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利多销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基调,大部分都建立在海量用户的规模上。所以,领先BAT是一家以消费者为导向,以企业为导向的toB企业,与三巨头相差甚远。随着BAT全面转向工业互联网,toB的世界似乎终将是他们的。
然而,工业互联网还有另一种说法:“小而美”,原因有三。
一是巨头之下,平台化、颠覆性创业变得困难,爬BAT越来越难;二是虽然都是互联网,但消费级业务和线下业务的融合较少,更容易跨区域、跨人口的全网全国布局,但企业级业务往往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专业性特征,如北京或上海的本土企业和金融或教育领域的垂直企业;三是工业互联网注重协同。消费者级业务往往是用户的一站式,而企业级业务则是不断细化业务链分工的标准金字塔结构。例如,最流行的云计算有三个级别:IaaS、PaaS和SaaS。
它看起来小巧漂亮,是为工业互联网量身定做的。如果心态好,创业者可以依靠阿里、百度、腾讯的产业链发家致富。
中国的网络广告市场基本被BATT(百度、阿里、腾讯、头条客)瓜分,市场垄断能力达85%,但仍有大量网络广告服务商前往交易所寻求资本运作。这些企业的重点是“服务”,不是针对用户,而是针对广告主,尤其是针对BAT或谷歌、脸书等海外大型在线广告平台。
典型的小而美,可以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实现快速增长,但前提是不碰流量业务。
首先,流量无疑是巨头们的心脏,也是最敏感的竞争领域,绝不能被创业者挖走。其次,随着互联网在中国20多年的沉浮,流量成了薄利多销的生意。第一步是烧很多钱,而且是长期投资。很少有企业家能熬过这个阶段。
即使不是工业互联网,那个悲哀的例子也只是发生在流量命运更近的消费互联网中的单车共享。被卖给美团的Mobike,或者忙于自救的ofo,曾经是消费互联网创业的宠儿,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一旦成立并规模化,依然难逃入不敷出的命运。
按照理论逻辑,单车共享有1亿用户规模,也是高频业务。mobike和ofo也可以从自行车拓展到线上汽车共享等大型交通业务,甚至金融、电商、社交网络等广泛的市场,最后靠广告、金融、增值服务赚钱。
理论上,这正是英美烟草正在做的事情。从商业收入来看,广告和电商的整体交易量是排他性的,年增长率在放缓。如果给百度,头条和腾讯就少了甚至没有,巨头面前竞争激烈,创业公司就更不用说了。
流量生意不容易做,小而美注定错过大流量,小打小闹都可以,但是在企业的战略定位中,流量根本就不应该是核心。小而美企业家不再是流量和用户群体上的小而美,而是技术和创新上的小而美。否则,被动选择题就没有机会了。