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科技董事长朱兴明曾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工作,职业生涯中身居要职。
2003年,朱兴明投身创业,成立汇川科技。汇川科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专注于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专注于“信息层、控制层、驱动层、执行层、传感器层”的核心技术。公司业务已涵盖通用自动化业务、电梯及电气配套业务、新能源汽车业务、工业机器人业务和轨道交通业务。同时,公司在苏州、杭州、南京、上海、宁波、长春、香港等地拥有1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数万人,其中从事研发的占22%以上。
作为一名具有技术专家背景的管理者,朱兴明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并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方法论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关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个话题,他告诉福布斯中国,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人的管理。
朱兴明在技术背景转行实业时,深刻理解到“人才没有竞争力,但管理人才的能力是有竞争力的”。图片:博士
企业管理的本质在于人
业务增长是每个企业的目标,但业务增长的前提是“大量的人才”。朱兴明说:“一直以来,公司高管都有一个共识,即没有人才就没有业绩倍增。”
要实现人才大量涌现的目标,企业必须具备复制人才的能力,但不是招很多人,而是要为人才搭建一条“生产线”,因为复制只能通过组建一条生产线来实现。朱兴明认为:“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和我们的制造业放在同一个概念里。由于生产线需要一个生产过程,因此必须有原材料、生产/复制过程和人才基础。因此,我们十年来一直在打造‘人才生产线’,因为复制人才是业绩增长的必要条件。”
同时,人才生产线必须具备两个重要能力:复制能力和复制理念。首先,人才要有能力,这样才能买得起、放得下、站得住,才不会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二是复制创意。企业需要合适的人才。除了能力,想法的恰当性也很重要。因此,理念复制是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想法复制依赖于什么?基于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纲要。”
朱兴明认为,没有商业运作和人心,企业就无法复制人才和能力,企业可以形成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有利于员工目标的统一,同时也可以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企业需要从愿景、使命、价值观、战略意图、发展途径、人力资源管理大纲、管理方针、治理结构等顶层文化建设入手,引导员工突破思维和认知,不断提升自我,创造更大价值。
朱兴明说:“汇川的未来一定是规则主导的未来,规则制定者一定是从汇川各基层作战单位中脱颖而出的最优秀的人。这种基于时代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规律的顶层思想的构建和共识,将成为汇川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人才没有竞争力,但管理人才的能力是有竞争力的”。所谓管理人才,不仅仅是在极具挑战性的商业场景中锤炼自己的能力,更是在尊天爱他人、利他利己的普世理念下管理人心。
持续的变革管理
在朱兴明的话语中,“变化”的频率非常高。改革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而且形成了新的结构。正如朱兴明所说:“变化让汇川人迅速兴奋,让这个庞大的组织机器高效运转、灵活作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同时,朱兴明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与内部团队一起,研究了优秀的流程框架、中西方法论和对标实践,构建了汇川科技新的流程框架。
作为变革的领导者,朱兴明本人一直在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带领团队成员去理解、思考、内化和创造标杆的底层逻辑。在此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工程思维,构思了一个自动模型映射管理的物理模型,实现了管理和自动化这两个完全不同领域原理的跨界结合和应用。
朱兴明说:“变革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变革是修路,变革本身是商业,而不是商业的附属,所以变革的输出是产品变革,变革的过程是产品开发的过程,而产品开发的思维(IPD)对变革的认知就是我们的新认知。
同时,自动化企业的业务管理本质上与自动化控制的逻辑是一致的。从工程思维来看,必须管理核心控制技术和关键控制点。
此外,汇川科技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不仅发现了改革的长期价值,也获得了改革的短期价值,从而积累了“双轨双收”的宝贵经验,可应用于未来更多的改革项目。
所谓“双轨双收”,第一轨是项目主线和一场持久战;另一个轨道是QUICK-
WIN (quick win)项目,它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将对变革的知识和认知快速转化为行为和结果,让变革项目团队的成员快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更持久的项目中。
“双丰收”就是收获,收获一个,这是变更项目的短期效益;第二个收获是不断壮大的金种子队。比如最近的IPD项目,就有明确的金种子培育计划,这是我们人才的收获,更是如此
加持久、更有意义的收获。打造企业变革竞争力
谈到目前的管理和经营中的可改进之处,朱兴明表示,公司要持续围绕“客户更满意、运营更高效”的理念,持续打造汇川客户TVO(总体拥有价值),升级TCO(总拥有成本),通过设基线、建规则、定流程,构建敏捷的流程型组织,让汇川技术打造出变革竞争力。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从传统的KPI考核方式转向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方式,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明确企业和团队的“目标”以及明确每个目标达成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
此外,朱兴明还强调了汇川技术的明确发展方向,即推动工业领域相关业务和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最后,关于作为企业家的追求,朱兴明表示,一方面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员工一起成长,并让他们收获应有的回报,更要获得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在技术上,力争突破行业“卡脖子”问题,成为一家中国工控领域的民族企业。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