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电影导演放在综艺节目PK里会怎么样?
众所周知,综艺节目总是喜欢用“赛制”来加强自己的观赏性和争议性。如果比赛要素简单,比如《奔跑吧兄弟》1《最强大脑》,观众对结果一般不会有争议。说到判断演员唱歌、跳舞、演戏等相对复杂的事情,有点难,但至少我们总能讨论出一个大概的思路。
电影是当代最复杂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导演、编剧、演员、美术、后期制作等多种类型作品的有机结合。上述要素很难分开比较,混合在一起更难。即使在主要的国际电影节上,每年评判的结果也颇有争议。如果是综艺节目会有什么效果?
目前还不是很好。
截至发稿时,《导演请指教》豆瓣评分
节目设置
《导演请指教》的节目机制设置如下:第一阶段,导演成对分组,互相PK。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导演坐在一起,演员坐在一起,互相抛出橄榄枝,表达自己的意图。短片现场上映时,将由200个公众观影组和50个专业放映组进行评判。
短片放映时,会要求观众边看边选择是否离开。当选择离开的观众达到120人时,影片将自动停止播放。在停播或放映后,让台下的观众、影评人和制作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制片人根据观众和影评人的反馈决定是否与导演合作。
这样设置赛制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模拟行业“残酷”的现实:对于有资源、有成功作品、有丰富人脉的导演来说,很容易吸引投资或者邀请演员。但是对于没有作品或者有作品但是成绩差的导演来说,他们只能从选择者“堕落”到被选上的人——比如金扫帚奖得主、豆瓣2.2分《逐梦演艺圈》的志飞毕就表示,没有演员愿意和他们合作,再多的奇思妙想都可以验证,也没有机会为自己“翻案”,于是陷入了“鸡生蛋,鸡生蛋”的窘境,最后只能求助外援继续。
《导演请指教》
根据观众的“离场”数量,决定是否停播影片,其实反映的是市场和排片率:现实中,如果一部影片的上座率和口碑都一路下滑,影院经理为了不影响赚钱,自然会降低排片率,影片后期能接触到的观众数量自然会减少,进入恶性循环。
至于后续的观众、影评人和制片人,意见交流并不特殊,只是对前两个环节的补充。如果操作得当,这是一个向观众普及电影行业知识的好机会。
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电影行业一直缺乏明确的标准,更像是一个人情往来的江湖。对于管理层来说,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对于新人来说,由于获取渠道不畅,为了站稳脚跟,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大多只能自费或通过私人关系融资,中途烧钱的例子很多。
003010似乎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中介程序:尝试模拟一个真实世界的微缩模型,让大众能够一窥行业的真实生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优秀电影专业人士的难处。理想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筛选出优秀的导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关注,将流量和行业资源向他们倾斜。
似乎一切都已经解决了。然而,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是乱七八糟的。
孤芳自赏
拍完戏,是时候检查水平了。
第一部电影里有一场争吵。“学院派”代表人物、北京电影学院硕士、中国电影摄影家协会会员项国强选择了《导演请指教》的IP,随后拍摄了一个重庆草根孩子打架的故事。整个故事逻辑不足,观众没有抓住,现场反馈不好。制片人李放给出的评价是“不”
影评人王旭东表示支持向国强:导演给了所有应该给的信息,不管他看没看。言外之意一目了然:不懂就只能怪自己水平低。面对大众的质疑,他们不断抛出“生存危机”、“屈从舆论”、“压制父权制”等大虚词,甚至走上人身攻击,指出“王晶不可能是王家卫”,让场上气氛一度尴尬。
《哪吒闹海》
向国强自己也在不断为自己找借口,甚至提出一个古怪的论点:短片不需要表达情感,而是在“为哲学、社会话题和文本搭建一个空间”。
有影评人指出,电影不属于创作者本人,导演还是要和观众平衡,搭建沟通的桥梁。但项国强对此甚至不认同:“我不相信平衡,我认为只有一条路可走”。
在整个节目中,这样的“学术派”和“市场派”针锋相对的对抗比比皆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老师为自己的缺点进行了辩护,并提出:“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技术上不会有问题。”结果立即被制片人反驳:“从
专业学校毕业了拍得很烂的,改了行的多得是。”对于二手玫瑰主唱、跨界导演梁龙拍出的《疯狂的外星人》――一部看似前卫,其实表达技巧和主题都过时得不能再过时、还没放完就被观众票选淘汰出局的边缘行为艺术风格影像,影评人一通尬夸,甚至不惜称其为“咏叹调”、“体现了音乐人的优势”。并且还表示“要用自己的经验引导观众看电影”,言下之意无非是,只有影评人的存在,观众看电影“才能够从正确的入口进,正确的出口出”。
《导演请指教》
结果这番奇谈怪论当场就遭到了观众代表反驳:“就像去嚼甘蔗,要去吃人家嚼过的,有意义吗?”
