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来访者向我求助:
“安老师你好,我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大公司做手工测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对收入很满意,工作也不是很累。最近挺纠结的。前公司的老领导叫我回去帮他。如果我回去,我会负责整个测试部门,我还有机会从事技术。但是以前的公司是创业公司,收入比现在少很多。离开的时候,我觉得公司的发展可能维持不了多久。安,你认为我应该选择什么?现阶段是收入更重要,还是技术更重要?”
在大厂,收入高,工作舒服,但缺乏技术含量。我担心工作坚持不了多久,我担心自己迟早会被淘汰。创业公司地位重要,被领导看重,却没有赚钱的门路。这种看似两难的情况其实相当明显。
在整理出大厂的稳定性、技术积累、发展前景、收入明显好于前途未卜的创业公司后,来访者(小梅)说:“老师,您说的我都知道。但是,如果我回到以前的公司,我是测试部门的负责人,我可以自由从事技术!”
“现在互联网公司不允许你搞技术吗?”
“不是不允许,但即使学了技术,我们也不能用这种纯手工测试!”
“你们公司有没有那种技术测试岗位,比如自动化测试和性能测试?”
“是的,有,但他们不在同一个部门,也不和我们做同一个项目。”
……
不管我问什么,小梅似乎都有理由说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不如创业公司,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几个回合后,我意识到让晓梅真正介怀的不是技术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她希望获得一种【我很重要】的感觉。
人类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人类的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对于小梅来说,如果她回到以前的小创业公司,她可以立刻获得这种【重要】的感觉,成为测试部门的负责人,直接向公司的技术合作伙伴汇报,甚至决定公司测试技术的定位。
然后我问:“如果你回到以前的创业公司,成为测试部门的负责人,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无论是内心的改变,还是外在的改变,都可以谈。”
小梅回答说:“最大的变化来自内心。我会感到非常重要和安全。我在检测部门有最终决定权。只要公司不倒闭,我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威胁。但是,这种安全感不是真的,因为我前年离开公司,觉得公司不稳定。可能发生的时候就关门了。”
我:“是的,如果你现在回去,马上就能体会到【你很重要】的感觉,有话语权,领导和同事都很需要你。但你也意识到这个【重要性】不实际,因为它所依托的平台不稳定,有【镜中花,水中月】的感觉。”
小梅:“对,对,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很迷茫。”
我:“大多数职场人体会到个人的重要性是很正常的。给你的,你是希望【感觉自己很重要】,还是希望【把自己变得很重要】?”
小梅有点疑惑:“这有什么区别吗.那两个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时候激励她改变认知了,所以我进一步引导她。
我:“现在回到创业公司,很快就能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但这种重要性并不实际,也不是你想要的。有什么办法让你觉得[我在你现在的公司很重要]?”
小梅沉默了很久,有些吃力地回答:“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事实上,我跳槽到了这家互联网公司。我的工资虽然高,但是心里有很大的落差。以前,在一家小公司,我带了一个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我在工作中毫不妥协。当我来到新公司时,我的年龄还不算小。我成为了一名基层员工。我每天做什么,做多少都是领导分配的,没有发言权。而且,我身边很多同事都比我年轻。待在他们中间,总有一种羞耻感,觉得自己高得不能再低了。”
我:“你个人有没有想过升职,比如成为技术专家或者管理人员?”
小梅:“我当然想。但是在这个公司往上走太难了。我们公司确实有自动化测试部门,但技术要求相当高。那个部门的许多人过去从事研发工作。他们有的可以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有的熟悉一些主流的测试工具。之前在创业公司学过一些自动化测试技术,但是和他们比起来,真的是拿不到。晋升管理层就更难了。很多领导学历比我高,毕业院校比我好,以前的简历也比我亮很多。我觉得现在的公司太难出人头地了……”
一旦说话的大门打开,烦恼的话语就像流动的水。小梅会继续。我打断她,“有时候我身边的同事真的在很多方面都比你强。另一方面,你有没有想过,和现在部门的同事相比,你有什么优势?”
小梅:“优势?我只看到自己老了,技能一般,学历一般。”
我:“不,你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仔细想想?”
小梅:“我的工作
经验更丰富,相比纯手工测试的同事,我还懂一点自动化技术;我也有管理经验,不过以前的公司流程不规范,管理都是‘野路子’――这些能算是优势吗?”我:“这些当然是优势。不过,目前这些优势还不够突出,和其他同事相比,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差】。你认真想想,你的工作中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你这些优势吗?”
晓梅:“上个礼拜领导开会的时候说,我们的产品比较成熟了,有很多测试用例比较稳定又比较重要,每个版本都得测,很消耗时间。问大家有没有谁能把这些用例给自动化的,好节约测试成本。我心里没有很大把握,再加上这些属于额外任务,就没吭声,组里其他的人也都没说话,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我:“这对你而言是不是一个把自己【变得更重要】的机会呢?”
晓梅又沉思了一会儿,
晓梅:“安老师,你说得对。我不能总等着机会来光顾我,得学会自己创造机会。这个事儿对我来说虽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我觉得自己再琢磨琢磨、学一学,应该能拿下。如果把这事儿搞定,未来就算我的水平进不了自动化测试部门,可是在我们部门,我就比其他人拥有更多机会和可能了。”
我:“我真的很高兴看到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从【逃避】思维模式转向了【成长】模式,这也说明了你有足够的灵活性和自我觉察能力,如果能够明确目标,认真执行,一定会在事业上再上一个台阶的!”
晓梅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了这次咨询,并且给了极好的评价,看到那些真诚的评语,我的心情也极好。
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跳槽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晓梅遇到的情况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当你进入更大更优秀的平台后,个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远不如前。
当我们面临这种状况时,要用成长性的思维来看待它:
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当你进入更优秀的平台,周围的优秀人才变多,个人自然就容易变得没有那么突出,做成点事情也自然就容易变难,但这其实说明,你的事业正在走上坡路――上坡路难走。
其次,要努力寻找增长点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重要起来,而不是为了维持【我很重要】的感觉就倒退回去。
这种倒退寻回的【重要性】,其实是缩回了舒适区,放弃了挑战,放弃了成长。
我是职业规划师安晓辉,愿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看见,都有机会变得更重要,都能勇敢地走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