以同等比例提升公司资产质量。然而,一些面临商誉减值、高股权质押比例和潜在债务黑洞的公司也阻止了雷斯特鲁
因此,从操作层面来看,投资者在布局并购标的时需要“大胆谨慎”。虽然对这一政策放松带来的主题坚定乐观,但还需要更详细的规划。笔者认为与其在消息曝光后追高,不如提前布局,提前锁定并购概率高的目标股,放入自选股,待股价走出明显的阶段性底部形态,在成交量适度偏高时果断布局。在这方面,笔者重点介绍了两类品种。一是大股东之前高价进入公司,但由于前两年政策收紧,重组没有进展。随着政策的回暖,有望“梅开二度”,如*ST宇顺、ST云升、路引投资等。此外,在一些国企集中的行业,类似公司的重组整合动作也会导致联想的“举一反三”,比如电力行业。去年闽江水电向电力物联网转型引发市场热议,近期又有信心电气置换注入金融资产、长江电力上市上海电力、东方能源计划收购资产等。一些市值小、股东背景强的公司也有类似的预期,比如与闽江水电同为股东的星电、西昌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