同相国强一样,对待这些批评,梁龙的态度整个就是不服气,甚至不愿就没放完的影片作出任何解释。
不少艺术家总有种迷思,即喜欢以艺术为武器来标榜自己与大众的格格不入,进而获取某种优越感。倘若是绘画、书法等小圈子玩物倒也罢了,但在电影行业,即便票房不能构成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但选择彻底忽视观众的意见,也是极其不专业的行为。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观众,恰恰是电影的终端消费者。
影评人的作用,则更多应该以群众为基础。群众反响好,就分析出它为什么好;反响差,就要分析它为什么不受欢迎。水平再高一点,充其量不过起到一个提前预测的作用。这并非媚俗,而是对电影最基本的负责。倘若把顺序反过来,观众认为不好,还非得摁着观众的头逼着说好,就等于是把最基本的逻辑关系都搞错了。
但也有不少网友怀疑,或许这一切争论只不过都是节目组预先设定的“流量密码”罢了,就制造话题而言,大众对吵架的关注,的确比导演拍出来的短片多得多。
无论是不是节目组有意引导,在这一大轮吵吵嚷嚷中,所谓“学院派”的傲慢展露无遗。而更可怕的是,怀有这类傲慢态度的导演,现实中还真不少见。
拜高踩低
骂就骂了,可骂得不光没水平,还不真诚。
参赛导演并不全都是毫无门路的新人,还有不少是“圈二代”,如华谊兄弟CEO王中磊的女儿王文也,第六代导演张元的女儿宁元元;此外还有包贝尔、蔡康永、吴中天、吴镇宇、韩雪等,虽然这些人都没拍出过什么高质量的院线片,但由于在圈内经营日久,能调动的资源和新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资源的差异,甚至扭曲了导演的认知。比如吴镇宇甚至说出了“导演是最不需要专业技能的”这种话。大约自从他决心从著名演员转型成导演的那一刻,想要编剧、摄影、美术、灯光等任何岗位支持都是一呼百应,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只需要天马行空地提出想法,然后再派人去执行就好了。
《导演请指教》
体现到作品中,吴镇宇选择的改编IP是《想见你》,结果根本没拍完,于是私自挑战了下规则,剪了一半剧情出来,作为“上半部”。他自己倒是坦诚,表示自己没找好短片的感觉,等着被批评。结果台下无论教授、影评人还是制片人,都纷纷从各种角度给出赞扬,比如“影片整体气质摆脱了偶像剧的痕迹”、“作品体现了以往表演癫狂的风格”、“导演不是让所有人都看懂的”、“我看到的是一个青春的痛”等等。
可教授和影评人们赞扬归赞扬,手却很诚实:“专业上座率”只有52%。然而尽管如此,吴镇宇依然得到了老朋友王晶的邀请,得以继续下一赛段。
对于梁龙,大家也很宽容。专业评审甚至不惜为了他和大众评审大吵一通。可到了打分环节,专业上座率成绩只有58%,着实可谓心口不一。
回头再看第一批同台对擂的相国强和包贝尔,其实很难说真的谁比谁强:两者同样都犯了主题不明的毛病。虽然后者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单位时间里设置的悬念更多,更能抓住观众。可结尾却结得莫名其妙,完全对不起前面设置的种种悬念。
况且,尽管同是拍摄长度10分钟左右的短片,二人可以调动的资源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一点从两人影片的片尾字幕上就能看出来,相国强的演职员表只有短短一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场的人力。而包贝尔的演职员多到必须排成两列,还找了专门的公司来做后期。起跑线差距如此之大,单论结果已然丧失了意义。
