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妍美话三庚
2011年8月,《书与画》杂志发表了朱亚东的艺术评论文章《铿锵妍美话三庚——读徐三庚的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印象深刻》
铿锵妍美话三庚
3354阅读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
清代中后期,随着法帖逐渐弱化的趋势以及前朝大量碑刻出土,崇碑风潮一度兴起。自阮元倡导南北书派理论以来,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新的“碑学”。
古代以“铁学”为特征的两大书法流派。后来,写了《安吴论书》,康有为写了《广艺舟双楫》,进一步奠定了“碑学”在理论上的历史地位。徐三庚的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不仅笔法跳跃,而且形式独特,堪称“碑学”典范。
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人,号新谷,又名袖海。晚清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篆刻法应用于汉碑篆书和天发卜筮,篆刻法刚健,姿态优雅;书法如刀,从容开朗,素有“婉约婉约,化拙为美,处理虚实,自成一家”之称。徐三庚的四屏楷书,每屏高117厘米,宽32厘米。内容取自金农写的竹跋,乍一看很难理解。经考证发现,整篇文章中有许多伪字和异体字,涉及宋元清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如徐彬、赵、李严、金农、何等。其中有着深刻的内涵。整篇文章的大意是:“丹阳徐斌善画燧石、水仙、薄冰。并获得了赵的‘九十三茎’水仙画的要领。汀州的华喦住在我的家乡扬州。两位老人都已步入晚年。他们过去常常画长长的蓝草卷,有五十英尺长,可以在一瞬间完成。这些画优雅而不迷人,仿佛闻到了山野的香味。每次在山谷的森林里见到父母,喝茶聊天,我总是拿出我的画互相欣赏。我讨厌不能继承父母的艺术造诣。从今年6月份早上开始,竹画就随便做了,画的还可以。为此,父母在道友中颇得称赞和称赞。宋代的李羲之没有这么长的碑文。最近,当风吹走贾茜池塘里的荷花时,世界上的人都不用画画了。如果坚持泼墨,只能挂在大街上给丁白看!有鲍景熙坐在那里。碑文写道:“记下金农所写的竹跋,请你哥哥何教风雅气节,写袖海中书。"
看着四屏,点画优雅,充满情趣,充满神采,给人一种盲美之感。然而,令作者非常遗憾的是,徐三庚的一生充满了智慧,除了书法,这是罕见的,四屏楷书很难找到。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书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徐三庚深谙金石之道,这部“石碑”经典才能闪耀出如此耀眼的光彩。从笔法上看,他的写作风格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个性强烈,将简洁朴素的石味内化为笔墨神韵,这是晋唐以来从未有过的。此外,他还将雄浑凌厉的金石与书法的优美韵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刚柔而不拙,飘逸而不谄媚,这恰恰是许多艺术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可以说,虽然徐三庚的作品是自发的,但并不是纯粹的偶然。事实上,这是徐三庚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进步。从金石学到书法,再到两者的融合,徐三庚真正诠释了诗、书、印同源的真谛,而这个“源”就是大师们的“心源”。后世学者依然执着地追求这种艺术的、精神的超然境界。为了这个理由
事实上,人们对徐三庚书法的探索和追求并不止于此。从四屏楷书的内容和学识来看,表现了金农、徐斌、华喦等人的儒雅和深厚情谊。特别是从《贾茜池塘》到文章结尾的那一段,有其隐含的特殊意义。华喦死于1756年,而徐彬的生卒年月不详,但从“相对来说都是白头”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徐彬的死年月应该在1756年左右,出入不大。根据金农《兰亭集序》的序言,碑文是“九月九日,甘龙最后一章”,也就是1758年。可见,金农写此碑文时,徐彬和华喦都是神仙。那么,后记中的“贾茜塘”这一段就很容易解决了:第一,所有擅长做花鸟兰草的绝世高手都死了,世界不可逾越,不必再画出美丽的荷花;其次,懂得欣赏艺术的伯乐已经不在人世。就算画了也得挂在街上,没人能知道。乍一看,言语傲慢突兀,但这恰恰是金农失去朋友后极度悲痛和愤怒的真实写照。之所以选择这份材料,就是想借此和道教朋友何结下深厚的友谊。可见,后世文人不仅在书法上遵循和学习徐三庚《铭》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遵循金农、徐三庚等先贤的情感轨迹,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承载的情感纽带传递给后人。作者确信徐三庚在书法史上
立起的这座艺术丰碑将继续被后世镌刻下去,其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将在岁月的积淀中愈发耀眼。朱亚东
徐三庚四屏楷书原文考注
丹阳许濒江门擅画窠石、水(仙)、薄冰、残雪,时见嫣然。赵子固(九)十三茎画法,江门深得之。汀(州)华秋岳(月)侨居吾乡,相对皆白(首)矣,尝画兰草纸卷,卷有长五(丈)者,壹爚饭顷便了能事,清而(不)媚,况闻峦香散空。中谷二老(每)遇古林荼(荼,古通茶)话,各出所制夸视,(予)恨不能踵其后尘殹(也)。今年六月予(同忽)尔画竹,竹亦不恶,颇为二老叹赏于(群)公閒(閒通间)云。宋李息斋无此题记数行殹(也)。近日习家沱(沱,古通池)头风(荷)露盖,世上人可不必画,必欲泼墨涂瀎(同抹),只好县(县,古通悬)诸葱肆供拾苓通者,作息肩之观殹(也)。在坐者鲍景熙殹(也)。
录百二砚田富翁题竹跋似,子贞尊兄大人大雅正画,袖海徐三庚
1,许濒(许滨,清代)字阳谷,号江门,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代名画家,擅人物、山水。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赵子固(赵孟坚,1199-1264,宋代),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浙江湖州人。南宋著名画家,工诗善书,擅水墨白描水仙、梅、兰、竹石。
3,华秋月(华喦,1682-1756,清代)字秋月,福建上杭(一说莆田)人,侨寓杭州与扬州之间。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李息斋(李衍,1245-1320,宋末元初)字息斋,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画家。
5,鲍景熙(清代)徐三庚道友。
6,百二砚田富翁(金农,1687-1763,清代)号冬心,又号百二砚田富翁,浙江杭州人,久居扬州。清代杰出书画大家,据载其60余岁始画竹,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7,何绍基(1799-1873,清代)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书画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