如是观之,评委们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在就事论事,只是在借机维护自己的“江湖地位”罢了。所谓的“专业人士”,把这个圈子拜高踩低、看人下菜,对“自己人”和“外人”两张皮的风气暴露无遗。
相比这些半桶水却能收获好评的导演,连毕志飞都显得令人讨喜了许多:其于拍短片前的选演员环节就屡屡受挫;进入拍摄环节后被演员不尊重和忽视,创作关系完全反了过来,只好两手一摊,任演员自行其是;最后翻拍自《小城之春》的短片平平淡淡,无功无过,却还是被李诚儒等评审怒斥了一通。
而在经历过这些一连串的挫折后,他至少做到了真正的谦恭。
《导演请指教》
“劝退”综艺
对于导演而言,拍摄短片因为没有可靠的回报渠道,载体也通常不足以讲完一个完整故事,而且需要在单位时间里体现出更强大的艺术掌控力和情绪表现力,性价比可谓相当低。大多数时候,除非是赞助商指定的广告,否则根本懒得碰这个体裁。
而已然成名的导演们手头的项目更是多到忙不过来,工作排期根本排不开,参加综艺节目的性价比可谓约等于零,完全没有必要。
就算是一个纯粹的新人,假如真的有了什么天才般的好主意(即便只是自以为),也必然会更倾向于私下找影视公司兜售剧本,根本没有谁会把一个颇具商业潜力的项目拿到一档综艺节目上来展示。
于是这档节目形成之初,就构成了一个负筛选:真正的强者不屑来,来的全是些想借用流量效应“博出位”的实力不足者。除了四位制片人算是真正的业内人士,导演选手们可谓鱼龙混杂,从跨界新人到“烂片王”再到“圈二代”比比皆是。节目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这群人身上的价值,只好将冲突放大。于是一群人开始互吹互捧,互拉互踩,吵得不可开交,观感俨然一出活闹剧。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好片子,比如曾赠的《爱情》就选择了《大话西游》来进行改编,得到了专业上座率98%,大众上座率92%的好成绩。不过闹剧的基础已经奠定,少数好作品已然翻转不了节目的口碑了。
《导演请指教》
根据垂直媒体“镜像娱乐”总结,《导演请指教》开播3天就上了97个热搜,平均每1.5个小时就有一个热搜。在云合数据给出的综艺全舆情热度榜中,《导演请指教》上线首日就登上TOP3,在11月6日更是成了热度TOP1。但靠着“吵架”相关话题带来的热度,并没有转化成真实的播放数据,上线首日就登上热度TOP3的《导演请指教》,开播首日的正片有效播放量仅排在第7位,与TOP1的市占率之差超过了5%。
这只能再次证明,这档节目对于行业和观众并没有多少真实价值,而“炒流量”、“造话题”的老思维也没能收获什么好结果,可谓两头不沾。
或许节目初心是好的,然而展现出的却全是行业的弊病。无怪有业内人士看完节目后哀嚎道:这简直是对电影行业的劝退。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将这句话套用到拍电影上,虽然过程和工序复杂,但结果相当简单――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好的作品总是共通的,不行的原因总是千奇百怪。
或许这就是这档节目的唯一价值:至少以一种密集轰炸的方式,教观众领略了这些千奇百怪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